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17-11-15孙佳
孙佳
【摘要】目的 探究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确诊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54例为2组,30例单独以常规方法治疗展开治疗为对照组,24例以常规方法治疗、急诊抢救联合展开治疗为观察组,观察组,对照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显效率62%、总有效率97%显著比对照组43%、77%优越(P<0.05)。结论 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呼吸衰竭;重症哮喘;急诊抢救;分析疗效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2..01
支气管哮喘是属于临床疾病较为常见的一种。当前,全球已经有将近3亿人患哮喘病,我国约有患者三千万名,可见,哮喘病发病范围广,已经影响到人们健康。对此,对此病的治疗,需及时与规范,以降低对患者生命的威胁。治疗时,对临床症状展开针对性的治疗是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但对一部分患者而言效果不良好[1]。此次对我院确诊的重度症状哮喘联合呼吸衰竭的患者54例进行探究。以急诊抢救治疗、常规方法两种治疗方法展开治疗,现对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结果报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总共纳入,均为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发生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进入我院确诊治疗的患者54例,男34,女20例,年龄22~57岁,均值(36.78.2±7.82)岁,将其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24例,对比2组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方法进行治疗:也就是在治疗过程中施行吸氧、平喘、补液、抗炎等常规治疗[2]。观察组在施行吸氧、平喘、补液、抗炎等常规治疗后,施行急诊抢救治疗:展开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展开治疗时,选择模式为同步间歇的指令进行通气,调节呼吸的频率16次/min,呼吸比设置在1.5/1.0~2.0/1.0左右范围,并将控制通气容量,模式设置为加压通气[3]。使用呼气未正压通气手段方法施行治疗,参数值调节到15 cm H2O左右的范围,呼气未正压通气调节至5 cm
H2O左右,设置7 mL/kg的加压支持通气,使用此方法坚持每天至少6 h的治疗,患者病情严重者,按情况选择通气时间[3]。
1.3 疗效评定标准
将两组患者的一些治疗前后的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分压(PaO2)、呼吸频率(RR)和心率(HH)等重要指标做好记录。按照记录患者症状的好转水平,进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评价表示,①在治疗后,临床上明显显示患者的症状消失了、生活上基本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各项临床指标均恢复到正常状况等,表示为显效;②在治疗后,改善患者症状和临床指标,基本上可独立生活,表示为有效:③在治疗后,几乎没有改变患者的症状与临床指标,并且发生有病情加重的情况,表示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处理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照组10例显效,43%的显效率,其中6例有效,4例无效,23%的无效率,77%的总有效率;观察组18例显效,62%的显效率,其中15例有效,3例无效,23%的无效率,97%的总有效率。观察组治疗后显效率62%、总有效率97%,显著比对照组43%、77%优越,结果对照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支气管哮喘是属于临床疾病较为常见慢性炎症类的一种多发病,发病部位在其气道内。造成此病的机制尤其繁杂,表现症状有:胸闷、喘息与呼吸急促、以及咳嗽等,该病具有遗传性,在早上和晚上一般发病概率比较高。合并呼吸衰竭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形成了超大的威胁,影响到患者生命。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对患者的伤害更加严重。对此,展开及时且有效的治疗,越发有必要。此次研究证明了,观察组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展开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施行吸氧、平喘、补液、抗炎等常规治疗后,施行急诊抢救治疗:展开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治疗效果明显的有提升,且观察组97%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的77%对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对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吸氧、平喘、补液、抗炎等常规治疗后,施行急诊抢救治疗:展开机械通气辅助治疗方法疗效明显,能够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治疗有效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温健文,苏 鸿.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急診抢救临床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7,41(3):209-210.
[2] 郭昌贵.急诊抢救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3):123-124.
[3] 吴 东.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应用急诊治疗的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9):1310-1311.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