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学文小说的电影改编
2017-11-16滕朝军母华敏
滕朝军 母华敏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一、胡学文小说的电影改编梳理
近几年,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河北四侠”①之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胡学文的小说非常受电影导演的瞩目,迄今为止已有6部作品(《极地胭脂》《飞翔的女人》《婚姻穴位》《大风起兮》《向阳坡》《奔跑的月光》)被改编为电影。其中,以《婚姻穴位》改编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以《大风起兮》改编的《跟踪孔令学》、以《奔跑的月光》改编的《一个勺子》影响最大。
中篇小说《极地胭脂》讲述了草原兽医唐英和徐晃的爱情选择和生存挣扎。改编影片的独特之处是用四季的变化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强化她工作的枯燥、心灵的压抑和对梦想的追逐。
中篇小说《飞翔的女人》讲述农村女性荷子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失散的女儿并坚持不懈地把人贩子告倒的故事。改编影片在情节方面做了两处大的改动:一是将丈夫离婚再娶改成了丈夫留守在家;二是把荷子没有找到女儿改成了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影片如此改动的目的是要带给观众一点温暖和慰藉,让观众相信好人终有好报。
中篇小说《婚姻穴位》主要讲述心地善良的三轮车夫刘好经历了两次感情失败最终修成正果,但又突遭车祸殒命的故事。电影除了结尾之外,在情节和细节上没有大的改动,但风格变化很大。小说的风格是平淡中略显压抑,电影则处处充满了冯氏噱头和轻松幽默。
中篇小说《大风起兮》讲述的是语文老师吴卫因和上课用手机的女生发生冲突,引发女生男友跟踪,之后为了摆脱跟踪动用小混混,但又被小混混讹诈的故事,表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小人物生存的无奈与艰难。改编为电影《跟踪孔令学》后,主演范伟的演绎诙谐中有苦涩,幽默中有沉重,把一个小人物的爱女、爱家及担惊受怕拿捏得非常到位。
中篇小说《向阳坡》讲述了西北底层农民马达与城市暴发户就抢占其耕地用作狗墓地而展开的拉锯战,故事啼笑皆非而又发人深省。改编电影具有强烈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在穿西装的狗魂多次出现、犯病的吴小丽一夜之间成了剪纸高手等情节的设置上。此外,极富浓郁西北乡土风味的对白、插曲,给影片增添了不少看点。
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主要讲述西北农民宋河无意中救助了一个傻子,而后几拨人冒充傻子的亲属对之进行讹诈的故事,反映了现代社会人性贪婪、唯利是图等问题。影片的改编非常成功,获得台湾金马奖多项大奖。
二、《奔跑的月光》文本分析
胡学文的小说题材其实非常普通,但是他能够进行非常高明的故事讲述和建构,通过这种建构,他可以更集中、更戏剧性地表达对人的深度关怀、对生存的严肃思考,因而其作品才能成为影视导演屡屡捕捉的“目标”。其代表作《奔跑的月光》就是这样一部能带给人思考的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宋河和黄花是偏远农村的一对普通夫妻,儿子犯罪坐牢,被判了6年徒刑,听村里的能人吴老三说花钱可以减刑,宋河便给吴老三的远房亲戚、煤老板吴多多送了5万元钱,希望能够为儿子减刑一年。没想到,这钱却打了水漂,钱花了,刑却没有减。为了讨回这5万元钱,宋河开始一次又一次地跑到镇上去找吴老板要钱。就在这个过程中,宋河被一个不知来历的傻子给缠上了。尽管夫妻俩想尽一切办法,试图甩掉这个傻子,但总是不能如愿,再加上夫妻俩善良的秉性,最后就收留了傻子。就在夫妻俩与傻子相处日渐和谐的时候,吴老板却突然带着一个自称是傻子兄弟的人找上门来,不仅带走了傻子,还硬是给宋河夫妇留下了1000元钱作为酬谢。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久,又来了一男一女,以傻子哥哥的名义找上门来。他们不仅带走了那1000元钱,还威胁这个事没完,过几天还会来找麻烦。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就在宋河夫妇担惊受怕的时候,又有两个戴头盔的男人找上门来,也自称是傻子的兄弟。因为未能如愿,两人临走时撂下狠话,限时把傻子找回来,不然会如何如何。主人公宋河夫妇明明做了一件好事,却陷入连环骗局,百口莫辩,难以自证清白,成了人们眼中的“傻子”。《奔跑的月光》与其说是一个傻子的故事,不如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面临的荒诞命运。
《奔跑的月光》特别典型地体现了胡学文小说的创作特点: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老到的叙述和强烈的现实感。这部小说语言非常精美,极富表现力。一开篇就吸引了读者:“回到村庄时,日头正往另一个地界缩。余晖被树梢摇落,如受伤的蝴蝶,虽竭力飞舞,终是隐散在寒风中。几天前下了一场雪,路已经变得瓷实光滑,但踩上去,仍怕疼似的咯吱咯吱叫。”[1]行文用字和比喻都非常新颖、奇特,一个“缩”字非常形象地表现了日暮将至,而“怕疼似的咯吱咯吱叫”则新奇、动感地表达了踩在瓷实光滑的雪路上的感受。此外,《奔跑的月光》构思也异常巧妙,主题非常发人深省:儿子被判刑,这是宋河最大的心病,听说行贿5万元就能给儿子减刑,宋河马上行动起来,以去掉这块心病,但5万元送出去了,却又被一个傻子缠上,新的心病又来了,后续的麻烦还接二连三,心病更难以去除了。这种巧妙的构思真实地再现了当代社会中底层百姓如卡夫卡式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此外,作品的情节也颇具批判警醒意味:5万块钱通过什么途径送给了谁?傻子最后到底去了哪里?那几拨人到底是谁?他们之间有没有关联?小说始终也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答案,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思考,这种“留白”,是作者留给读者的空间,也是引发读者思考的地方,“留白”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三、《一个勺子》由小说到电影的成功改编
《一个勺子》的导演陈建斌在采访中曾说道,他是偶然在《人民文学》上看到了《奔跑的月光》这部小说,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并连续读了好几遍,感觉这正是他多年来一直在找的故事:“这个小说讲的是我们在跟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观和整个世界做斗争,它就像一个瓶子,可以容纳我这么多年想要表达的东西。”[2]
由于非常喜欢这部作品,陈建斌亲自担任导演并改编剧本。在主题方面,他敏锐地把握住作品的现实批判性,并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希望通过影片来呈现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传达明晰的是非观念,使观众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在日益商业化的中国电影市场,这种能够引人思考的电影,无疑弥足珍贵。影片中的拉条子陷入无限的麻烦和自责中。观众眼看着善良的拉条子在倒霉的路上越走越远,心有余而力不足,唯有无奈地叹息,因为拉条子并没有做错什么。拉条子想不明白:这些人为何要争抢一个傻子?面对人心的险恶,他就像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一样,一遍一遍在与自己的良知做斗争。从千方百计想把傻子赶走,到绞尽脑汁想把傻子寻回,影片中的拉条子就这样在荒诞的路上越走越远。人性善良与人心险恶的对抗,引发了一场场闹剧,折射出在与文明的余晖擦肩而过的角落,还有很多没有被红尘污染的生命依旧在执着地坚守,坚守善良,坚守正义。
在艺术表现力方面,陈建斌展现出了纯熟的镜头语言。同原著相比,《一个勺子》的剧情更加流畅紧凑,戏剧冲突也更加激烈,绝不会让观众产生沉闷之感。同时,陈建斌还加入了很多原作中没有的元素,如色彩和意象。影片一开始就设计了非常热闹的农村集市,到处充斥着喜气的音乐和大红的色彩,更凸显出主人公拉条子内心的寂寞与无助。影片中还加入了一个小羊的意象,其实也取了“待宰羔羊”之意,映射了拉条子任人摆布、听天由命的现实处境。除此之外,影片在背景音乐的选择方面也颇具创意,尤其是接近影片结尾处拉条子追赶开着汽车的大头哥的场景,导演采用了汽车后视镜的方式来表现拉条子绝望的奔跑,同时配以神曲《忐忑》。《忐忑》以“神助攻”的效果表现了拉条子的执拗、坚持与困惑。
电影最后的结局也表现出陈建斌不凡的编剧才华。整部影片中,主人公拉条子一直在为儿子减刑的事情奔忙,散尽家财,付出5万元的“巨款”打点关系,但毫无进展。在小说中,故事就此结束,但在影片中,陈建斌却非常有想象力地对剧情进行了延伸与反转,完全出乎观众的意料。当一连串的骗局几乎压垮了拉条子之后,村长却带来了拉条子儿子减刑的好消息。本以为这多少会安慰绝望焦虑中的拉条子,但相反,紧接着又是一个反转:焦虑的拉条子因此变得更困惑了,最后几近崩溃,戴着“勺子”遗留下来的红色遮阳帽失魂落魄地走向远方,影片也结束在一群孩子对“傻子”拉条子的人身攻击的场面之中,将黑色幽默的主题烘托到了高潮,带着冷幽默的辛酸与苦涩。这段情节是原著小说中没有的,体现了陈建斌高超的编剧功力。
在导演的努力之下,影片在多个维度对社会发出质疑和批判,却又严密地包裹在剧情之中,试图对社会现实做出精妙的比喻,使电影的寓言性更真实、更生动、更富表现力。及至结尾处,尚未成年的小朋友们拿着雪球像打“勺子”一样群殴戴着红色遮阳帽的拉条子,激发观众不由得想起鲁迅在《狂人日记》结尾处“救救孩子”的呼喊,而影片此处,导演“救救孩子”的呼声呼之欲出,在这一层面,影片《一个勺子》相比原著有着更多人性和社会学意义上的丰富度,这也是导演兼编剧陈建斌的成功之处。
四、结 语
虽然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但在胡学文看来,小说是作家的作品,电影是导演的作品,电影的理念和想法都是导演的,跟自己关联并不大。但胡学文不赞成作家盯着影视写小说,那样小说肯定写不好,因为那会失去创造力。“电影人看重小说,主要是小说的创造性,而不是其他。我每年写的小说很多,改编的也就那些。看上了就改,看不上,我还写我的小说。”[3]
当下,小说改编成影视已经成为“影像时代”的一种文化常态与趋势,虽然胡学文并不太在意自己小说作品的改编,也不会刻意向影视靠拢自己的写作,但胡学文作品中的批判精神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强有力地吸引着独具慧眼的读者和导演。胡学文小说的影视改编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保持和兼顾了小说与影视的独立性:一方面不放弃小说的思想特质,坚持小说的现实关怀立场,充分发挥小说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不拒绝影视对文学的改编和介入,在尊重小说文学艺术特质的同时充分考虑影视艺术的生成规律与传播规律,借助影视传播范围广泛的优势,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严肃思考与独特体验传达给更多的观众,[4]真正做到了小说与影视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因此,胡学文小说影视改编的成功案例让我们意识到,虽然文学已经越来越被边缘化,但它依然可以找到一个坐标、一种定位,在“影像时代”获得更好的存在和发展。
注释:
① 河北四位知名作家胡学文、刘建东、李浩、张楚并称为“河北四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