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2017-11-15
2017年已经悄然过半,直播行业在经历了“元年” 无序野蛮的疯狂后,在市场、技术、资本等各方面因素的推动下,部分直播平台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失去了底线,网络直播乱象丛生。
《意见》也明确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信息消费环境,进一步加速激发市场活力,积极拓展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扩大信息消费覆盖面,加强和改进监管,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打造信息消费升级版,不断释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为了稳定的直播市场,净化直播环境。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国家接连打出了监管组合拳。
2016年9月,国家新聞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机构应持证依法开展直播服务。
同年11月,国家网信办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对网络主播实行“实名制+黑名单”制度;12月,文化部印发《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重拳整治网络直播生态。
2017年以来,关于网络平台违规内容治理的行动继续展开,据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通报,今年1到6月,全国已查处关闭违法违规直播平台73家,累计关闭91443个直播间,清理120221个账号,封禁38179个违规主播账号,并将1879名严重违规主播纳入永久封禁黑名单。
目前业内一般采取“机器+人工”的审核模式,每个直播平台基本都有俗称“超管”的房间管理员对主播直播内容进行检查。小的直播平台管理员有20到30人,大平台大概有几百人到一千人左右。
从直播的野蛮生长期到规范化直播生态的建立,监管功不可没,但直播平台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直播的实时性使传统审核失效;二是直播规模庞大、峰值集中,审核人力很难跟上;三是审查方向繁杂,除内容外,声音、背景环境都可能违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四是主播实名难验证。
虽然直播平台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在监管的“紧箍咒”下直播市场已经逐渐回归理性,资本的烧钱大战过后,平台洗牌已开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