电影《百团大战》的人物塑造与当代启示
2017-11-16李春梅高瑞涟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21
李春梅 高瑞涟(陕西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1)
作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影片,2015年由八一电影厂和中影集团联合制作的《百团大战》一经上映,就引发了全社会对主旋律电影的观影热情。该片虽然以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中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百团大战为素材,但却立足于细节叙事,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观众重温抗日战争时期的峥嵘岁月,感受到革命先烈真实的一面,实现了现代影片“以人统事”的艺术转变。
一、《百团大战》中人物塑造的特点
电影《百团大战》中,导演走出了 “脸谱化”“公式化”人物塑造的惯例,无论对“大英雄”还是“小人物”,无论真实人物还是虚拟人物,都被赋予典型性格,以真实的人物形象拨动着现代观众的心弦。
首先,电影《百团大战》注重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完整展示。电影没有对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拔高处理,而是将其性格的复杂性完整地展示给观众,让人物更加鲜活饱满。例如,影片在彭德怀这一主要人物的塑造上,一方面将其大智大勇和坚忍不拔的英雄气质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但没有回避其脾气暴躁、严厉固执的另一面,甚至在演员选择上挑选了形貌条件更为普通的陶泽如,让彭德怀的形象与原型产生了较大区别。影片故意绕开了以往红色影片中彭德怀“高大上”的光辉形象,作为统帅时自信、强悍,甚至独断专行,而对老百姓却流露真情。如影片中彭德怀会对老百姓问寒问暖,将粮食和钱送给流浪儿童和穷苦农民,但是当他指挥战争时却显得强悍粗暴。通过性格优点和缺点的直接展示,将革命先烈身上所具有的民族血性、豪迈性格挥洒得淋漓尽致,与传统红色电影故意拔高英雄人物的塑造手法相比,更易被现代观众所接受。同样在小人物姚尚武、梁山、哑巴等人身上也是如此,作为中国普通农民的代表,他们与生俱来就具有一定的性格弱点。电影没有对这些弱点进行刻意掩盖,而是让其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被性格优点所取代,成为观众心中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其次,电影《百团大战》以戏剧化行为塑造人物形象。为保证故事的戏剧张力及观众对影视艺术审美的诉求,影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对人物行为进行了艺术处理,将爱国主题凝聚在真实与虚拟的人物上,让故事情节更加容易走入观众内心,激发其对爱国主义的热情。例如,在展示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的爱国精神时,一方面竭力展示其在战场无畏牺牲、勇敢杀敌的英雄形象,同时又为增加影片的戏剧效果和感染力,故意在其枣宜会战殉难前,让他默默地用手帮身边殉国的士兵扶正军帽,流下眼泪。这一情节在真实的历史过程中虽然并未出现,但是导演却在尊重抗战历史背景和史实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种“不拘小节”式二度创作,让影片呈现出更多看点和可能性,也让人物形象更加具有感染力。除此之外,电影《百团大战》为渲染故事主题,还故意虚拟了姚尚武、梁山、哑巴、柱子等人物,让每个人物在虚拟的情景下呈现出理想化的行为选择。例如,为凸显中国妇女在抗战时期的战斗精神,影片对女主人公梁山进行了虚拟化的处理,尤其为展示其舍小我、为大我的牺牲精神,通过她与姚尚武之间微妙的关系,让观众被她在个人感情和家国情感面前的选择深深打动。
最后,电影《百团大战》采用平实的人物语言。电影中无论是毛泽东、彭德怀、左权等伟人形象还是梁山、姚尚武、冯师傅等小人物,几乎所有人物的语言都极为生活化和平实,让人物既可敬又可近。例如,影片中当张自忠战败,主人公姚尚武劝他撤退时,张自忠作为一个正面的英雄形象,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而是说了一句“我不走了”。姚尚武则采用更加简单的台词,如“不,我不能留下你,我背你走”等,两人的语言非常平实简单。但是在激战正酣之际,两个人声嘶力竭的呐喊,却将两个人物的正面形象和爱国之情完美地展示给观众。同样在关山垴战役中,姚尚武背着已经死去的梁山,边跑边喊“坚持住!”“你不会死,不能死!”这些生活化的语言让姚尚武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突破了观众的心理防线,触动观众内心最为柔软的一面。除此之外,影片中彭德怀这一伟人形象也经常采用一些极具生活化的语言,甚至还采用脏话、方言等形式的语言,让人物更加接地气,满足了现代影视英雄人物向平民化转变的趋势。
二、电影《百团大战》的当代启示
首先,主旋律电影创作应该避免“见事不见人”。在创作过程中不能过度关注战争宏大场景的描述而忽略人物形象的深度塑造。影片《百团大战》虽然以三场战役为背景,但是没有忽视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不论是伟人还是小人物,都在宏大的场景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他们的言行、命运一直引导着观众的观影情绪。因此,电影创作者要认识到走向经典的主旋律电影叙事在本质上要依靠人物的塑造,要注意对电影人物具体行为的研究和提炼,让人物形象成为揭示故事主题、吸引观众兴趣和情绪的重要手段。
其次,主旋律电影要努力挖掘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随着电影艺术的深化发展,尤其在年轻观众心里,电影艺术本身“认识性、教化性、娱乐性”三大功能的次序发生了本末倒置。然而主旋律影片本身代表主流政治文化,重视教化功能,在娱乐性方面与商业影片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和观众的娱乐期待产生了一定距离。鉴于当前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形势,影片创作者要借鉴《百团大战》的成功经验,从人物形象塑造入手,积极挖掘探索人物形象或性格的另一面,努力转变当前的审美取向。即使在宏大战争叙事体裁的电影中,创作者也不能回避人本身具有的性格元素。同时电影创作人要认识到电影应该属于审美产品,主旋律电影属于审美范畴的艺术片和故事片,在认知功能基础上也要加强娱乐功能的创造,不能走格式化的老路,而要对现实或历史进行艺术化的再创造。既要尊重历史评价,也要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凸显历史人物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情感特点。
最后,主旋律电影创作者要借鉴《百团大战》中对台词、镜头等手法的运用策略。根据人物性格或故事发展需要,设计简练而又深刻的人物语言,切忌过度采用说教式台词,用平实朴素、生活化的语言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同时,电影创作者应该摒弃对英雄人物仰角拍摄的传统惯例,采用平角、远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拍摄手法,从不同角度关注人物视觉形象的塑造,通过外在环境或情节发展变化体现人物的灵魂和性格。主旋律电影应该以真实化、生活化和个性化的人物群像与观众建立联系,满足观众对主旋律电影娱乐性、审美性和思想性的需求。
三、结 语
电影《百团大战》采用多元化手段对人物形象和性格进行塑造,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引领着现代观众重温了我国抗日战争的峥嵘岁月。新时期主旋律电影应借鉴《百团大战》等经典影片的成功经验,以人物形象塑造方式的转变引领主旋律电影艺术的变革,逐步提高其在主流市场的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