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作文的基本特征
2017-11-14段敬德
段敬德
内容摘要:“生活化作文”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生活化作文具有体验生活化、事件生活化、人物行为生活化、细节描写生活化等特点。
关键词:生活化 作文 特征
一.生活化作文的内涵
生活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化作文中的生活指学生所有日常积累的生活素材,还指教师为教好作文而创设的生活情境及其各种活动。
生活化作文是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从丰富写作内容着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发展学生人格的一种作文教学策略。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核心,表明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教育对生活是从属的,教育对生活也是能动的;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生作文,老师先要自己明白为什么写作,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叶圣陶先生明确地表达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提出的“立诚最为贵”的观点,他明确提出了衡量文章优劣的两根标尺,即“诚实”与“精密”。而所谓“诚实”就是“怎样想就怎样写”,“文章必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质、环境等一致”,“从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哪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也就是说,写文章“无非是一点,我听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体会到的东西来告诉读者或听众,并不是舞文弄墨,随便说两句花言巧语来欺骗读者和听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二.生活化作文基本的特征
1.作文方式的生活化
第一,学生自己命题。作文是学生表达的需要,心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因而产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等有所发现和感触的时候,自然就有发表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命题,作文就不在是为了给老师完任务,而是一种倾吐的方式了。
第二、将生活素材变成写作素材。生活素材是无意识的一种感悟和积累,这种感悟并不深刻明了,这种积累也比较零散,因此,要“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这样,生活素材就在有意感悟與积累的过程中成为作文的材料,这种材料在学生作文时已经比较清晰完整了。
第三、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作文教学要走出课堂,但也要依靠课堂。走出课堂是为了寻找作文的素材,或更深刻的体验生活;依赖课堂,是因为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教师要运用情境教学思想,或用语言描述生活情境,或用图画展示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联想或想象。
第四、撰写生活化的评语。评语既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更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引导。生活化作文要求教师要用平常生活中的语言语气给学生写评语,少用那些专家式的专业术语,要充满生活气息,这种评语不仅要对作文进行了评析,而且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等进行了评析,让学生看后倍受鼓舞。
2.作文内容的生活化
第一、体验生活化。即作文中反映出来的内容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真人真事,所表达的是学生对真人真事的真情实感。
第二、事件生活化。即作文所叙述的事件有生活的基础,让人看了以后会认为“确有其事”。这里附带谈一谈“虚构”的作文的问题。学生作文允许“虚构”,这是不是“非生活化”了呢?不是的。你的作文可以“虚构”事件,但你“虚构”的事件必须有现实生活的基础,即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你所写的人和事是“假”的,却让人看了以后不觉得它是“假”的,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反映,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第三、人物行为生活化。即无论人物的语言还是动作行为,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或者是生活中“可能”会有的,让人看了以后觉得“确有其人”。
第四、细节描写生活化。即作文中的某些细节,是学生生活经验积累的反映,让人看了以后觉得“确实是这样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