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
2017-11-15王凯通
王凯通
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
王凯通
加强文化自信培养教育,关系着青少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加强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也是教育系统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环节。
文化自信 教学教育 青少年
一、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的地位不可忽视,如今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因此青少年要及时树立文化自信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十八大会议中也明确提出,文化不仅是民族的精髓,更是人民的精神乐园。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要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应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努力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昂首前进。
二、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现状
(一)重知识传授、轻精神挖掘的现象比较普遍
如今,为了迎合中考、高考,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刻板地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无法真正地将文化自信的内在涵义进行深度剖析。例如,教学中缺少对文化自信蕴含的民族精神、品德情操、人文素养的深入阐释和讲解。
(二)教育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欠缺
很多地方和学校对文化自信的培育理念不仅认识不全面,而且关于文化自信内容的系统规划缺失,缺少对开展环节的整体性设计。学校很多课程独自设立,课内章程与课外活动无法衔接,从而降低了培育水平。
(三)教学中的技术性问题待解决
从事文化自信培育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师资力量也十分欠缺。教学水平的感染力比较低,教学方式和手段都相对落后。
(四)社会支持的力度有待提高
当前,很多区域和学校开展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大多还是教师、场所依然局限在学校、方式还主要依赖于课本教程,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三、文化自信的培育内容
(一)培育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飞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多少年的时光岁月,青少年经历的不懈奋斗和培育的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他们共同坚持的理想信念。
(二)培育青少年弘扬社会主义革命文化
谈革命文化,让红色基因渗进人们的血液。革命传统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既注重知识灌溉,又加强情感培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青少年学习延安精神等优秀革命文化,有利于带头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
(三)培育青少年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共识、凝聚力量,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中国优秀的文化为人民提供丰厚的道德素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的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推进各民族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而维护世界和平”。
四、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措施
(一)学校
根据各学校青少年的认知特点,设计培育重点,使之互相承接、循序渐进,最终形成一体化教学。从小学低年级时段开始,以培育亲和感为切入点,培养少年学习文化自信的感情。小学高年级方面,把提高感受力为切入点,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同身受文化自信的内容。对于初中生,提高他们对文化自信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战略。对于高中生,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文化自信内容深刻理解。关于大学生,培养他们文化自觉自信意识,增强传承弘扬文化自信责任感。
(二)教育部
教育部围绕文化自信的教育方针,逐步落实课程开发和修正工作。例如,开拓高中课程的修订,把加强文化自信内容列入修订内容。要培养和创造一批文化自信的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物,推动师范类院校设置文化自信内容的课程。
(三)社会其他领域
拓展文化自信培育工作,需要整个社会的大力支持。既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场地位,又要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合作,形成相互协作的文化自信教育圈。学校应充分依附校内文化资源和积极开展文化主题活动项目。其次,有关部门应发挥本能作用,利用其职能促进文化自信的教育。家长与学校委员会合作动员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文化自信实践活动体验,营造弘扬文化自信的家庭教育氛围。此外,还可以建设网络平台,打造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自信方面的网站,制作适合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的文化产品。
[1]方研翔.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之塑造[J].群言,2012(11).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西安理工大学)
王凯通(1991-),男,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