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熊出没》系列

2017-11-15刘茜茜

电影文学 2017年23期
关键词:熊二光头动画电影

刘茜茜

(武昌首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2012年央视上映的动画片《熊出没》在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和儿童间掀起了收视狂潮。随即,制作团队转而投入《熊出没》系列动画电影的创作发行之中,诞生了《熊出没之过年》(2013)、《熊出没之夺宝熊兵》(2014)、《熊出没之雪岭熊风》(2015)、《熊出没之熊心归来》(2016)等优秀的动漫电影作品,促使各个年龄段的动漫粉丝在“抬起头,垫脚尖,加快我长大的脚步。吹口哨, 哼着歌, 摇摇晃晃找到路……”的悠扬歌声中迈步走进电影院。当然,众多观众之所以积极主动地走入影院,除了其文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条件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动画电影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属性和视觉审美指向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接受美学概念最早是由德国文学理论家、美学家H.R.姚斯和伊塞尔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的文学理论观念,他们认为“作品一旦产生,就需要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接受、阐释,在这种双向的互动之中,一部作品的意义才得到真正确立,而且是无限制的确立过程”。这也就意味着读者在作品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存在,而是积极主动的接收者和创作者,这一理论在动画电影市场中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在提醒电影创作者要时刻注意遵循接受美学的指导,重视观众的主体能动作用。目前,较少有学者关注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动画电影产业发展,而将更多的关注点放置在接受美学宏观层面上的概念解析。因而本文写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具体分析《熊出没》的影片内涵,探索其中所蕴含的接受美学默化特征,增强对接受美学范式的理解,从而促进国产动画电影的蓬勃发展。

一、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民族性特征

文化作为社会物质的精神体现,往往会将其所承载的社会存在与价值意识观念赋予某一具象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小说戏剧、文体活动,也可以是电影媒体等多样化的文化载体形式。因此,特定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下的文化活动,必然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不同国家的电影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取向。例如,美国动画电影《怪兽大学》(MonstersUniversity)、《长发公主》(Tangled)、《勇敢传说》(Brave)、《小叮当与海盗仙子》(TinkerBellandthePirateFairy)等,就推崇美式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向文化输出国灌输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无独有偶,作为动漫生产大国的日本,也时刻注意将国家的工业精神和个体的忧患意识注入动漫作品的精神内核,也诞生了《天空之城》《千与千寻》等一批优秀的动画电影作品。

中国的动画电影市场虽然一直走在学习与效仿的道路上,但在文化价值取向的确定上,也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民族特色的道路。我国动画电影中的优秀作品,如早期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以及近期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都在不断探索与宣扬本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熊出没》系列动画电影,是将民族性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典型。影片充分挖掘、精心阐释民族文化元素,细心把握当代社会动画电影价值取向的动态变迁,完美地展示了人物的和谐友爱、勇敢担当等民族性格,符合观众的审美情操和文化价值感悟。例如,影片中不断出现的“快救救俺”“啥玩意儿”“你们这是咋了”等北方方言,撒娇慵懒而又底气十足,在符合故事环境背景设置的同时也表现出北方人的憨厚、幽默与“接地气”的性格特点,使观众潜移默化地融入民族语言的无穷魅力之中,亲近感十足。除此之外,《熊出没之过年》《熊出没之年货》等影片故事设置的背景均是春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将“春节”“过年”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符号性与保卫森林安全的崇高使命相互结合,让观众在感同身受中领悟到民族文化真谛。

《熊出没》系列展现出中国特有的浓浓亲情。以《熊出没之过年》为例,片中,森林中的动物们张灯结彩,在欢快的忙乱中准备过年。而光头强的父母给他打电话嘘寒问暖,还督促他快点回家。慌乱中,光头强才发现已经是腊月二十九,他着急回到老家团结屯,但手头的钱不够买车票。李老板欠着工钱不给,还要光头强在一天之内给他砍20棵“百年美人松”。无奈的光头强打造了一台超级伐木机,但被众多动物合力破坏掉了。而熊大和熊二在得知光头强其实只是一心想要回家,就将其已经废掉的伐木机改装成了汽车,并将光头强“绑架”,然后将他送往团结屯。片中,无论是光头强在父母面前逞强说自己很有钱,还是父母叮嘱他天冷多穿两件衣裳,都展现了中国式的浓浓亲情。而光头强着急回家的一片孝心感动了熊大和熊二,这也说明了亲情的普世价值。可以看出,电影在观众的潜意识领域对观众施加着影响,“这种不自觉的接受,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训练和灌输。仿同机制不仅制造灌输的内容,也制造灌输的心理环境”。浓浓的亲情氛围,诠释出国产动画的民族性特征。

二、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期待性特征

无论何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要承载一定的精神内涵,就像《熊出没之雪岭熊风》的编剧刘富源所说,国产动漫电影一定要“讲一个走心的好故事”。观众在观看电影时,视觉震撼固然重要,但电影更要打动人的心灵,否则电影就会成为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而观众在走出影院后就将其彻底遗忘。实际上,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感官的刺激只是手段,而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则不仅仅是试听刺激这么简单。所谓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对于电影而言,期待视野的概念同样适用。例如,《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中,光头强和熊大、熊二没有继续做冤家对头,而是结成了统一阵线共同对抗邪恶势力,可以说超出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光头强在森林中将错误的箱子拿回家中,结果发现里面有一个女童嘟嘟,因此卷进女童绑架案之中。而绑架案的主犯想要抓走嘟嘟,并拿回他父亲留给嘟嘟的遗产。结果光头强和熊大、熊二联手解救了女童,并将疑犯抓捕归案。在这出闹剧的背后,影片还传达了对亲情与爱的诠释,这直接击中了观众心中最柔软的位置,带给观众深深的感动。

期待视野会随着观众的观影过程不断发生变化。当初步接触到动画电影作品时,观众往往忽视原先的期待视野,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从未有过的期待认知领域,形成一定程度的“审美距离”。后来随着电影观感的不断深入,审美距离的鸿沟得到满足,便开始呈现出新一轮审美标准的反叛与重建,扩展出一种全新的视觉审美体验。目前动画电影领域充斥着众多题材类似的小清新动画风格,主题宏大的电影叙事格调和应接不暇的特效,千篇一律,缺少特色,给观众留下了僵化无聊的刻板印象,令其逐渐失去观影兴趣。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14年《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一经上映票房高达2.5亿元,刷新国产动画电影的历史纪录;2015年初上映的《熊出没之雪岭熊风》继续沿袭了强势影响力,上映3天便冲击1亿元票房的宝座,而且获得不错的口碑;随后,《熊出没》系列电影在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斩获“金猴奖”。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无不证实了其强大的观众基础和口碑效应,而这种赞誉的由来归根结底存在于动画作品本身对大众审美期待的迎合和把握。

《熊出没》系列电影为观众提供了轻松幽默的观影氛围,这也是对观众期待的满足。当前的社会生活节奏快,人的生存压力也逐渐变大,观看电影成为放松的重要方式。因此,阴郁、深沉、压抑的电影,往往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可。《熊出没》摒弃了历史言说的宏大叙事,也没有主旋律电影的说教意味,主题简洁,这是吸引众多成人走进影院的重要原因。影片主要讲述了熊大熊二两兄弟为保护森林资源与伐木工光头强斗智斗勇所引发的一系列诙谐幽默的小故事,突破观众既有的期待视野,比较“接地气”,也符合大多数观众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感受。以《熊出没之奇幻空间》为例,影片引进了时髦的平行时空观念,使现实世界与动画世界联系起来。现实世界中的邪恶势力试图盗取动画世界的宝物“金鹿角”,而熊大、熊二、光头强等人则联手保卫动画世界。影片融合奇幻、冒险于一体,突破观众的期待视野,再辅以一贯的幽默风格,票房飘红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接受美学视域下的教育性特征

“动画作品的诸种文化价值都是通过审美价值实现的, 如果在审美意象中不能蕴含认知、思想和道德的潜在价值,其作品将是贫乏肤浅的。”的确,从《黑猫警长》的正义战胜邪恶,到《大闹天宫》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与推广,国产动画电影一直以来都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尤其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来说,通过动画电影在潜移默化间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极有意义的事。但是,在泛娱乐化浪潮下,动画电影为了追逐票房利润,往往置“儿童指路明灯”的文化启蒙作用于不顾,过度包装、渲染,将各种表层化的教育符号象征寓于嬉笑怒骂之中,让动画电影回归了肤浅的娱乐属性,也就削弱了电影的教育意义。《熊出没》系列电影也存在一定问题,那就是为了营造幽默诙谐的环境氛围,多次出现对儿童而言较为暴力的场景。但瑕不掩瑜,总体而言,这一系列还是发挥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功能。

以《熊出没之雪岭熊风》为例,影片主要讲述了熊大、熊二和光头强相遇在白熊山并产生争执,导致熊二掉进另一个神秘世界,熊二认识了新朋友雪熊团子。团子其实是雪熊岭的山神,它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人类由于贪婪,盗猎动物、砍伐树木,甚至还要抓走团子,尤其是伤害了熊二,使得团子愤怒,火山爆发。最终,熊二与熊大、光头强通力合作,唤醒了团子善良的心,火山也被封印,众人得到拯救。影片的主题无疑是倡导生态和谐、环境保护,同时警醒人类要对自然抱有充分的敬畏之心。在现代工业社会,人类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终究会引发自然的报复,从而反噬人类。当前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大气污染严重等众多的生态问题,都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相关。影片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观众尤其是低龄群体更容易接受影片传达的思想,从而发挥了国产动画电影导人向善的功能。

综上,接受美学强调了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客观能动作用,揭示了创作者、欣赏者与作品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动画电影的文化价值属性,最终取决于观众的接受和领悟。因此,动画电影人在创作某一动画作品时,要充分考虑到观众对电影的接受。只有设身处地地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才能推出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更多类似于《熊出没》的优秀动画作品的出现,势必推动国产动画电影的大发展大繁荣。

猜你喜欢

熊二光头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电影
为什么称巴西为“足球王国”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我家有个“光头强”
破解方框密码
父亲的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