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王希杰的《修辞学导论》
2017-11-14施发笔
施发笔
内容摘要:阐述王希杰《修辞学导论》的三个方面学术价值:一是它的广度与深度,二是它新的突破,三是它清晰的思路与完整的体系。该书可以说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又一座丰碑。
关键词:《修辞学导论》 学术价值
王希杰先生《修辞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2000年12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初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12月再版,这是修辞学界乃至整个语言学界少有的事。该书初版时,即在浙江修辞学会、江苏修辞学会的会员中传播,同时也在一定的学术圈子中传播并获得了好评。经过十多年的考验,这本书再版了,其中最大的缘由当然是它的学术价值。现距再版已近七年,重读这本书,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它的学术价值究竟何在?
首先取决于它的广度与深度。早在1981年王希杰便在《修辞的对象及其他》(《语文研究》,1981(2))一文中提出向修辞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进军,在后来的《汉语修辞学》、《修辞学新论》及《修辞学通论》中各有侧重地体现了这一主张。如《汉语修辞学》侧重于以表达效果为纲研究汉语修辞规律,《修辞学新论》侧重于理论创新与探索,《修辞学通论》侧重于建立一个新的修辞学体系,而《导论》则在广度与深度上有全面的体现,其中的深度是著者多年来理论积淀的必然结果,广度则是著者全新的创造性成果展现。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为第一章 语言、交际和文化,第二章 修辞学,第三章 词和词义,第四章 特殊词语,第五章 句子和句子成分,第六章 句型和句子的選择,第七章 比喻,第八章 对偶、对照和映衬,第九章 双关,第十章 话语衔接,第十一章 修辞格,第十二章 言语音乐美,外加引言与结束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修辞学性质、对象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重点放在词汇修辞、语法修辞上,最后以修辞学研究的方法、方法论与原则结尾,信笔写来,自然成章,切实有效。显示了著者观察语言的细致、阐述问题的全面,真正体现出研究的广度,对读者的帮助与启发很大。
其次取决于它新的突破。《导论》突破了辞格研究主要集中在句子、语段之中的框架,如“篇章与辞格”一节,将辞格研究的视角投向篇章之中;突破了过去谈修辞仅局限在辞格的范围或略加引申的格局;突破了许多修辞学专著仅使用书面语及书面语中的常规性语料的模式,改为兼顾常规式语料和俚俗语、詈辞(骂人话)和脏话、隐语、(黑话)等语料及口语材料,扩大了语料范围,实际上也就是扩大了研究范围。另外在认识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如对修辞学与文学、修辞学与逻辑学、修辞学与语法学的关系问题等的认识,提出中国修辞学“不但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论、诗话、词话、曲概、艺概中的修辞学思想,还应当继承和发扬国外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西方的和东方的,古代和现代的。”(67页)等新主张。骈文,这是现代人从内容出发基本上予以否定的一种文体,但它在文学史上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著者认为,在修辞上,它最充分地表现出汉语的形式美与音乐美。“它的确是汉语中最优美的一种形式,是对偶最成功的运用。”(317-318页)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决定了他能够新见迭出且令人信服。
最后取决于它清晰的思路与完整的体系。贯穿《导论》全书的总纲是辩证法,因为修辞学要处理很多关系与矛盾,只有以辩证的眼光才能看清这些关系和矛盾。《导论》的中心内容是同义手段选择,本书开头一句话便是“一样话百样说”,说明的是同义手段的选择问题,因为究竟选择哪一种说法,是有理据的,修辞活动实际上是同义手段选择的活动过程,全书谈到的各种修辞手段与方法均离不开同义手段的选择。衡量表达效果好坏的参考框架是语境,因为任何修辞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对语境的适应性,不能适应语境的修辞效果必然不好,只能适应语境的修辞才有可能是好的,同义手段的选择依据往往是语境,所以也可以说语境是一条中心线索。衡量表达表达效果好坏的核心标准是得体性原则,这个体系里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总之,书中其它各种具体的修辞手段都是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的,显得线索清楚,思路清晰。
《导论》无论是在广度与深度方面还是理论创新与现实价值、思路与体系方面,均可视为一个完美的结点与新的起点。如果说《汉语修辞学》、《修辞学通论》等已经为汉语修辞学研究树立了丰碑的话,那么《修辞学导论》便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又一座丰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