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企业银行的必要性在于突破瓶颈
2017-11-15朱江
朱江
传统国有银行已不再是一块“铁板”,而是银行管理部门正在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商业银行在改革大潮中,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创建自己的经营模式。
当下,国家十分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实体经济特别是大中企业集团的发展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商业银行备受互联网金融和金融多元化等多重冲击。因此,加快银企深度融合发展,开展金融模式创新,创建企业银行,为破解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瓶颈和短板提供了思路。
创建企业银行的必要性
从当下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创建企业银行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企业集团发展需要资金管理的平台
随着兼并、联合、做大做强的快速发展,企业集团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一般的大中型企业集团拥有十多家、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子/分公司,其地域较为分散,发展不一,资金状况也不同。这不仅造成了集团内部资金浪费,而且加重了集团的财务成本。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是直线式上升,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呈现螺旋式发展。当银行贷款紧缩时,企业经营不可能紧缩,国有企业集团子公司之间资金无法相互拆借,只能努力寻找银行。固贷、流贷,一个城市多家银行齐头并进,无疑给企业申请贷款带来很大困难。如果一家银行允许承贷,前后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合规的前提下,企业间的拆借资金,其借款利息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当流贷到期时,还要想办法解决掉头资金。如果银根收紧或企业经营出现暂时性困难,再次借款很难实现。更有甚者,当一个企业经营出现暂时性困难时,很可能出现多家银行一拥而上的情况,最终导致企业因资金断流而倒闭。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已证明,仅凭现行的银企贷款模式,无法解决企业集团长期发展的资金困境。因此,企业集团迫切需要创建自己的资金管理平台——企业银行,从而突破发展瓶颈,破解发展难题。
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经营模式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金融和多元化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加快创新发展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
民营银行的试点是银行业主身份的创新。2014年,我国5家民营银行分别在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开展试点,4种发展模式创造了银行新业态。随着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退出机制建立,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民营银行必将在中国银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一个更有活力的金融市场将随之到来。
投贷联动的试点是银行业务内涵的转型。2016年4月,央行、银监会、科技部联合发文,确定了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10家银行机构在中关村等5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投贷联动试点。银监会在部署2017年银行业改革发展及监管重点工作时提到,“继续积极稳妥、有序推进投贷联动试点工作,全力协助试点银行机构设立投资功能子公司,适时扩大试点范围”。随着商业银行投资子公司的陆续成立,投贷联动业务有望步入快车道。
综上所述,传统国有银行已不再是一块“铁板”,而是银行管理部门正在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商业银行在改革大潮中,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创建自己的经营模式。银行管理部门的改革和商业银行自身需要的创新,为企业银行的创建开启了可探索之门。
创建企业银行的可行性
那么,创建企业银行是否可行?笔者从实体经济、政策导向和民间资本3个维度进行了思考。
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走转型升级之路,发展实体经济不仅需要盘活存量资金,更需要大量增量资金,包括用于科技研发、转型升级、市场拓展等。同时,工人工资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税赋比较重,资本的逐利性致使许多资本脱离了实体经济,流向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产生了许多经济泡沫。因此,要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破解资金难题。
政策导向为创建企业银行指明方向
自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提出改革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为企业银行的创建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一,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第二,推进供给侧改革,实施体制机制创新;第三,构建多元化服务体系,打造新型金融平台的模式创新;第四,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促进集团健康发展;第五,引入长期资金概念,保障资金需求。
挖掘社会资金潜力参与实体经济建设
发展实体经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国家资金供给有限,仅依靠银行并不现实。能否调动员工积极性,让员工自有资金参与实体企业经济建设是一个新命题。
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充裕和民间资金回归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企业银行这一平台,让员工自有资金参与本集团经济发展,并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将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如果一个万人规模的企业集团,每个员工存入10万元,总数将是10亿元。如果有1000个企业集团这样做,就可能增加万亿元资金。
由此可见,企业集团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主力军,迫切需要发展实体经济雄厚的资金支撑。商业银行是我国实体经济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实施银企深度融合,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已势在必行;利用员工自有资金参与本集团实体经济建设将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尽管目前尚无完整的规范性政策或文件,但已有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改革氛围,加之企业、银行、员工三方的内生需求,为企业银行的创建成为可能。
创建企业银行的益处
主要體现在以下10个方面。
有利于发展我国实体经济
商业银行进入企业集团,根据共建协议框架,对其产业发展方向、投资内容、资金流向等进行监督和把关,既保证了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的及时到位,又保证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到位,从而推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商业银行与企业集团的巧妙结合,“融入产业,扎根企业,服务企业,共生共荣”,不仅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创举,也有利于商业银行基业长青。与企业集团共建企业银行,对企业要说能及时保证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降低财务成本,真正实现雪中送炭;对商业银行来说,存款、放贷有保障,有利于耕耘蓝海金融。可以说,企业银行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有利于资金风险规范管控
商业银行与企业融合一体后,不仅有利企业银行的规范管理与运作,还能随时掌握企业的发展动向和可能出现的风险:一方面,能及时掌握企业集团资金需求,合理提供资金保障,减少不良资产,降低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是面向大集团整体效益而减少单个企业波动的风险压力,利于商业银行健康发展。
有利于节省资金、降低成本
企业银行通过有效地管控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同时,企业银行是企业集团资金的蓄水池,在整个集团范围内进行资金的流动。商业银行作为企业银行资金的蓄水池,当企业银行资金充裕时,自动进入商业银行的蓄水池中;当企业银行资金紧缺时,商业银行的蓄水池输向企业银行。商业银行总部则可在全国建立更大的蓄水池,以调节各企业银行间的资金平衡与流转。
有利于增加员工的归属感
吸收员工自有资金进入自己的企业银行,让员工资金积极参與实体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提高企业员工当家做主、精打细算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员工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创建企业银行,既没有现行政策可依,也无典型模板可鉴。任何一项新改革,都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挑战。创建企业银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政策、管控、文化等方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解放思想,探索创新
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可以在十大新兴领域和社会亟须、全球化发展的传统产业先行试点,力争在企业银行的创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拓展商业银行融入产业经济的领域和空间,为发展我国实体经济、加速“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为我国制造强国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完善政策,鼓励发展
企业银行既不同于国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地方银行、民营银行、小微银行、社区银行,也不同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它是面向本企业集团和集团内部员工、由企业集团与商业银行结合而创建的新型载体,是银企深度融合的一种创新模式。对这种新载体、新模式的创建,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引导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通过试点,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完善、发展。
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商业银行要根据企业集团的特点与银行业管理要求,研究制定可操作、可落地的企业银行管理与发展的具体方案和退出机制,以确保企业银行健康发展。同时,要根据企业银行的特点,拓展客户增值服务领域,强化对企业集团内部管理与控制,新型营销渠道的建设和新型金融产品的设计与推广。
规范管理,深度融合
企业银行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新型载体。只有做到以下4个“融合”,才能确保企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1)产银体系的融合。企业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特定的战略与管理体系,商业银行也有自己的信贷与资金管理体系。商业银行要参与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层要学习银行的运作与管理知识。通过两者深度融合,建立起企业银行规范的、符合产业发展特点的管理体系,构筑起完整的银企产业链。
(2)风险管控的融合。企业银行要把产业发展风险管控与银行资金风险管控有机结合,建立起产业发展、资金流向、评估与风险管控体系,消除一切风险隐患,稳妥推进企业银行合规稳健发展。严格执行国家产业、金融政策,严格控制非绿色产业的投资,严禁资金违规流入国家限制性领域。
(3)信息体系的融合。企业银行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将企业与银行信息要素集成,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确保企业银行运营安全。同时,要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包括企业银行发展评估报告、绿色投资报告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披露环境绩效状况,投资组合产业发展情况等,接受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4)产银文化的融合。企业与商业银行是跨界组合,都有各自的文化特点。企业银行在遵守金融职业准则的前提下,要建立企业集团的产业文化与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融合、传承与创新。
总之,探索创建企业银行,对我国发展实体经济,破解大中企业集团发展难题,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由中国光大银行杭州朝晖支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