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内在共性

2017-11-14郑玉竹

法制与社会 2017年30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既总结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以及文化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又为将来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了正确的途径、指导、保障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中的四者都与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密不可分,都以实现伟大“中国梦”为历史使命,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之间的内在共性,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四个自信” 实践 内在共性

作者简介:郑玉竹,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30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都与马克思主义紧密相连

道路自信,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个别规律,两者巧妙相结合的自信。“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①每个民族怎样实现无产阶级的胜利,却有各自的特点。我们的党能够正确把握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日趋完善的发展历程。”②

至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这五个部分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这个变化过程表明了党领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由局部现代化逐步过渡为全面现代化,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有利条件。

理论自信,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理论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理论,两者巧妙相结合的自信。党把中国当代的具体国情,作为形成和发展理论的根本立足点,把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局势和时代特征,作为形成和创新理论的切入点,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精神的坚持。

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国家理论融入到中国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和“一国两制”思想。

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了关于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理论。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融入到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情况中,形成了发展要协调统筹,促进全面发展的思想。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融入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現伟大“中国梦”和坚持“四个全面”等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观点。

制度自信,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的一般理论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制度构建,两者巧妙相结合的自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的人本特点,“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③

党不仅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政权理论、政党理论、民族理论等与中国具体的政权建设、政党关系、民族问题的现状相结合,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实践具有保障作用的各类制度体系,还将以人为本作为贯穿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思想。通过不断完善民主制度,发展民主政治,确保党和国家的政策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确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最终通过共同富裕的实现,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法律制度体系中,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废除都由人民代表大会掌握,确保国家法律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之上。

文化自信,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血脉,两者巧妙相结合的自信。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应如何生存、发展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处不谋而合,例如,马克思主义构想的共产主义与中国古代农家的“并耕而食”、儒家的“大同”理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对立统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而中华传统文化也蕴含着丰富的此类辩证法思想,“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④。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指导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正确的对待文化,马克思主义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借鉴和批判,这指导中国共产党要采取客观的态度审视传统与外来文化,在取长补短中更新自身的文化。

就应如何正确的认识文化的地位而言,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具有十分的重要性,恩格斯曾指出:“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⑤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充分表现出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文化的重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密不可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行,而得以开辟和拓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变化,不断探索如何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进行了改革开放,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并时时重申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确立,为以后工作的全面展开准备了条件。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党提出了要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了给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党又积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不断加深对道路内涵的认识,提出要让社会更加和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党又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这个突出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endprin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行而得以形成和得到创新。邓小平理论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划了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为了更好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明确指出了党应该如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巩固立党之本、夯实执政之基、加强力量之源。科学发展观回答“如何发展、取得怎样的发展成果”,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向着协调、平衡、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全面发展的实现。现阶段,面对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世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努力实现“中国梦”,用“四个全面”等一系列理论为社会主义实践指定了方向、规定了目标和安定了人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行而得以创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的完成,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以确立,为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创立和完善奠定了前提条件。党为了推动物质与精神、经济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确保社会主义实践朝着平衡健康的方向发展,而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各项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只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不断的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行,而得以形成和繁荣。

首先,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这既是文化产生的原因,也是文化创作的动力。只有通过生产这个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才能逐渐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的基本来源。

其次,社会主义实践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在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文化,倡导“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它本质上不是服务于资产阶级进行麻痹和压迫劳动大众的工具,因此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必然是科學的、民族的、大众的。

最后,社会主义文化只有随着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变化发展,才能够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相适应,才能人民的精神需要,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才会为党和人民所接受和倡导。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都以实现“中国梦”为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与“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即都是“两个一百年”目标,这让“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决定是否能够如期实现党的“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阶段已经到来,已经不允许在道路、理论、社会制度和文化上再有所动摇和怀疑,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进一步团结人民、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以更高昂的精神状态,奋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与保障。”⑥ 只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变成实现“中国梦”的路、魂、底和源,才能保证“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需要通过“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完成自身使命,实现自身价值。通过“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能够充分证明自身的正确性、科学性、优越性和生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文化的自信。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②王忠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历史演进及启示.长江论坛.2013(6).20.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④老子.道德经.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6.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⑥马绍尧.论“三个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西部.2012(26).2.endprint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