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折返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模糊空间

2017-11-15

山西建筑 2017年29期
关键词:手法空间传统

庄 艳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上海 201620)

探析折返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模糊空间

庄 艳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上海 201620)

模糊空间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生命力。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建筑模糊空间表现形式和特点,提出因借传统建筑形式和空间构成手法,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创造新形态、探索新手法将使现代建筑的模糊空间创作大有可为。

模糊空间,传统,因借

0 引言

模糊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别具特色的空间形式。它的产生在物质技术层面与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体系息息相关。深远的坡屋面、通透的列柱、天井、院落都使中国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空间形式。黑川纪章认为模糊空间“已经被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人们对建筑空间环境的根本需求是满足行为和心理需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无论是协调空间关系或提升情感内涵,模糊空间都无可替代。

1 中国传统模糊空间的表现形式和手法

模糊空间在中国传统建筑(群)中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在此仅对大量性、常见的形式和手法加以分析。

1)门阙、牌坊、影壁。

传统建筑空间中,门阙、牌坊、影壁处于建筑群的起始位置,提示新的空间序列的展开,实现不同建筑空间区域间的过渡。有别于门阙和牌坊,基于风水理论,影壁用厚重的实体形成对视线的遮挡,以虚的视线带动人实的行为,以虚实相济、相辅相成的组合方式对空间进行引导、划分。

2)廊。

无论是北方合院的回廊、福建土楼的内廊或南方的骑楼或园林中的游廊,作为空间交通组织的重要方式,廊实现了内外交接、空间过渡的作用,步移景异,与自然环境交融。廊的柱、梁架等线性构件弱化了建筑的实体感,强化了建筑(群)的系统整体性。

3)院落。

外“实”内“虚”的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院落由围合产生,有较明确的空间界限,又兼具内外模糊不定的空间特性。北方合院建筑的院落、江南厅井建筑或云南一颗印中的天井均以其“适形”的尺度,成为建筑内部空间的延续。院落是人们半公共半私密的活动空间,起到了对环境进行生态调节和提升景观价值的作用。

4)亭。

亭旨在使人在此稍作停留。“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与山水交融成为亭子设计的要求。所以亭子少有全封闭的,至多以半亭的形式存在。亭凭借自身灵活多样的平面形态、通透的列柱,轻松的屋面线条,有机地契合于自然环境。通过消减自身实体,亭打破并融入到一个完整空间中,丰富了整体空间的布局层次。

5)门窗。

门窗是重要的划分和组织空间的手法。一方面如《周易·系辞上》所云,门窗扇的开合,形成了阴阳乾坤变通,可以改变传统建筑厅堂的空间性质,实现模糊空间与封闭空间的转化。另一方面,设置月亮门、漏花窗,通过视线延伸,不同空间领域得以过渡、融合,增加景深、丰富空间层次。

2 中国传统模糊空间的建筑文化成因及积极意义

2.1模糊空间的建筑文化成因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对建筑艺术性的追求不是静止画面的美感,而是“意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思维的混沌性。混沌式的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维。混沌思维的特征在于重直觉与体验[1],从事物本身的体验中去认识其本质,对认识对象产生“虚”的“意会”,进而上升为“意境”。“意境”是混沌的模糊性衍生出的艺术境界。混沌思维的表现之一是强调系统整体性,“天人合一”“建筑”实体和“空间”虚体共生。在实体与空间、不同特质的空间过渡、渗透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模糊的空间形态。它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由此及彼或此中有彼,容易引发人关注、思考,形成对空间、艺术、哲学的新认知,使人积极主动地完成对建筑“意”的升华。

2.2模糊空间的积极意义

混沌思维使得矛盾双方交融、穿插,共生,因而模糊空间的作用也常是含混的:延伸或终止,引导或阻断,流动或停顿。模糊空间消弥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界限,形成自然有机的整体之感,具有独特的感染力。中国传统建筑的模糊空间使人积极参与到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中,以丰富多义的语言回应了人们的情感需求。模糊空间所呈现的自然生态观及情感内涵,使其具有无可替代的积极意义。时至今日,面对生态环境危机和地域文化的失落,人们对模糊空间有了更多的需求。

3 现代空间设计中模糊空间的创作路径

丰富的生产生活内容使当今建筑空间功能日趋复杂。模糊空间的不确定性使其在应对建筑功能、空间和体量的变化,综合协调建筑(群)各部分关系时具有优势。同时它是富有情感内涵的空间形式,与当今人们含混复杂的生活相对应,呈现出广泛的适应性与生命力。如何应对变化,创造现代的模糊空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折返已成为当前模糊空间创作的重要路径。许多现代建筑师依此路径积极尝试,努力践行,把传统建筑中模糊空间的卓越表现延用到现代设计中。

4 现代空间设计中模糊空间的创作手法

把握模糊空间的本质,在变化中继承、在继承中变化,建筑师们运用新材料和技术,演绎出模糊空间的新形式、手法。通过分析比较,主要如下。

4.1因借传统形式

4.1.1继承传统——形式创新

形式创新来自对已有认知的提炼和重构。在方塔园东门入口广场一端,冯纪忠提炼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与形式,用现代材料与手法创造了一个建筑新形态(见图1)。它似是而非又似曾相识:它不是牌坊,不依存于围墙,整体造型看似垂花门,门洞则沿用了月亮门。冯先生与古为新,用它界定和暗示了公园中不同的空间领域,又模糊了彼此的界限。

4.1.2抽象概括——夸大尺度

传统建筑中门可被视为空间性质的转化器。黑川纪章在城市空间中设计的福冈银行总部,通过建筑形体切削,形成传统“门”的意象(见图2)。高达45 m的“门”与背侧尽量透明的墙面构成了巨大的模糊空间。这个城市屋檐下,有通向地下公众文娱设施的入口,也是种有树木、陈列雕塑的城市广场[2]。同样,他在琦玉近代美术馆入口处设计了格构墙,与之相对的是曲面镜面玻璃,二者形成巨大的门廊。借由镜面玻璃对周围绿荫的反射[2],巨大门廊之下的模糊空间与周边环境形成更多重语义的交融(见图3)。黑川纪章的这两个作品都是结合建筑体量,延续门洞渗透的手法,以夸大的尺度、抽象概括的门(廊)形式,利用背侧界面,形成现代模糊空间典范。

4.2因借传统空间构成手法

4.2.1室内场景室外化

传统院落把自然环境纳入其中,容纳人们在此进行复杂多样的活动,由此激发出空间的活力。在面对中国传统院落和天井无法比拟的现代建筑高大尺度时,波特曼运用室内场景室外化的手法,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创造出现代中庭。他在建筑顶部采用玻璃顶引入阳光,中庭侧界面采用建筑外立面的材质和处理手法,引入水、石、绿化等自然元素。由此产生多层次的复合空间是室内还是室外,中庭以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成为极具感染力,富于人情味的空间形式。

4.2.2底部架空

传统建筑中,柱廊、亭以其适形的顶面高度为人们遮风挡雨,增加人们停留的时长和频度,促进了人们的交往行为,赋予了模糊空间积极意义。檐下空间赋予人领域感,同时消除了封闭空间内容易产生的拘谨、紧张。而传统民居的竹楼、吊脚楼等,虽作底层架空,囿于其高度,多为通风散热或为家畜所用,并不是人直接利用的空间。在现代建筑较大的空间体量中,以合适的尺度处理底层架空,由此产生模糊空间,可承载绿化、停车、交通、公共交往等多种功能,使建筑、城市空间、自然环境契合,实现—体化设计。

4.2.3顶部开放

界面的不完整性是模糊空间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垂直界面围合度高、顶部开放的院落空间。根植于东方传统文化的安藤忠雄,深谙此道。安藤设计的水御堂坐落在淡路岛的小山丘上(见图4)。走上山丘顶部,便看到一直一弧、两片长长的、高3 m的混凝土墙[3]。在两道墙体距离较窄处,由于墙体距离和高度的比值关系,形成了封闭感较强的空间。然而抬头仰望,开放的顶部增添了空间的不确定性。经由这片(弧)墙端向左转,便把人带到一个长40 m、宽30 m,覆满绿荷的椭圆形大水池。当人们顺着流线继续沿水池中央的楼梯往下走去,顿时柳暗花明,一个直径为14 m的圆形大厅就在这片静谥的水池之下[3]。沿此下行,人们感知到强烈的运动态势,楼梯两侧墙体高度逐渐加大,增强了空间的围合度,进而产生对室内空间的期待。

冯纪忠在方塔园东门一侧设计的堑道两侧为高达3 m外倾的花岗岩壁,其顶部是高大的香樟树伸展交织的枝条。行至窄窄的堑道尽头,空间豁然开朗,古建筑天妃宫跃入视线。冯先生独具匠心地借用大自然精心编织出通透的顶,将堑道营造为含蓄而趣味无穷的模糊空间。比较以上三个顶部开放的设计实例,空间构成手法同中有异,巧妙各有不同。

5 结语

模糊空间并非中国传统建筑独有,然而中国传统建筑中模糊空间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很高的成就。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建筑中模糊空间的外显与成因,是我们今天不断创新的源泉与基础。传统到现代之间的折返,有利于我们运用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探索创新模糊空间,以更丰富的建筑语言实现“意”的营造。

[1] 黄险峰.中西建筑文化差异之比较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3(5):35.

[2] 《大师》编辑部.黑川纪章[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 大师系丛书编辑部.安藤忠雄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Reflectionoffuzzyspacetransformingbackandforthbetweentraditionalandmodern

ZhuangYan

(DesignCollege,ShanghaiInstituteofVisualArts,Shanghai201620,China)

Fuzzy space has a wide range of adaptability and vitality. By analyzing the for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uzzy spac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by means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space formation, useing new materials, new technology to explore the new technique and create new forms will enable the fuzzy space creat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have a brilliant future.

fuzzy space, tradition, use for reference

1009-6825(2017)29-0018-02

2017-08-01

庄 艳(1974- ),女,副教授

TU201.1

A

猜你喜欢

手法空间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层递手法
空间是什么?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创享空间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七步洗手法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