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战略映现的共产党人担当
2017-11-14向东旭
摘 要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在精准扶贫战略中,继续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制定了一系列普惠民生的改革开放的政策导向,始终关注每一个民生的博大情怀,立志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 扶贫战略 共产党人 担当
作者简介:向东旭,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315
习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员就必须要有担当意识,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思想特别强调共产党人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精神。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必须肩负责任,履行使命、敢于担当。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关系到我国数以亿计的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根本性问题。邓小平同志就曾多次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想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解决当前的贫困人口,因此,扶贫工作决不能落下。十八大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三农”问题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得怎样,直接关系到农村和农民最切身根本的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新中国建立至今,党和国家一直心系群众,勇敢担当,始终把扶贫战略放在一定高度,自觉体现了共产党人应有的担当和责任。
一、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
扶贫攻坚战略映现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创造性的决定性作用。在扶贫攻坚中,广大共产党员立足本职工作、积极付出,时刻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脱贫攻坚切实放在第一位,争做攻坚战中的“先锋部队”,啃下脱贫的“硬骨头”。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这就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毛泽东同志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新中国的建立,再到新一届领导集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坚持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就始终保持在党的前线,扶贫工作在任何时期始终放在突出位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攻坚,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再加上我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各方面都遭受了较大损失,但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农业农村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习近平同志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习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满信心,在实际的工作中敢于当担,在充分了解当时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同时,树立脱贫攻坚、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坚持苦干实干,在扶贫攻坚中体现出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和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
二、普惠民生的改革开放政策导向
从建国初期扶贫的开始到如今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贯彻邓小平理论、不断深化改革的结果,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路线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初衷和宗旨。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第一领导集体,为改变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为了真正从经济上使广大贫苦百姓摆脱饥饿的痛苦,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不懈努力,扶贫攻坚的成果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经济建设的步伐,将扶贫开发作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党中央领导全体人民,团结社会力量,加大财政投入,开展了一系列的扶贫战略措施,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3-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在全面加大对“三农”普惠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对贫困农民和家庭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为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问题进行了艰苦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以习总书记为首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高度关注贫困问题,在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将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到新高度,全面部署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整合社会资源,汇聚全社会全行业合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和煦之风下,争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我国的扶贫工作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从而让全体老百姓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
三、关注每一个民生的博大情怀
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党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新时期加强脱贫攻坚的步伐,逐步解决贫困问题、改善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更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要体现。习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就必须带领全体人民一起奋斗,共同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不管是国家对贫困户的医疗教育补贴、异地搬迁还是产业脱贫、招商引资,扶贫的模式直接惠及到每一家每一户,大事小事都充分体现了共产黨人的担当和关注每一位民生的博大情怀。
扶贫攻坚战是头等大事,是第一民生工程。习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豎作为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必须将扶贫攻坚放在重要位置,将民生问题放在心中。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扶贫攻坚战略中的带头人、主心骨,必须怀揣为民服务的良心,打好扶贫攻坚的信心,坚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决心,敢于担当,也要勇于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艰巨,农村任务更加艰巨,因此,要想实现“十三五”期间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真正做到“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保在2020年实现全国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四、立志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全民小康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习近平同志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没有变,我国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本质没有变,要想实现这些目标,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只有农民的贫困问题解决了,民生改善了,才能真正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另一方面,改善民生,要补齐“短板”。《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1994-2000年)》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困”。而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前的扶贫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有部分特别困难的家庭仍旧步履维艰,因此,要想完成“十三五”期间的宏达蓝图,就必须补齐目前贫困线以下人民群众的这块“短板”,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注释:
熊辉、谭诗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粮食工作的历史经验.人民网.2015-04-03.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413/c85037-26835485.html.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