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正纪念堂“转型”,政治味浓
2017-11-15萧师言周礼
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萧师言 本报特约记者 周礼
作为台北地标性建筑之一的中正纪念堂,在当局一波接一波的“转型”风潮中也不能幸免。日前,台湾“文化部”以“审议式民主公民讨论”方式进行中正纪念堂“转型”的社会讨论计划,并采取限制性招标方式让政治色彩浓厚的沃草公司得标,在岛内政坛掀起轩然大波。有国民党“立委”直言,这是“大政治风暴的开始”。
变相限制参与讨论者的年龄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文化部”日前以“审议式民主公民讨论”的方式进行中正纪念堂转型的社会讨论计划,但采取限制性招标方式由沃草公司得标。沃草公司随后宣布,参加中正纪念堂“转型愿景工作坊”者,通过网络报名参与。台“文化部”公告12月3日将举办第一场座谈,且限制网络报名,三组每组只录取10人参加座谈,依照性别、年龄、职业、观点等背景分类。
国民党“立委”陈学圣13日表示,要处理中正纪念堂转型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政治高度和历史高度,但是“文化部”从选择谁来执行及整个过程都非常草率,通过“限制性招标”让沃草公司筹办相关事宜,就是把中正纪念堂“当做一个政治案件来处理”。对于中正纪念堂有不同情怀的人都是70到90岁的民众,此次讨论只采取网络方式报名,是变相限制参与讨论者的年龄。他认为,蔡当局在年金改革、一例一休累积不满民怨后急着处理中正纪念堂,会是一个“大政治风暴的开始”。台“文化部长”郑丽君13日宣称,艺术文化方面的采购常采限制性招标,因此此次招标“完全依法进行”。至于为何只限网络报名,郑丽君称,是为了尽量顾及组成多元代表性。
承办者是引爆“太阳花学运”的自媒体
沃草公司是一个自称“致力于降低公民参与政治的门槛”的自媒体,由从事医师职业的柳林玮及台湾金融研训院特约讲师林祖仪等于2013年11月推动成立。沃草团队建立之初就进行“国会无双”服务,以播报运动赛事的方式转播“立法院”实况,希望让公民以娱乐方式关心政治。2014年4月,该网站最先发现两岸服贸条例被“30秒过关”,随即引发“太阳花学运”。沃草在引爆“学运”的同时,也借由传播“学运”实况发展,一时成为岛内青年团体最为关注的自媒体。不过,“学运”结束后柳林玮却被爆利用“学运”大量敛财,将社会支持该运动的捐款据为己有。尽管柳林玮后被沃草开除,但沃草运作的透明、公开程度一直为岛内诟病。
《联合晚报》评论称,“文化部”启动中正纪念堂转型计划号称要顾及多元社会讨论,现在结果却是,所谓“公民讨论”充满限制性,不但称不上“多元公开”,更是歧视信息弱势。沃草虽夸称是监督政府运作的公民团体,但在绿营上任后毫无所为,角色顿变成为承包政府标案的公司。政治色彩如此鲜明的所谓“公民团体”,真适合承包中正纪念堂转型讨论计划案吗?
“去中国化”举措一桩接一桩
蒋介石于1975 年4 月去世后, 台“行政院”于当年6 月决定兴建中正纪念堂, 并于1980 年正式建成对外开放。民进党向来视中正纪念堂为“眼中钉”,陈水扁上台后在2007 年宣布要把中正纪念堂改为“台湾民主纪念馆”,给中正纪念堂牌楼挂上“自由广场”牌匾,直到马英九上台后才重新改回中正纪念堂。去年蔡英文上台后,重走“去蒋”“去中”的老路。今年2 月底,台湾“文化部长”郑丽君宣布展开中正纪念堂“转型”工作。台“文化部”随即宣布把原本的中正厅、介石厅改名为中性的1、2展厅,停止在开闭馆时播“蒋公纪念歌”,并下架中正纪念堂商店中“威权统治”意象鲜明的商品, 停售包括公仔、文具、生活等用品。3 月,台“文化部”公布的中正纪念堂“转型推动咨询小组”名单多为绿营人士。
中正纪念堂“转型”的背后是台当局不断加速的“去中国化”步伐。蔡英文上台后,取消“遥祭南京中山陵”“遥祭黄帝陵”,停办抗战纪念活动,蒋介石、孙中山铜像被损毁在岛内已司空见惯。教育领域更是重灾区,不仅撤废了马英九旨在纠正“台独”课纲的“课纲微调”,更要强推英语为官方语言。岛内作家王丰14日评论称,台当局千万别把所谓的“中正纪念堂转型”操作成新一波“去中国化”议题,否则它将会为大陆新一波的“仇台情绪”加添柴薪;另一方面,台“文化部”也不应该是“文化大革命部”,建议其推动政策要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