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语文读写教学刍议
2017-11-15吕筱菁
吕筱菁
摘 要:阅读和写作是言语实践中两个紧密相连的部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均衡发展对语文素养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写作训练形成的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更是参与社会交际的有效工具。因此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析以“读”为主导、着眼写作模仿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读写教学指导,是非常必要而有意义的。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读写教学
阅读和写作是言语实践中两个紧密相连的部分,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均衡发展对语文素养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和写作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之必需。信息时代,阅读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建构学习化社会即建构“阅读社会”;写作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写作训练形成的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更是参与社会交际的有效工具。因此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探析小学中年级语文读写教学是非常必要而有意义的。
而小学中年级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此前的低段,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了解、识记、运用多为散乱的、零碎的,思维也多表现出单一性,片面性;此后的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能较全面完整地看待事物、描述事物。思维也更具抽象性和概括性。其过渡阶段便是中年级。中级语文教学要求由对语言材料的个别感知转移到整体领会上来。中年级的语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转折点,认识不到这点,工作中必然会无功而返,做不到这点,则会误人子弟。
一、以“读”为主导,兼顾课外延伸
中年级,阅读教学是主要任务,教师要不把学生看低或看高了。看低了,以为他们言语积累太少,说话语言还不成熟,什么都不让学生尝试着做,这会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看高了,以为稍微示范一下,学生便会分析课文,会尝试仿写,这属是拔苗助长,使学生陷入迷茫困惑的境地。中年级学生,学生还没有超越二年级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但也有了新的渴望和冲动。因而实施阅读教学时,既要注意字、词、句的语言单元训练,又要拓宽语言文字训练范围;在片断、短文等语言材料的感知、记忆、运用上下功夫,培养学生语感,加大语言信息材料训练的能力与密度。
想要增加学生的语言信息量,除了读课文中的范文,读课外书好书是一种好办法。这对学生思维发展不够,语言储存又有限的中年级学生而言尤其好。对中年级学生去滔滔不绝地分析课文,字斟句酌地体味文本意思,无异于给山野村夫弹奏阳春白雪,只能曲高和寡。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朗读胜过十遍百遍的课文分析。会读才会说,会说才会写。不会读书的学生要能说会写是难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便是这个理。贾志敏老师教《镇定的女主人》一文时,就是在“读”上下功夫。以读促思,以读促写。读的花样不多,贾老师只在语音的高低快慢等上面加指导,但学生读的兴趣却愈来愈浓。女主人的镇定、机智,女仆的慌张,客人的称赞都在读中体味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去体会,体会才深,记忆才牢,也才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想阅读教学收效好,教学方法不能不注意。小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重,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去试读、试说、试演、试写,再根据学生反馈的情況进行指导教学。如学习《西门豹》一文时,引入角色表演,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种人物特点,进一步理解课文,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文本的素质教育力度。
当然,阅读教学中,仅靠读还是不够的,在“阅”上也得下功夫:读可以让学生知道写什么,阅则可以帮助学生明白怎么写。“阅”是带着问题看书,通过阅,使学生逐步做到长话(课文)短说(概括主要意思),也可以把一个不经意但有意义的细节说得更全面、更具体。“阅”与“读”相辅相成,相互发展。
二、写为归宿,着眼模仿练习
写,是语文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写什么,怎么写,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中年级不仅仅要会写字、写词、写句子,还要学会写段、写简短的记叙文。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是必然的要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读是学习的过程,是吸收,是掌握语言文字规律,理顺范文写作思路;写是运用的过程,是释放,是情动而辞发的体现。读是为写服务,写是读的归宿。从读到写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其间会遇到很多困难。对中年级的同学来来说,困难会更多。
在读写之间架坡设桥,是读写结合教学的难点。这坡度设得好,这桥架得稳,学生会有“一石二鸟”的收获,学(读)课文时做好写的准备工作,知道写时要从课文中找方法,找路径。
中年级教材中有很多可借鉴的写作范例,如《荷花》中关于荷花样子的描写;《翠鸟》中有关翠鸟的与动作描写;《画杨桃》中“同学们”的前后表现等都有可仿写。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适当地补充写的训练,拓宽训练范围,必会有助于课文理解。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并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要真正掌握语言文字,最好的办法是掌握语言组合的规律,运用这个规律去反映、描写事物。比如,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文中描写海中游鱼的片断,及时总结出其语言组合模式:(总起句)有的……有的……有的……让学生尝试运用这三个“有的”去说山上的花,林间的鸟或一些活动情形。这样训练确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学习要有人扶,有人帮,学生能学得更快更好些。中年级片断、短文训练,也是如此。我们在教学中总结一些写人、写事、写景、写物文章的一般思路,就是扶学生走上写作的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这条路。
对中年级学生,写作上不要强求百花齐放,也不要怕千篇一律,所有的幼苗刚出土时都是差不多的:一根茎,两片叶,但长大了自会千姿百态,自会展现出不同的风采。
写完后还要指导学生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片断、短文,与范文对比一下,找出不足之处,然后进行修改。“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是写作成功的保证。
三、练为手段,达运用阅读知识之“的”
运用阅读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主体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样,知识学习才达到较高境界。练“法”,既是一个运用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通过实际例文使学生举其一而反三。特别是对于那些只能举其一而反一的人更要精心引导,促其茅塞顿开。教学时可按“分析例文(找类似有特点的文章)—迁移方法—拓宽知识”操作程序进行。这条训练链是有层次的。练习中可按学生的程度提出不同要求。对于一般的学生,让他们先依样画葫芦,然后通过反复练习,熟中生巧;对于思维敏捷的同学,则不仅要让其掌握所讲方法,同时还要灵活变通。如在动用归并法时,要让学生知道在各类文章的阅读中,可以有各种形式的归并。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归并,按时间顺序归并,按地点变换顺序归并,按事物的性质归并等等。这样既让举其一而反三的学生达到饱和,又让举其而反一的学生能够接受。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才会出现最佳状态。
总之,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注意读与写的结合,以读为主,以读促写,这对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极为有益,这是一种简便有效,常用常新的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