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调剂质量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2017-11-15董凤
董凤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中药调剂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 选取30例存在中药调剂质量问题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药调剂质量的影响因素和对策。结果 5例错误执行脚注、4例复核错误、5例中药调剂失误、6例药材质量问题、4例炮制品混淆、6例取错统一药用植物的不同部位。结论 中药调剂质量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必须加强管理中药调剂的工作,严格控制中药调剂的操作程序,保障中药调剂质量。
【关键词】调剂;中药;质量
【中图分类号】R282.7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0..02
中药调剂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中药药理、方剂、药剂,它是医院进行药剂工作的重点[1]。中药调剂工作对药材的专业性知识和中药药理的要求非常高,因为它涉及的中药药物种类非常繁多且复杂,工作量非常大,所以中药调剂工作的难度也非常大。在实际的中药调剂工作,如果出现细小的差错就会影响药剂的质量,从而影响治疗的效果[2]。本文对我院的30例存在中药调剂质量问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中药调剂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中药调剂资料中抽取出20例存在中药调剂质量问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50±3)岁。
1.2 方法
对我院存在中药调剂质量问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影响中药调剂质量问题的因素,对存在的因素进行统计,并分析预防中药调剂质量问题的对策。
1.2.1 提升调剂人员的专业素质:医疗机构必须定期的举办药物调剂的专业培训,完善调剂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调剂人员的操作能力。调剂人员在岗位工作时,定期考核其专业的药物调剂水平,奖励优良表现的调剂人员,批评失误多的调剂人员。其次调剂人员必须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积极研究专业的操作技能,总结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水平,促进调剂工作的顺利进行。
1.2.2 完善奖惩制度和监督制度:医疗机构要完善奖惩制度,对调剂人员的工作进行评分和考核,奖励优良表现的调剂人员,惩罚表现差的调剂人员,调动调剂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调剂人员更认真的完成工作。医疗机构还要制定监督制度,专门监督调剂人员工作的严谨性和专业性,保证调剂工作的准确进行,确保药剂的质量。
1.2.3 完善调剂的操作环节:完善调剂的操作环节使中药调剂更标准。医疗机构必须细分中药调剂的每个操作环节和步骤,使中药调剂的审方、取药、计量、包装、复核、给药的每一个操作环节和步骤更标准更规范。必须着重强调每一个操作环节中容易发生失误的部分,确保每个调剂人员对药物的调剂可以准确进行。
2 结 果
通过对我院存在中药调剂质量问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5例错误执行脚注、4例复核错误、5例中药调剂失误、6例药材质量问题、4例炮制品混淆、6例取错统一药用植物的不同部位。
3 讨 论
3.1 错误执行脚注
很多中药方都存在脚注,脚注是指医师在开出的药方中特殊强调的某种药物,在整个药方中脚注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对治疗效果非常重要。在实际的中药调剂过程中,药物调剂人员必须按照处方及处方的脚注操作,不能随意或擅自修改药物种类和药物剂量,防止药物效果和治疗效果下降[3]。
3.2 失误复核调剂
因为药物调剂工作涉及大量的药物种类,工作量繁琐又复杂,致使药物调剂人员在调剂结束后不能进行复核工作或复核失误,提高了中药调剂质量问题的发生率。在药物调剂过程中,调剂人员必须认真的核对药物的种类是否正确、药物剂量是否准确,并核对药方的脚注执行情况,保证药剂质量。
3.3 错误调剂
在实际药物调剂操作过程中,如果药方有脚标,那么药物调剂人员必须按照脚标的提示对炮制品进行取药,如果药方中有要求进行特殊煎煮的药物,那么调剂人员必须对此类药物进行单独分包[4]。在实际药物调剂操作过程中,调剂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药方要求进行,在选取药物和进行药物称量时,必须多次核实,防止部位错误、品种错误、剂量错误等。
3.4 错误审核处方
调剂人员在拿到医师的药物处方后,必须对药物处方进行审核,确认药物处方的内容是否准确,如果药方存在配伍禁忌或字迹不清时,调剂人员必须主动咨询医师,对药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协商,保证药物处方的正确性。
本文通过对我院的存在中药调剂质量问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影响其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有错误执行脚注、失误复核调剂、错误调剂、错误审核处方、发药未明细交代、炮制品处理不准确等,本文提出要通过提升调剂人员的专业素质、完善奖惩制度和监督制度、完善调剂的操作流程,以此提高中药调剂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春玉.中药调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4,01(03):87-88.
[2] 余少敏.中药汤剂调配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03(09):179-180.
本文編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