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物理微课程开发与实践综述性研究
2017-11-15胡利娟宋磊
胡利娟++宋磊
摘 要: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的文献为资源,检索有关高职院校物理微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具体的研究方向包含微课程的理论概念与特征,高职院校物理微课程开发实践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高职院校物理微课程开发实践优化的对策。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对微课程的理论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而国内有关高职院校物理微课程开发实践的研究成果则显得较为稀缺,且大部分停留在理论探究层面,因此后续的深入研究仍有待继续。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理微课程;开发实践;综述分析
一、引言
微课程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其含义为:时长为1~3分钟,有鲜明教学主题的视频教学内容。近年来微课程的概念逐渐被引入国内教育界,而最早在国内教育界研究并应用微课程的是广东省佛山市的胡铁生老师,他于2011年组织了“微课大赛”,在佛山当地率先推广微课程的理念和应用方法,成为国内微课程研究实践的先驱。2014年全国第二届微课程与网络课件开发专业会议召开,此次会议上“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定义被第一次提出。
二、高职院校物理微课程开发实践现状与问题研究
(一)开发实践现状研究
近年来随着微课程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物理课程教学中都引入了微课程这一教学模式,相应的开发实践研究工作也呈现如火如荼的态势,并涌现出了很多研究成果,例如:杨凤琴(2017)以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学院物理课程中微课程教学的开发实践,研究显示:物理微课程模块的引入,给学院物理实训教学带来了新的教改元素,学生反响良好,通过教学教师也提升了自我的素养。史秀丽(2016)则深入研究了基于微课的高职物理探究性试验教学模式,她认为:通过引入微课,教师能够将物理实训中的重难点更好地融入在视频模块中,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之后的实训室教学中能够更为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方恺(2016)等人则深入研究了高职院校物理实验课程微课程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该平台采用Web-based Application技术,将大学物理实验的所有资源整合到该平台上,并以此构建了物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给予学生物理实验信息化学习的全新体验。
(二)存在的问题研究
尽管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给我国高职院校物理课程教学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但实际推行中仍然凸显出了诸多的问题有待完善,国内很多学者也将研究的焦点放在高职院校物理微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层面。例如,路俊哲(2015)对大学物理微课程设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国内很多高校物理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并实践了微课程教学模式,但在教学细节的设计上仍旧采取比较传统的思维,课堂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微课视频仅仅起到了辅助教学作用,如此一来使整个教学导向显得十分模糊。郭晓春(2017)对物理微课程教学中的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物理课程微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过程中,需要高职院校给予必要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配套支持,这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并没有意识到投入的必要性,教学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对于物力教师开展有效的物理微课程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高职院校物理微课程开发实践优化对策研究
鉴于高职院校物理微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国内一些学者也展开了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研究,并陆续出台了一些成果。例如,杨秀珍(2017)指出:物理微课程开发实践应基于创新的思路,其中将微课程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创设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是一种更具先进性的教学改革思路。肖莉(2017)指出:各级高职院校应加大对物理微课程平台开发的投入,具体的投入方向应包括微课程硬件设施,如:网络设施、多媒体设施,软件设施,如:微课教学资源库、教师教学素养等,通过多元化的投入和后期运维,不断夯实学院物理微课教学资源体系,为后期的教学实践奠定基础。王祖源(2014)则研究了一种将物理微课程与MOOC平台结合起来的教学思路,并详细阐述了与MOOC平台的物理微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的基本结构与方法。
四、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文献的查阅和综述不难发现,有关高职院校物理微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其中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微课程概念和特征的理论性研究层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已经能够详细界定微课程的内涵。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则以高职或高校物理微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为基础,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学者认为微课程在高职院校物理教学中取得的成效十分显著,但也暴露出教学方法创新度不够、教学软硬件支撑体系不完善等方面,因此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并建立健全教学软硬件支撑体系应成为我国高职院校物理微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Beatriz Barros,M.FelisaVerdejo.Analysing student interaction processes in order to improve Collabor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2000,(11):221-241.
[2]方恺,吕军,马现超,马宁生,倪晨.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微课程移动学习系统的实现与研究[J].物理与工程,2016,26(02):65-69+71.
[3]史秀丽.浅析高职物理实验微课的设计与制作[EB/OL].科技资讯,2016,14(27):105-106.
[4]杨凤琴.高职物理实验中微课的开发、应用現状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02):21-23.
[5]路俊哲,马晓栋.“大学物理”微课程设计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03):60-65.
[6]杨秀珍,张武威.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微课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创新[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3):55-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