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7-11-15王俊英

纺织服装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纺织品课程体系校企

王俊英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五年大专部,山东 维坊 261108)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王俊英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五年大专部,山东 维坊 261108)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纺织行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以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为例,阐述企业参与学生的岗位能力分析、课程体系重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等工作,实现校企协同培养与行业企业高度接轨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一、 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大多还要重新培养,少则半年多则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胜任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希望尽量缩短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甚至是零适应期。这就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在突出教育的高等性的同时更应该突出职业性,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适应社会建设与发展、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应用型高技术技能人才。

我校(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纺织企业的检测中心、纺织品检验机构、纺织企业的贸易部门、纺织品贸易公司等,相对来说职业性要求更高。培养的学生必须与纺织企业用人标准、岗位要求相适应,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满足企业不断创新与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再优越,也不可能拥有既全面又先进的各种实验仪器、实训设备和实训环境,开展职场化教学也只是部分专业课程,而且教学载体和教学环境与实际生产环境和工作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学校必须与企业协同对学生进行培养,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实验仪器、生产设备和丰富多样的产品,以及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工作环境,共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中国制造2025》《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纺织工业“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指出,中国纺织行业的未来是构建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责任发展的绿色产业和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纺织行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在这种背景下,与行业企业高度接轨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更大,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显得格外重要。

二、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 校企协同分析岗位能力

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和企业调研等,对国内纺织企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要求、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等进行分析。调研结果表明,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有:纺织品检验(包括原料、纱线、坯布、面料等检验)、纺织品采购(包括原料和面料采购)、纺织品销售(包括纱线、坯布、面料、家纺产品、纺织机械等销售)、纺织品外贸接单、纺织品外贸跟单、电子商务、纺织品设计(包括工艺设计和面料设计等)、纺织生产管理等。相对而言,纺织品检验、纺织品销售、外贸跟单和电子商务方面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其他方面对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小。具体岗位需求情况见表1。

表1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岗位需求

我们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对毕业生主要岗位能力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论证,总结出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具体见表2。

表2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典型工作岗位职业能力

(续表)

2. 校企协同重构课程体系

遵循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按照“有就业能力、有生活品质、有发展潜能”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调研结果校企协同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包括品德、知识、能力、素质、创新创业五个方面培养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1],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企业领导等对重构的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论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1) 德育、体育、美育课程体系。德育方面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和中华文化教育等相关课程,全力培养新时期合格公民。体育方面开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田径必修课和根据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开设部分体育选修课。美育方面开设大学美育必修课和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开设多门美育选修课,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2]。

(2) 基础知识课程体系。加强应用数学、实用英语、计算机应用等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发挥公共课支撑专业课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知识储备、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3) 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人文素质课程采用“必修课+选修课+社团活动+日常讲座+义工+系列文化节”多种形式进行,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培育学生诚实守信、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3]。必修课包括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心理健康等,选修课包括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和国学文化等。

(4)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5) 专业能力课程体系。积极响应产业转型升级、技术革新对专业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4]。立足典型工作岗位,科学选择典型工作项目,从岗位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按照技能方向及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设计课程,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类出相应的行动领域,再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课程结构见表3。

表3 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课程结构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 知识传授。知识传授主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视频等课程资源由教师录制、整理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学生课前登录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并完成在线测试,有疑难问题在讨论区发表,教师或其他学生在线答疑。面对面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开展分组讨论、项目实战、任务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总结等活动,教师的任务是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活动和巡回答疑解惑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互助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对于专业课程,除了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外,还根据实验实训条件实施职场化教学。选取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技能点作为教学内容,在职场化教学环境中,以企业生产任务、产品等为载体设计教学任务或教学项目,采用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或学习项目,邀请企业兼职教师一起,根据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对学生完成的任务和项目进行评价,实现对学生的校企协同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潜能。

(2) 技能训练。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认知实训、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职场化教学、双主体教学、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模式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理实一体化教学、认知实训、单项技能训练、职场化教学等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在校内完成,综合技能训练、双主体教学、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一般要依托合作企业等校外实训基地协同完成。学生通过在企业进行综合技能训练,提高了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通过双主体教学,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等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通过在企业的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设计与研发能力等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在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方面,校企协同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就业导向的专业技术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就业能力。

(3) 素质养成。通过大学美育、体育、德育和文化基础等相关课程的选修和必修,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艺术素养、人文素养,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将来生活有较高品质。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给学生作企业文化、职业发展、大国工匠、爱岗敬业等方面的报告,对于学生良好素质养成和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4) 创新实践。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指导、就业指导、学科前沿等课程,开展相关社团活动、启发式实践教育,邀请行业企业创新人才进行指导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5) 价值观塑造。与企业一起,建立优秀毕业生档案和优秀毕业生宣传墙,配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价值实现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形成对价值的正确认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三、 结语

我校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职场化育人模式、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分别于2009、2011和2013年开始探索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培养的学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近几年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比较强,岗位适应期特别短,最多3个月就能独立从事岗位工作,而且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比较强。这与校企协同对学生进行培养是密不可分的。

[1] 周权锁,李荣,徐国华.推进深度“产学研用”合作、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60-63.

[2] 许应楠,陈福明.基于协同理论的职业院校产学研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及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43-48.

[3] 杨频.职业院校产学研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8):67-71.

[4] 张亚孟.浅析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J].知识经济,2014(13):176.

G712

A

2095-3860(2017)05-0360-04

(责任编辑:姚时斌)

2015年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重点项目(ShsgeZ201503);2017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7BKJGLX211)

骆轶姝(1974—),女,安徽合肥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E-mail:ysluo@dhu.edu.cn

猜你喜欢

纺织品课程体系校企
自清洁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七类直销产品猜想:纺织品能否“独立” ?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欧盟通过纺织品使用NPE禁令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