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妮》的元电影性质分析
2017-11-16马金凤董红亮
马金凤 董红亮
(海南大学,海南 海口 570228)
电影是一个造梦机器,它具有与梦相似的虚拟本质,但与梦的不受控制相反,电影恰恰反映了人类的主观创造性。电影与梦都以现实世界为原材料,对其进行剪裁与加工,通过夸张、扭曲、变形等艺术手段与现实世界发生互文性的关联,但同时也能够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作为主观创造的产物,电影能够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进行思考,用艺术的手法对现实进行重新改写。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成熟,与元小说、元戏剧类似,电影也开始进行自己的元叙事表达,元电影即以电影自身作为对象,在电影的叙事框架之内展示电影的叙事过程或叙事构建方式。概括地说,元电影就是关于电影的电影,或是包含其他电影,或是展示电影的拍摄过程等,具有非常多样的形式,而影片《西蒙妮》则在拍摄过程和叙事机制上都显示出元电影特性。影像与真实之间的双向互动为电影对自身的反思打开了一个新的向度,并进一步为元电影提供了可能。
一、影像与真实:电影自身的反思
《西蒙妮》用影像来反思真实,它将自身的虚拟性时时刻刻地暴露在观众面前,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影片的名称,这是一个刻意设置的文字游戏,影片的英文名叫作“S1m0ne”,与西蒙妮的英文名Simone看上去很类似,实际上不一样,字母i和o被数字1和0取代,暗示西蒙妮本身就是由1和0的代码构成的,是虚拟的三维动画。同时Simone还是Simulate one(虚拟一号)的缩写,是维克多为自己用电脑程序虚拟出来的人物形象设置的名字。片名从这两个角度都暗示了西蒙妮的虚拟性,虽然西蒙妮的身上综合了许多真实人物的特征,她的每一个部位都经过了完美的打造,声音也经过了调整,但是将许多真实成分综合起来的西蒙妮却是虚假的。维克多用虚拟代替了真实。然而悖谬的是,虚假的西蒙妮在观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经过设计的她在此时却不再受控制。
西蒙妮和维克多的关系在真实与虚拟之间产生了反转。一开始,维克多是完全的创造者,他亲自创造了西蒙妮的形象,创造她的目的是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完成电影的拍摄,在这个过程中他可以随意对她进行更改,但当这个目的完成之后,公众想要更加了解西蒙妮时,维克多只是媒体、观众与西蒙妮之间的桥梁,他自己的存在价值似乎仅在于此。换言之,西蒙妮一开始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维克多,后来则转变为维克多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西蒙妮。甚至当维克多为了毁坏西蒙妮的形象,让她以吸烟、放荡不羁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也没能成功,人们只是更加狂热地崇拜她。
造物主和被造物之间的关系颠倒体现了影像与真实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影像可以记录真实,模拟真实,甚至可以构建真实,在21世纪科技发展之下,影像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甚至逐渐超越纸张和文字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媒介。电影的画面由连续的影像构成,引领观众进入一个介乎真实与幻想之间的世界。《西蒙妮》中所出现的虚拟偶像开始让人思考,真实与虚拟的界限何在,如果虚拟人物与真实的世界产生情感上的交互,甚至能够扭转真实,那么我们将如何区分虚拟与真实?这是电影抛给我们的一个尖锐问题。
法国理论家让·波德里亚认为,西方文化的符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模仿”和“生产”,而当今的社会则被符号所控制,进入了“拟像”的阶段。西蒙妮就是一个完美的“拟像”,能够摆脱自然的限制,造就了一种趋于无限的可能性。作为“拟像”的西蒙妮有其身份的双重性,一方面她能够完全按照导演的要求进行演出,百分百实现达到导演的意图;另一方面,西蒙妮又为导演带来了无尽的麻烦,为了维持这个谎言他必须制造更多谎言,媒体追逐和炒作这些谎言,观众狂热地享受、沉溺于这些谎言。“拟像”不仅步入了现实生活,而且完美地颠覆了它,显示出十足的悖谬性。
如果说导演维克多经历了一个控制与被控制的转变,那么媒体和观众则自始至终都是被控制的对象。媒体不断挖掘与西蒙妮有关的新闻,对西蒙妮进行炒作,将任何已有的事实进行放大;而观众则疯狂地追星,对西蒙妮奉献自己的全部情感。维克多为了满足媒体和观众的这种需求,甚至开始仿造西蒙妮存在的痕迹,住过的酒店中残留的香水、掉落的头发、印在杯子上的口红印被刻意制造和发现,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并不存在的西蒙妮发生的,维克多和媒体、观众都沉浸在这样的伪造与追逐的过程中乐此不疲。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话题”以外实际上没有创造任何东西。影像的虚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控制了真实,《西蒙妮》中的悖谬代表了电影对自身的反思,影片的元电影性质可以由此得到进一步的挖掘。
二、《西蒙妮》的元电影性质
当今的电影制作已经离不开科技了,科技的运用能够使得电影在视觉上呈现更加逼真的效果。除此以外,虚拟偶像如日本的初音未来已经真实地出现在里人们的生活中,但在《西蒙妮》上映的2002年,炫目的科技与虚拟偶像的出现都还只是一种存在于电影中的想象。借助于这种想象,《西蒙妮》从两个层面上体现了元电影的性质。
首先,这部电影以拍摄一部电影作为叙事内容。类似题材的佳作已有不少,如法国新浪潮巨匠特吕弗的《日以作夜》即讲述了导演在拍摄电影中遇到的种种麻烦。《西蒙妮》与之相似,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好莱坞导演维克多曾经风光无限,他的影片获得过奥斯卡提名。但如今时运不济,不仅遭到演员的罢演,甚至连前妻也要解雇他,眼看着新片《日出日落》的拍摄计划就要搁浅。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位程序员将他设计的程序交给他,可以设计出高度逼真的三维动画,虚拟偶像“西蒙妮”由此横空出世,不仅完成了影片的拍摄,而且大受欢迎。实际上,《西蒙妮》与《日以作夜》在这一层面上所关注的主题十分相似,二者都在反思电影制作流程本身,《西蒙妮》中所展现的核心冲突就在于艺术与商业的对峙。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流程是行业标杆,从制片、编剧、导演到演员都是高度专业化的。而在《西蒙妮》中,维克多一味追求自己心中的艺术,导致电影的票房遇冷。因为商业价值的降低,影片的拍摄遇到了各种困难,从演员到制片都给导演维克多施加各种压力,但是在影片后续的叙事上没有就这一问题继续深入下去,而是涉及了电影制作的问题。
《西蒙妮》作为元电影的另一特性在于对电影叙事机制的呈现。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是这一类型中最典型的作品,《后窗》中的男主人公杰弗瑞对邻居进行窥视被视为对电影观众的观影过程的隐喻,杰弗瑞公寓的窗帘如同银幕,一旦被拉开,就是电影的开始,《后窗》通过此种构建完成了银幕内外的双重套层叙事结构。在《西蒙妮》中,虚拟偶像西蒙妮的“出生”同时也完成了对好莱坞明星制造过程的隐喻。这部电影用明星的故事反思明星制,好莱坞的流水线电影制作模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与此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可以被替代的,而明星就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明星与演员有所差别,明星是被包装出来的相对固定化的形象,西蒙妮的横空出世满足了观众对于完美女性的想象,遭到疯狂的追捧。《西蒙妮》用虚拟的明星指涉现实中的明星与其真实形象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这部电影充分地展露出电影制作过程中的诸多环节,而在展示这一过程时电影本身也完成了自己的制作过程,在叙述的同时完成了自我的表述,充分体现了其元电影性质。
因此,《西蒙妮》在上述两个元电影反思的层面上完成了对两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即艺术与商业的关系和电影制作过程的诸多问题,这是隐含在电影叙事之中的思考。但是作为一部完整的电影,《西蒙妮》还有自己的故事,即关于“家庭的和解”过程的叙述。维克多与前妻在事业上产生分歧,女儿则一直支持着自己父亲的电影事业,而“西蒙妮”的大受欢迎以及由她带来的种种问题最终成为连接维克多与家庭的纽带,在共同保守“西蒙妮”秘密的过程中,维克多得到了妻子的认可,维克多不仅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最终也获得了家庭上的幸福,“虚拟”的偶像已经能够反过来成为维系“真实”的情感的纽带,虚拟与真实的辩证关系再次印证了电影对自身的反思。
三、元电影之后:电影的未来
影像对真实的介入彻底打破颠覆了虚拟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西蒙妮》想要通过这一主题探讨电影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电影以现实为基础,但随着电影自身的成熟和电影艺术的魅力,电影也可以反过来成为现实的来源,电影与现实的交互性一定会成为21世纪以后电影发展的新趋向,如何把握电影的虚拟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构成却还需要被充分重视与讨论。
电影需要完成叙事,观众走进影院观看电影的过程就是看一个故事如何被讲述的。但当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过去的时候,电影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与电影如何讲述一个故事开始变得同样重要,后者不仅是指利用什么样的形式与拍摄手法,还指利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在这个问题上,《西蒙妮》对于电影自身的反思实际上十分具有前瞻性。虚拟偶像西蒙妮的出现牵引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科学技术的出现丰富了艺术的展现形式,为艺术创作的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又会使艺术缺乏原创性和想象力,如何平衡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成为电影艺术今后发展的一个关键。
《西蒙妮》在新世纪伊始就关注到了科技对艺术的影响问题,在这部电影中,正是科技帮助维克多完成了他的艺术追求,西蒙妮作为理想的演员完美地实现了导演的意图。但是影片上映之后媒体和观众所关注的都是西蒙妮的完美演出,而并没有关注到维克多的艺术追求与艺术表达。虽然维克多利用西蒙妮的形象获得了成功和追捧,但是大家真正认可的并不是他的艺术成就,而是西蒙妮的完美演出。由此,影片在探讨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之时,体现出某种焦虑,科学最终只是表达的手段而不能成为目的,这不仅是《西蒙妮》对电影的反思,也是对电影未来发展的警醒。
虚拟、科技与真实之间的关系是《西蒙妮》的导演兼编剧安德鲁·尼科尔一贯关注的问题,这部影片是他编剧的虚拟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千钧一发》(Gattaca)和《楚门的世界》(TheTrumanShow)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上映。《楚门的世界》将一个人的人生置于摄影棚之内,隐喻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也生活在监视之下,对于电影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千钧一发》则聚焦于科技发达的未来世界,人类都用基因控制自己的后代,男主人公是未经基因改造的有缺陷的自然人,他要通过掩盖自己的缺陷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部电影将真实与虚假的关系向内转到了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之上,不仅是对科技的反思,更是对人类的生命属性的反思。
《西蒙妮》对于科学与艺术的这种思索实际上也是在追问电影将走向何方,更多的技术成果将被运用于电影制作中,电影应该如何在技术涌入之后坚守自己的本质。换言之,作为流水线上被生产出来的“电影产品”该如何拥有自己的艺术核心,都是新千年技术冲击下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最终《西蒙妮》用家庭的团聚掩盖了许多矛盾,使得影片在主题上没有更加深入下去,但是它所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反思值得每一个电影从业人员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