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离不开的人
2017-11-15○琉璃
○ 琉 璃
没有离不开的人
○ 琉 璃
艺术家的灵感从哪里来,很多是从一段段不断燃烧的激情中来。毕加索就是最好的例子。
和女人的情感关系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他的七位情人、两任妻子在他的生命中交替出现。这些“混迹在蒙马特的模特、俄国舞团的女星、17岁的金发少女、先锋的女摄影师、年轻的画家”被他固定在画布上,伴随他经历了绘画风格从古典主义、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
他消耗着女人的爱情,无视她们的感受。他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征服仰慕他才华的女人,即使知道他还有别的女人,她们也都为他痴迷。
唯一一个逃离毕加索需索无度的情感漩涡而不是等待被他抛弃的,是女画家弗朗索瓦斯·吉洛特。
1943年,24岁的吉洛特和63岁的毕加索相遇。艺术上的共鸣占据了他们感情的大部分,“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他们有段好时光,“和他在一起棒极了,像烟花一般绚烂。他拥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充满智慧,魅力无穷。只要他有兴致,能让石头随着他的旋律起舞”。
和所有情人的待遇一样,毕加索为吉洛特画了著名的油画《女人——花》。战后,他们带着两个孩子隐居在法国南部,一起创作、研讨。关于艺术,吉洛特经常有“独立、直接和一针见血的见地,让毕加索又喜又恼,也丰盈了他对生活永远不竭的渴求”。
两人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是毕加索在生活中喜欢扮演上帝。他要求女人顺从,自己却不受任何约束。他自私、冷酷,专注于绘画。最终,吉洛特厌倦了这种“和一座历史纪念碑一起生活”的日子,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这个“强悍的怪物”。
她的离开令毕加索暴跳如雷,因为“没有人会离开像我这样的男人”,毕加索断言,“从今往后,人们对你,不会有别的,至多有些许好奇,好奇于一个曾与我的生命如此亲密的人。”但吉洛特竭尽全力避免这样的结果,一直坚持创作,“我有独立的艺术事业,我之所以是今天的我,不只是因为我曾与毕加索共同生活过。”她的作品为纽约现代美术馆、巴黎现代美术馆等收藏。她举办过五十多次展览,出版了十二本书,1976年成为美国南加州大学艺术系主任,1990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荣誉骑士勋章,2010年获得法国总统所授予的国家荣誉勋章——这是法国最高的艺术奖项。她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存在,更不沉迷于做大师的女人,“我从没有被封闭在自己的肖像画里,从而没有成为他的俘虏。”
吉洛特的故事和19世纪玛利亚·达古尔特伯爵夫人的经历如出一辙。后者爱上著名钢琴家李斯特,舍弃伯爵夫人的头衔和权势,与李斯特私奔。共同生活十年后,她因无法忍受李斯特的风流韵事和自我中心而出走。伯爵夫人对哲学很感兴趣,颇有心得,那时社会无法接受女人染指哲学,她就化男性名出版著作。
她们生存的年代都不是对女人最宽容的年代,但她们都不肯枯萎。
如果爱情是灾难,那么离开就是逃难。当爱情已兵荒马乱,满目疮痍,不要介意到底损失了多少青春、美貌、情感,不要去计算,只管离开,没有什么能比自己更重要。
毕加索几个情人的命运或痴缠、或发疯、或自杀,只有吉洛特得到了保全,因为她坚信,“如果认为应该生存下去,那你总有办法生存下去。我没有征得任何人的同意而成为今天的我。”
没有离不开的人,只有不够强大的心。画家、学者陈丹青说过:“在一个开明的文化中,女人可以有不一样的活法。”这一点,已经被很多女性所验证。无论社会宽容还是苛刻,无论文化开明还是落后,总有女人在任何绝地都可重生。她们不忘记自己的存在,始终记得让自我在日夜交替间成长。命运给她们的奖赏就是让她们知道怎样从痛苦的藤蔓上脱落,落地长成一个新的自己。
(编辑 张秀格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