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何炳松教育理论对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意义
2017-11-14李宛荫
李宛荫
内容摘要:何炳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学家、出版家。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为我国的历史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的教育理论,包括教学入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载体和教学评价等观念,对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健词:何炳松 历史 教育理论 意义
何炳松(1890-1964),字柏丞,浙江金华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学家、出版家。他学贯中西,兼收并蓄,为史学研究和历史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他的教育理论对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教学入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载体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期望对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发展有所助益。
一.个体与全体:教学入手的特殊路径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師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然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入手,就如厨师烹饪食物,要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普通教授历史有两个入手的途径:第一个就是从个人的传记入手,第二个从社会的全体入手。”“无论从那一种入手,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如果采用第一条路,最好以一种事实或一种运动为中心,将有关系的人物分别附丽上去,比较的有利益。”“不过所选的材料同处置材料的方法,应该为将来研究社群的预备。这种进行的方法,我们可以叫他为从传记的进路到历史。”此法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时同样适用。例如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涉及到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其中与这些运动相关的历史人物,就可以作为具体内容的展开,严谨明确又形象生动的人物介绍,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整个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
二.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兼容并蓄
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广义上,教学手段指一定社会历史时期教育者实现教育目的的精神和物质条件的总和。”狭义的教学手段往往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沟通的物质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指传统的教具,包括教科书、黑板、粉笔等。而现代的教学手段又称为“电化教学”手段,包括计算机、幻灯片、投影仪等。
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选取教学手段,近年来成为教育工作者们争论的焦点。有些教师主张应该注重传统的教学手段,认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口头的说明。因为要使模型、图画、地图等同过去的事情或生活发生关系,还是要靠教师的口讲。教师的口讲,是历史教授法上最重要的一部分,亦是最困难的一部分。”因为“口讲的东西往往不免模糊影响,而且随便使用空泛的形容词,使学生听了,莫名其妙。”因此教师口讲,最考验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
相反,另一些教师认为,应该以现代的教学手段为主,将历史事实以可视化的图片或视频呈现出来。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兴媒体不断涌现,给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将关注点更多地投向微信、微博、论坛、慕课、网络直播等,这也要求教师们不断学习,丰富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此,笔者认为,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现代的教学手段,其目的都是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服务,为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服务,因此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将两者有机融合,兼容并蓄。例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过程中,可以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利用影视资料、慕课、UMU等互动平台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注入与启发:教学方法的创新选择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活动需要有一定的方法指导,但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启发式教学,一种是注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其自觉地进行学习的教学指导思想。”而注入式教学即俗称的填鸭式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现成的知识强制生硬地灌输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常,“用注入的方法,一切研究同说明的责任统在教师一个人身上。用启发式的方法,由教师供给资料,叫学生自己去做建设的事业。”前者往往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并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相反,后者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人性化教育理念,正契合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应重视通过启发教育,培养学生自动研究的习惯。
“要养成自动研究的习惯有三个方法:第一个亦可以叫作问答法,就是直接令学生自己去读教科书,不用指导或暗示给他们。下次用种种问题去问他们,令他们回答。第二个亦可以叫作互助法,就是令学生去解剖教科书,而且做一个大纲出来。第三个方法可以叫作指导法,就是由教师在教室中直接指导学生如何去研究。上述的三个方法,都有可取的地方。……但第三个方法,比较的最好。因为它能够使学生习得他们应该习得的东西。”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三章辛亥革命为例,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包括何为辛亥革命?为什么发生?经过如何?结果怎样?应该怎么评价?等等,引导学生去解剖教材和史料,这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将来处理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大有裨益。
四.简明与切实:教学载体的理想范本
教学载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承载并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广义的教学载体包括课堂教学载体和课外教学载体两个基本形态。其中,课堂教学载体主要包括:教室及教学设备、教材、教案、课堂教学活动等;课外教学载体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场所和活动、社会实践场所和活动等。”狭义的教学载体是相对于广义的教学载体而言,主要指课堂教学载体,特别是文字性教学载体,如教科书、参考书目等。本文主要讨论狭义的教学载体。endprint
“教科书是历史教学中的载体,历史教科书不是普通的历史读物或历史学著作,而是实现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的的特殊脚本。教师依据这个脚本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凭借这个脚本获得知识和能力,陶冶意识和情操。”因此历史教科书应慎重选择。“第一步就是看他是否明白而确切。此外要研究书中观察点是什么,所附的地图、图画等好不好,所附的参考书是否适当,所附的问题或大纲之类是否有用,目录好否,文字如何,等等。”此外,最切要的是历史教科书要实现历史的教学目的,即尊重历史,“活现”历史,如实反映历史的真实面目,“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
此外,参考书的选择也同样重要,要以我们历史教学的目的作为标准。具体说来,标准有五 “第一为‘活现过去。第二为补充材料。第三为激起兴味。第四为涉猎历史的名著。第五为说明历史研究法。”综合以上几点,才是理想的教学范本。目前高校使用的统一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5年修订版)。围绕教材,编著了大量的教辅资料,如何选择适合的教辅资料,给学生作为知识的扩展和补充,亦可遵循以上各法。
五.理论与实践:教学评价的多元标准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最后一环,也是衡量整个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如何让教学评价真实反映教学活动的成效,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体现教学主体和教学客体的参与度与认知度,笔者认为应该在评价标准的设置上下功夫。教学评价不仅考核教学客体的理论功底,更应该考察其实践能力,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当前很多高校在教学评价环节,注重对学生知识层面的考核,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测评,这是不完整的。对此,何炳松在《历史教授法》中就曾主张历史教育应为现实服务。历史的功用“在于帮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的现状,所以历史对于我们是一种常常变化的东西。”因此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充实自己对于过去的认知,从而使过去能够“活现”出来。“活现的方法,不一而足。最好而且最简单的,当然是能够‘亲临其境。”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引导学生走出去进行探索和思考,感受真实的历史情境并记录心得体会,这才是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题中要义。
此外,何炳松还谈到历史教师应首先充分利用地方风物志和本地历史遗迹,包括古碑刻、古建筑、地方志、档案、文史资料、口述资料等,帮助学生明白本地区的历史,然后拓展开来,“帮助学生明白其他各地方的历史。”“假使一个地方有一个历史博物馆,那更便利了。……好的博物馆应该将所有古物依年代的次序陈列起来,而且应该将有用的古物供给学校教师讲授之用。”金华博物馆在这方面就走在前列,它与我校已建立合作关系,是我校的一处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在那里可以感受到金华的历史风物,将所学和所见融为一体,融会贯通。另外金华还有许多历史遗迹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素材。如侍王府,在讲授《天平天国农民战争》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引入金华乡土史资料和引导学生参观金华当地历史遗址——侍王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历史视角和历史思维。
综上所述,何炳松的教育理论对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在教学入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载体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但应该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手段的选择要与时俱进,契合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教学方法的采用,应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教辅资料的选择应重视问题意识,简明切实,“活现”过去。教学评价的标准应多元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后以何炳松的一句话作为结束。“无论我们对于历史的观念如何,无论我们对于讲授历史的目的何在,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历史带有一种真實的空气。……使得他‘宛然在目同‘栩栩如生。”
参考文献
[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卷5《内篇五·古文十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2]何炳松:《历史研究法 历史教授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3](美)亨利·约翰生著,何炳松译:《历史教学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4]刘馨:《何炳松史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版。
[5]王彦才、郭翠菊主编:《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蔡亚平:《教育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7]韦廷柒、赵金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建设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4期。
[8]吴全华:《论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的基本关系》,《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