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建设背景下的本土旅游文化符号建构研究
2017-11-15王婉婷孙敏张瑜刘晓岗
王婉婷+孙敏+张瑜+刘晓岗
[摘 要]自国家提出建设“文化自信”以来,各行各业各地区围绕自身优势和特色,全面建设区域文化自信。文章从旅游规划开发视角切入,以旅游规划开发中的地域文化符号应用和符号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指出当前旅游产品开发、规划、建设过程中对于地域文化的深挖、重现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并对旅游规划中文化符号体系与文化自信建构的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符号;旅游规划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3.245
1 文化自信的概念与提出
“文化自信”这一概念的提出与成熟是一个长期过程。从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经历了国家多位领导人的不断完善。[1]党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要树立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2]
关于文化自信的概念,国内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本文采用刘云山的观点: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因此,文化自信就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肯定的真挚情感,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以及扬弃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
旅游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流途径,在规划营销等层面要特别注重推广中国和区域本土优秀文化,展示独特文化魅力,传播我国现有价值理念,助力文化自信,让文化自觉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4]
2 文化符号的内涵特点
自20世纪初索绪尔(Saussure)从语言学的角度创立符号学以来,符号便越来越成为各学科关注与研究的热点。符号(symbol)的希腊语词源是symbolon,本指可以分成两片的木片或其他物件,需要拼合后才能被识别。后来,法国的保罗利科考证了这一词汇在古希腊语种的含义是“暗示”,就是某事物能够唤起或暗示另一物的意思。[5]符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指述功能、表现功能和传达功能。
从文化符号角度来看,符号直接搭建起了人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从文化层面观察,正是人类在创造和运用符号的过程中,开辟出了一条真正属于人类自己的道路,即文化之路。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5]
3 文化符号与旅游景观
旅游自然景观和文化体验产品作为人类符号的特殊存在,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随着社会现代化和人们旅游休闲方式的发展,旅游休闲以放松、缓解、怀旧等为特征,缓和、修复了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种种不适,使人得以抚平复苏,并回归到现代日常生活之中。
马康纳总结了体验的两个类别:原型与投射。旅游体验隶属文化体验的一种。旅游景观的打造就是旅游文化符号的客观原型再现和主观意识投射。[6]很多地方能够成为旅游目的地都是来源于游客对其空间的想象。[7]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往往现实与虚构的界限模糊,真实与想象交织并存。[8]人们到某地游览,所要看的其实就是该地一系列文化符号组合要素。[9]
4 旅游规划与文化符号再现
景区设计中多通过地域文化符号的应用来实现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旅游规划开发与文化符号展示的创意结合、匠心打造,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实现文化自信大目标,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再腾飞的追赶超越目标。
4.1 旅游文化符号提取
景区在规划建设之初,就需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研究资源特色,找出能被开发利用,且能产生文化体验与文化共鸣的部分。然后对文化符号进行设计、包装和充分展示,达到弘扬本土文化,构建区域文化自信的目的。
4.2 旅游文化符号创新
规划的目的在于挖掘地域文化,并将地域文化元素符号化,营建具有地域性的理想景观。要充分以当地的民俗文化为依托,以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为目的,以民俗文化体验为核心,配以相应的创新产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融入科技发展成果和旅游规划新理念,捕捉旅游发展热点,吸收当前旅游的新玩法和超前创意对旅游体验产品进行设计。
4.3 旅游文化符号应用
在旅游文化符号应用的过程中,要确保业态丰富、规划齐全,打造全方位的服务。在规划中实现文化符号在旅游产品中的创新性应用。只有实现文化符号的良好再呈现,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地居民才会因为这张新的文化名片而产生区域自信、族群自信、民族自信,从而达到建设文化自信的总发展目标。
5 旅游规划中文化符号体系与文化自信建构的途径
5.1 追本溯源,做好文化深挖——地域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基石
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对自由文化的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只有对自身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才能找到自信的根源和基石,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氛围氛围下的追赶超越。
5.2 开放灵活,实现文化再现——地域文化自信的表现
展现方式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展示得越充分越到位,就越能加深理解,实现文化认同,产生文化自信感。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同时可以带动其他层面的发展。
5.3 他山之石,借以文化创新——地域文化自信要点在于文化创新
创新是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要在诸多文化符号元素中筛选出最有代表性、最具有旅游体验价值的,活化文化传承方式、变换展示手法,是文化创新及文化自信与时俱进提出的新问题。
5.4 真情实意,谋求文化认同——地域文化自信实现的终极目标
差异产生美,也产生距离。在恰当的距离条件下,增强区域文化吸引力,在跨文化交际、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实现文化认同甚至是文化赞同,正是文化自信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1-3).
[2]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3).
[3]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4]万欣荣.从被动输入到文化自信——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及其启示[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11):60-64.
[5]龚锐.旅游人类学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2.
[6]王林.“发髻”与地方形象:民族旅游地的文化符号建构分析——以广西黄洛瑶寨和贵州岜沙苗寨为例[J].旅游学刊,2016(5):64-71.
[7]龙胜燕.从陈忠实长篇小说创作看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渗透[J].电影评介,2011(18):96-98.
[8]张恒学.白鹿: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理想的象征——再论陈忠实的《白鹿原》[J].当代文坛,2001(2):40-43.
[9]黄新叶,张萍,陈华.传统回族民居建筑文化符号提取与运用的思考[J].福建建筑,2016,(5):25-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