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指导有方,才能有声有色

2017-11-15殷玉莲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10期
关键词:朗读指导方法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加强朗读教学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可是在很多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不景气,“无声无色”,缺少语文味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指导无方。实践证明,朗读指导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把学生领进文本,深入理解内容;一是指导朗读的技巧,把感性与理性、知识与技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读得有“声”有“色”,深入人心。

关键词:朗读;指导;方法

朗读是一种能力,朗读是进行情感沟通的金钥匙。《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積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加强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好的朗读,不仅有“声”,而且还要有“色”,音容融合,于多种变化中传达情感。好的朗读,感情充沛,声情并茂,关键处令人动容,或催人泪下,或激人奋发,或令人扼腕……课堂上好的朗读会以情激情,形成感情的磁场,动人情怀,撼人心魄。

从事语文教研工作几年来,每年听课百余节,各种形式的赛课、评课经历不少,我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些语文课堂或者朗读苍白,或者“无声无色”,缺少语文味道。现象背后反映出这样的问题:朗读教学存在盲区,有要求却无指导是其通病,“无指导”“模糊指导”的现象普遍存在。

例如,“读出感情”常常是语文课的目标之一,但由于缺少衡量的标准,教师也多以“好”“可以”“还不够”等模糊语言评价,说不出读好或没读好的原因,更说不出怎样才能读好。很多课堂上,学生一遍一遍地读,但从上课开始到结束却没多大提高。至多是读熟了,但不是带着情感和对作品的理解读,节奏与音调等很不到位。教师要么示范不佳,要么不敢示范。一堂课下来,学生不明白怎么就是读出感情了,更不明白到底该怎么读。

最近笔者执教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多方面指导学生读出情感,师生交流后的朗读有“声”有“色”,效果很好,由此我对朗读教学也有了新的体验。教师该从哪些方面指导朗读, 怎样才能读出情感,下面以我的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

首先,准确把握作品内容,透彻理解其内在含义,是朗读好的前提。我先安排学生自由读,概括文本内容,说出感情基调。这一环节不难,学生基本能完成,并确定感情基调是凄苦。那么怎么读出“凄苦”呢?这就会联系到技巧的问题。

其次,我引导学生从四方面思考读出感情的技巧:语调高低、语速快慢、语音轻重、节奏急缓。前两项学生很容易读好,语调较低、语速较慢;后两项有难度,既要遵循规律,又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处理。

语音有轻有重,要轻重相间,才能抑扬顿挫,突出情感。需要强调的就要重读,关键要学生明白哪些需要强调。一般来讲,下面三种情况需要强调:句子的谓语部分、中心词的修饰成分、表示反问感叹等强烈的语气词。

节奏方面既有规律又要灵活处理。感情基调决定整体节奏,具体句子还要根据词语的组合、具体情境、主人公心理等情况而定,要放到具体的句子中边体会边读。另外,古诗词由于格律的限制,有些诗句很难合乎语法要求,不能机械的套用语法规则。

理论要靠实践来验证,课堂上我选择了几个例句,要求学生自己揣摩诵读,再小组交流展示,大家讨论读法,效果不错。下面是小组诵读展示后的讨论。

例句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生1:诗句中是两句,但从语法上讲是一个句子,“怎敌他晚来风急”是谓语部分,应该重读。

生2:这两句是一个整体,语意强调风急寒冷,后句要重读。但要强调反问语气和“风急”,这两处宜加重,“晚来”可轻一些。

生3:“淡”修饰“酒”,应该重读,但是这里重读感觉不太妥当。后句重读,前句就要轻读,“淡”字受整句影响,也不宜重读了。

师:理解到位,分析细致。 “淡”有清淡之意,适合轻读;同时用“重音轻出”的读法也可以强调“淡”之意,调低一些,读出低沉感(让学生尝试)。“怎”表示反问,“风急”要重点强调,都要重读。后句读出轻重变化更好。

教师示范读: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例句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生1:读得前后一个语调、节奏没有变化不行,感情太平淡了,其实这里的感情很浓的。

师:“却是”怎么理解?改成“恰是”行吗?她是想见还是怕见?

生2:不能改成“恰是”,她是不想见的。因为这时丈夫去世,物是人非,见到往昔的信使,倍感伤心,她主观上是想避开的。

生3:“却是”应该读出转折的意味。

师生达成统一意见,确定读法:

雁过也,正伤心(低缓),却是(上扬,突然停顿)//旧时/相识。

(教师要求刚才读的那位同学再试,效果很好,同学给以掌声。)

例句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生1:“憔悴”修饰“黄花”,“堆积”和“堪摘”作谓语,这些都重读了,语气强,很好。但“有谁”是反问语气,没读出来。

生2:“有谁”读时语气还要上扬,表示“没有一个”的坚定的态度。

生3:反问之后“堪摘”很难重读,要强调,可以用一字一顿的读法。

师:“有谁堪摘”是没有人忍心去摘,这里有受不住的意思,一字一顿重读效果一定好,你再来试一下。

学生示范: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低沉感),如今/有谁(语调上扬)//堪/摘(一字一顿)!

全文诵读标示如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字一顿)。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低缓),却是(上扬,突然停顿)//旧时/相识(低沉感)。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低沉感),如今/有谁(语调上扬)//堪/摘(一字一顿)!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字一顿)。 这次第,怎一个(上扬)//愁(加重,适当拖长)字//了/得(一字一顿)!

(“/”较短停顿“//”较长停顿,“·”表示重读)

“事非经过不知难”,很多人认为朗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最容易的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普遍感到要做到“读出感情”四个字绝不简单。读好,不仅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内涵,还要调动自身的感性乃至理性的认识;既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底,也需要有一定的朗读技巧。教师一方面要把学生领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本,另一方面又要指导读的技巧,指导学生把感情巧妙地传达出来。

语文教师本身必须是优秀的朗读者和指导者,自己的朗读不仅声音好,更要有感情色彩,通过朗读的穿透力怡人性情、动人心怀,还语文课堂浓浓的语文味。

作者简介:殷玉莲(1968—),女,山东省教学研究所兼职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滨州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朗读指导方法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