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美育活水润语文课堂

2017-11-15张蓓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10期
关键词:美育语文课堂生活

摘要:语文课堂将美育做为生命教育的源头活水。美育改革语文课堂的途径有二,其一是知识的、结构的、序列的,旨在激活学生的想象,完善学生的经历,让学生情趣变得高雅而纯净;其二是道义的、生命的,旨在从生活情感、人性视野中去发现美、探究美,激发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重新观察。

关键词:美育;生活;语文课堂

俄国学者车尔尼舍夫斯基曾说:“美是生活,美是生活的教科书。”他认为美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最曼妙的景色莫过于生活,应对人类进行美育。著名教育家凯洛夫认为,爱国主义能使学生追求高尚,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自己祖国的山川河流、文化精神并产生依恋,在欣赏美的过程中,能真正地体会到生命的归宿,拥有人生的获得感与满足感,在热爱祖国的前提下,最终将穷尽一切可能,将美的东西,赋予在他们的实践创造中。因此,语文课堂应将美育作为生命教育的源头活水。

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审美,而审美提倡的是一种生命的愉悦,所以,美育也就本能地具有了赏心悦目的效果。爱美是人的天性,乐于欣赏、沉醉于欣赏。处于审美活动的个体,享受美的对象,抛却现实名利的束缚,酣畅地与审美对象进行深层次的心与心的交流,碎片化的作品得到了整理、重组,进而挖掘更美的价值资源,正如曹文轩先生所说:“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但美的力量更巨大。”另外,自然山水草木经过审美主体的体验,就会带给受教育者倾情的赞叹,这种赏识是发自内心的,源自本心的冲动,进而如涟漪般一次次涤荡教学对象的心灵。

同时,审美教育有关生命与情感,本应是一场智慧教育,需要从人的内心深处出发,触及心灵的芳草地,其教学方式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方法技巧、知识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单凭理性,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它有时候可以约束一个人,但很少能够鼓励人,它不能培养任何伟大的心灵。因此,你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性。”以此感悟,审美教育不是只依靠理性思维,而是求助于个体的感性要求。换句话说,审美教育的方法从总体上讲是注重心灵的,关注感性所得,倾情让内心动起来,体验、感悟。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高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高级的审美情趣与鉴赏水平,能够恰到好处地“启发”他的教学对象触类旁通,双方主体进行再交流、再碰撞,最终实现融通,奠定民族的審美心理。例如,阅读鉴赏李密的《陈情表》,不单是孤立地教学文言词语与句式,还可以通过对经典章节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鉴赏使人获得美的熏陶。除此,教育者可以提供具体的语境来学习文言词汇,教给学生切实有效地读写运用。这样,语文课堂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的知识教学,而是有意识地融工具性、趣味性、美育性、人文性为一体,使教学双方在快乐愉悦的氛围中习得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塑造人格。

概括来说,审美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有两条路可走:其一是知识的、结构的、序列的,它意在激活学生的想象,完善学生的经历,让情趣变得高雅而纯净,在实施路径上偏向整体感知、审美鉴赏与性情涵养;其二是道义的、生命的,它意在从生活情感、人性视野中去发现美,探究美,激发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重新观察。在操作方式上它主要接近道德教育。好的语文课堂,擅长将审美的功能引入到启智的过程,促进、辐射教学效果。长期的美育课堂,使“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供给学生更多的生命滋养。

在审美教育的两条实施路径上,儒家大师孔子教学“诗”“礼”“乐”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认为“兴于诗”,“诗”能启迪心智,感染性情,使受教育者踏上人性之路,无疑就是在知识的层面渗透审美教育。孔子对待《诗》的总评价是“思无邪”,认为其思想都是纯正的,这种观点体现在他对《关雎》一诗的点评中,快乐却不过分,悲哀却不痛苦,契合中和之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注重人的真性情,主张“为己之学”、孝悌、谨信、博爱、亲近仁人,做到了这些,才去谈论学习文化典籍。诚然,学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学,首要就是学做人,这是一个过程。杜维明先生在《儒家论学做人》一文中提出“学做人,意味着审美上的升华、道德上的完善和宗教信仰上的深入”。由此可见,孔子不是仅仅关注《诗》的文学作品功能,他最在意的是健康、正确的思想内容,强调其教育作用和美育功能。孔子认为成人的第二个阶段是“立于礼”,由诗而兴起的情感,需要用“礼”来加以规范。“礼”是一种客观存在,传承文武周公的优良传统,从外表上展露“仁”的内在情感,这是从人性的层面践行审美教育。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只有让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才能自立于世。孔子把“成于乐”定为成人的第三个阶段,乐的内容很广泛,是一种综合性的美的艺术。儒家的乐包含近于欲的感性的乐和偏于性的理性的乐。孔子特别强调“乐”的精神性,还提出好的乐应该尽善尽美,能够净化心灵、健康向上的,能激励人、启发人、教育人,从而达到身心和谐,以乐养情,挖掘教学生活中高雅的人生宝藏。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孔子深知审美对于教育对象的力量,所以教学中重点打磨教育人和人的自我修养。“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暮春咏归图”,这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从曾点这一段言志中,我们看不到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的判断,却能体悟到人与人是和谐的,人与大自然也是和谐的,移情入景,天地人融为一体,美育的最高境界不过如此。

学校不仅应推行审美教育,还要改进美育教学。美与语文有着最近的渊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捕捉美,感受美,带领教育对象自由驰骋在广袤而丰盈的原野上。

作者简介:张蓓(1983—),女,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课程论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育语文课堂生活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生活感悟
美育教师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