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7-11-15张玲宋婧
张玲+宋婧
【摘要】目的 分析将心理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缺血性的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有效性。方法 选在我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的脑卒中患者92例,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划分成常规组和心理组,每组46例,观察两组患者心理变化情况。结果 护理后,两组急性缺血性的脑卒中老年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焦虑以及抑郁症状评分都发生变化,心理组患者变化幅度比较大,P<0.05。结论 将心理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缺血性的脑卒中患者护理中能够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值得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0..02
在临床上,脑卒中也叫作脑血管的意外,指的是因为脑部血管阻塞或是突然破裂所致脑组织的损伤疾病,基本是急性病。相关研究中指出,超过80%脑卒中的患者发病以后,容易产生不同程度肢体功能的障碍,同时伴有焦虑与抑郁等情绪,对于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极为不利。本次探究了将心理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缺血性的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有效性,现将本次研究进行以下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2016年06月份到2017年03月份在我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的脑卒中患者92例,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划分成常规组和心理组,每组46例。常规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最小和年龄最大的分别是48岁与78岁,平均年龄(62±2.04)岁。心理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最小和年龄最大的分别是47岁与79岁,平均年龄(61±2.25)岁。两组患者各项基础资料经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预:在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应该积极和患者、家属沟通、交流,对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同时把患者兴趣爱好、受教育的程度、文化背景以及病情作为依据,建立心理护理计划。此外,护理人员需要尽可能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真实的想法,对患者抑郁与焦虑等负面情绪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便进行针对性处理。
1.2.2 疾病知识的干预:护理人员需要将急性缺血性的脑卒中诊断标准、疾病病因、治疗方式与临床表现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使得患者与家属可以及时了解急性缺血性的脑卒中的危害性与并发症的先兆。
1.2.3 运动的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告知患者适量运动能够加强体质,对于病情控制有一定作用。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患者实际情况制定运动的项目,例如:打太极与散步等,一个星期三次,一次时间为30~69 min。
1.3 观察的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与抑郁状态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比较两组患者的得分情况。同时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进行评估,分值越大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于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焦虑以及抑郁症状评分都发生变化,心理组患者变化幅度比较大,与常规组患者相比缓解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在治疗急性缺血性的脑卒中患者后,虽然可以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但同时也会损伤到患者神经功能,并且会加大患者心理上的压力,对于患者康复极为不利[1]。因此,为了促进患者康复,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的情况。目前,常用护理模式为心理护理,这种护理模式主要是针对患者心理情况进行護理,让患者了解疾病康复知识,同时配合相应的运动干预,改善患者机体功能[2]。本次研究中显示,护理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焦虑以及抑郁症状评分都发生变化,心理组患者变化幅度比较大,与常规组患者相比缓解情况较好,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的意义(P<0.05)。
综上,将心理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缺血性的脑卒中患者护理中能够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红萍,庄怡青,陈孝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术后患者延续性护理实施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4,21(11):1230-1232.
[2] 钱细友,蔡海荣,黄秋萍.优化的急诊流程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2017,26(3):562-564.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