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鱼海棠》的美学意蕴
2017-11-15林雨
林 雨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2016年7月8日,国产奇幻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上映。电影上映后,在台词和剧情方面引发不小争议,台词过于现代、剧情交代不明是观众诟病的焦点。然而,这些仍旧不能磨灭整部电影浓郁的中国风特色和美学价值,该电影承托了主创人员回归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会贯通的尝试,因此,《大鱼海棠》最终呈现的是独创世界观下的一个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绮丽世界,其蕴含的艺术美学,需从多个角度予以审视。
一、人物设定的深刻内涵
女主人公椿的名字源自《庄子》七篇之首《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郭庆藩在《庄子集释》指出:“案《齐民要术》引司马云:木槿也,以万六千岁为一年。一名蕣椿。”由此可知,椿为生命期极长的存在,以此为名,与女主人公椿舍弃生命化作参天海棠树挽救族人于海水倒灌危难的剧情相吻合。椿掌管海棠花的生长,海棠花的花语是温和、美丽、快乐,这正如电影所刻画的椿的温婉外表,而她在去游历人间之前,也是无比快乐的花季少女。
鲲的名字同样源自《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人类鲲为了救被渔网套住的椿而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他的灵魂是一条不足手掌大的鱼,被注入椿的灵魂之后开始苏醒,并在椿的保护下慢慢长成一条会飞的大鱼回归人类世界,鲲这个名字印证了这个人类男孩的曲折命运。可见,导演在电影中将人类的灵魂化作海里畅游的鱼,意在指出人类内心都有一片可供灵魂自在遨游的无垠大海,而那正是个体对自由的神往。
湫的名字源自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湫兮如风,凄兮如雨。”湫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换取椿的复活,并在幻灭前的一刻许诺化作人间风雨陪伴在椿身边,可见,该诗句实为湫的命运的真实写照。
二、电影语言的至美呈现
电影艺术在传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所采用的特殊媒介、方式和手段被统称为电影语言。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银幕画面,画面创作过程中涉及的场景、服装、色彩、表演等在构成特殊电影语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鱼海棠》中,主创人员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配合天马行空的想象倾力营造的具有东方审美韵味的电影语言,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体验。
(一)动画场景的美学意蕴
《大鱼海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在动画场景的设置上显露无遗。电影中,非人非神的“其他人”世界中的几乎所有建筑物都是以世界遗产福建客家土楼为原型的,电影创作者在深度还原福建土楼原貌的同时,也以精巧的构思构筑了一个全新的奇幻世界。例如,举办成人礼的处所是以绳武楼为原型的建筑,绳武楼被誉为世界最精致的土楼,楼中尤以木雕最为富丽精工,该楼因此被有关专家称为木雕博物馆。《大鱼海棠》对绳武楼的木雕艺术进行了细致的还原,对地面的铺装处理则采用了双飞巨龙予以修饰,如此一来,不但延续了建筑原型绳武楼的精致,更增添了建筑庄严的气度,加深了“其他人”世界的庄重感。掌管好人灵魂的灵婆的居住场所如升楼是袖珍土楼的缩影,如升楼前门的猪头与十二生肖铜兽首如出一辙,其双鱼扣门锁与通天阁中化为鱼形的人类灵魂相呼应,其寓意实为太极图。唐朝丁用晖所著《芝田录》写道:“门锁必为鱼者,取其不暝守夜之意。”可见,双鱼扣锁的设置是为了阻隔“其他人”的搅扰。导演此处用意既突出了离群索居的灵婆与外界的间离感,又预示了椿为了将鲲养成大鱼所要面临的艰难。导演对福建土楼的最大限度还原,一方面渲染了电影的民族化色彩,另一方面也利用环形建筑所独有的神秘感和束缚感烘托了“其他人”世界的神秘莫测以及封闭传统。
(二)古朴画面的美学韵味
《大鱼海棠》从一而终的缥缈古典意境主要借助于中国传统绘画中“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创作原则予以建构。从构图来看,导演充分运用了“留白”技法的美学特征营造了电影的空灵意境,留给观者更充分的想象空间。灵婆的使者泛舟载椿去如升楼的画面就充满“留白”之妙:月影婆娑中,一叶扁舟由云海深处飘摇而来,孤岛般的围楼慢慢浮现,与苍茫的远山和汹涌的云团相映成趣,别是一番韵味。
《大鱼海棠》追求的是极致的中国风,这一点在电影画面呈现的色彩运用上有所体现。电影中,导演运用了大面积的红、黑、蓝等具有东方文化意境的色彩来营造“其他人”世界瑰丽且沉稳的观感。电影的主色调为红色,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图腾中不可或缺的用色,表现了该电影坚守民族化创作的决心。红色与其他颜色间的交相辉映,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厚重感,也将电影人物的情感表露无遗:女主人公椿的服装是红色上衣和黑色长裙,如此搭配实际上反映了椿性格的两面性,红色象征着椿内心对鲲的炽烈情感,黑色则象征着敢于牺牲自己的果敢和勇气;鲲作为人类出现所穿的白色褂子,则是他纯净善良内心的写照……可见,正是在深度挖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对整体的合理把控,成就了《大鱼海棠》浓郁的中国风观感。
三、哲学思辨的致力彰显
《大鱼海棠》是一部东方哲学精神贯穿始终的电影,诚如中国哲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电影主要围绕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展开哲学思辨。
电影中,人类鲲为了救椿而献出年轻的生命,椿为了使鲲复活不惜用一半生命从灵婆那里换回鲲的灵魂,历经艰险终于将鲲养成大鱼并送回人类世界;湫出于对椿炽烈的爱而与椿共同僭越族规保护鲲的周全。当椿为了挽救全族人的性命而舍弃仅剩的一半生命后,湫又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换取椿的复活,并在生命最后一刻将她送到人类世界与鲲团聚。椿、湫为了挽救其他人的性命而不惜舍弃生命的付出弥漫着悲剧性的崇高美,是一种“兼济天下”的情怀。但椿救鲲是明知有过而为之,从头至尾充满有违纲常的义无反顾,湫帮助椿完全出于成全爱人的幸福和快乐,心有不甘但仍愿赴汤蹈火。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他们的行为并不理智甚至有些自私,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直面内心的真诚,关于对错,电影给出的回答是:“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事,照着自己的心意走……”这显然与道家“心之逍遥”的理念不谋而合。
《大鱼海棠》中,人类由大鱼变化而来,去世之后又变成沉睡的小鱼由“其他人”世界掌管,待苏醒长大又会回到人类世界;“其他人”在去世后会以另外一种生命形态继续存在,而这与他们所掌管的自然规律有关:掌管百鸟和百草的椿的奶奶和爷爷分别化成了凤凰和海棠树;掌管秋风的湫为了椿牺牲后化成了人间的风雨……可见,在电影中,所有生命都没有休止,只是在循环往复中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这种“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的生命观恰好是对佛家轮回思想的摹写。
四、结 语
电影《大鱼海棠》上映以来虽然饱受故事叙述薄弱的争议,但该电影对丰富东方艺术形态的吸收和融入无疑是一次成功的传统文化体验过程。该电影在人物设定、场景制作、价值观念等方面对中国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的最大化彰显令《大鱼海棠》具备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显示了当代中国动画制作者坚持民族化创作的决心与意志,不但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制作开辟了崭新的思路,更具有非凡的里程碑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