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2017-11-14罗希良
内容摘要:汉民族共同语是不断发展的,从古至今历经雅言、通语、官话、国语、普通话等发展阶段。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历程给新时期普通话推广工作带来三点启示:一要更新语言观念,认识普通话推广普及的重要性;二要与国情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三要强化政府行为,加快普通话推广步伐。
关键词: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 发展历程 启示
汉民族共同语是汉民族的通用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普通话。从古至今,汉民族共同语是不断发展的。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给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也带来诸多启示。
一.古代汉民族共同语
汉民族共同语产生的年代还不是很确切,不过最晚在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当时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以河南洛阳一带为核心。孔子是春秋时期人,他弟子三千,来自四面八方,所操方言各异。孔子给他们讲学,诵读《诗》《书》,执行礼仪的时候,不用家乡山东曲阜一带的方言,而用雅言。《论语·述而》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在《左传》、《孟子》中还出现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秦统一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要求中央与各地文书往来,不仅文字形式相同,所用的书面语也要相同,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汉民族共同语。
汉代,民族共同语叫通语。西汉杨雄编著的《方言》就是一部用通语来解释各地方言的书。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很多韵书应运而生。“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推动了民族共同语的发展。
到了元代,汉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这时,元杂剧盛行,民族共同语有了很大推广。从当时的音韵学专著《中原音韵》可以看出,天下通语的语言面貌、语音系统都已相当接近现代的普通话。
从明朝开始,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在民间流行。老百姓也以会讲官话为荣,因为人们认为讲官话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当时,江南地区就有不少人说官话,但不是很纯正,多带有方言语调。明朝张位的《问奇集》里“江南多患齿音不清,然此亦官话中乡音耳”就是一个证明。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了共同语使用的重要性。清朝雍正年间,福建、广东一带的人不大懂官话,影响政令推行。于是,在雍正八年,皇帝下了一道谕旨,要求八年以内福建、广东推行官话,并规定:八年以后,凡是举人、秀才、贡生、童生不懂官话的一律不准参加考试。接着,在福建省城设立正音书院,教授当地人说官话。
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1902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吴汝纶去日本考察,看到日本推行民族共同语十分成功,回国后就建议学习日本的经验,推行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国语。1909年,清政府采纳了另外一个叫江谦的人正式提出的把官话正名为国语的建议。第二年,通过了“统一国语办法法案”。然而,这个法案还没有来得及实行,清政府就被推翻了。
辛亥革命后,继续沿用国语这一名称,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但因时局动荡,此事被耽搁。1916年,一些知名学者组成国语研究会,推举蔡元培为会长,致力于促进国语推广。1918年,北洋政府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并决定在全国高等师范讲授注音字母和国语。这一年,胡适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口号,把国语和文学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五四”运动爆发后,国语的推行和席卷全国的白话文运动结合起来,形成了有声有势的“国语运动”。北洋政府教育部也成立了国语统一筹备会,把学校的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修改了国音标准和注音字母。随后建立的一些广播电台大多用国语播音,一些话剧也用国语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广共同语被提到重要日程。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上,确定把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定为普通话,代替过去通行的国语,并规定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1956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决定在全国推广普通话。1958年,作为学习普通话的更为理想的工具的《汉语拼音方案》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推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推广普通话尤显重要。1982年,“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推广普通话有了法律依据,成为国家任务。1994年10月,国家语委、原国家教委、原广电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这个《决定》在我国推广普通话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历史意义。《决定》指出:“普通话是以汉语文授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是以汉语传送的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规范语言,是汉语电影、电视剧、话剧必须使用的规范语言;是全国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在公务活动中必须使用的工作语言;是不同方言区及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通用语言。”1997年,国务院又决定从1998年起,每年9月份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2000年10月31日,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语言文字方面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由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公民有学习和使用的权力,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提供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等。此后,许多国家部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纷纷发出加强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通知。汉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受到空前重视。
三.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启示
纵观汉民族共同语的发展,应该指出的是:从孔子时代到清朝末年的2500多年间,使用共同语的主要有政府官吏、士大夫階层以及在异地之间进行贸易的商人。他们是全国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普通大众缺乏大范围进行语言交际的条件,很少使用共同语。辛亥革命后,共同语被提到建设国家的日程上来,推广共同语被看作是国家意识的抬头、现代教育的起点。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三十多年,经济实力显著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内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这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语,除了承担信息传输等功能外,还成了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广大语言文字工作者要从民族共同语的发展中得到启发,进一步做好新的历史时期的普通话推广普及工作。endprint
(一)更新语言观念,认识普通话推广普及的重要性。普及民族共同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伴随着统一的国内大市场的形成,欧洲诸多国家早在300多年前,日本也在100多年前就实现了民族共同语的普及。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大力推广、积极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培育统一的大市场,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推广普通话要与国情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在历史上,虽然有过推广汉民族共同语的些许举措,也有人呕心沥血,奔走呼号,但整个国家的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还没有形成,市场经济还没有充分发展,整个社会对共同语的需求还不是那么强烈,国民教育尚不能普及,共同语也不可能推广和普及。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国际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反而能够平稳较快发展。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工作要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要与国情相结合。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包括普通话推广在内的语言文字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坚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着眼于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服务,努力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强化政府行为,加快普通话推广步伐。要把推广普通话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加大推进力度。一要注意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把推广普通话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普通话水平合格作为取得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使普通话成为教学语言、校园语言。二要注意发挥国家公务员的带头作用,把说普通话列入对公务员的要求,加大督促、检查、考核力度。三要注意发挥广播影视等媒体的示范作用。播音员、主持人等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真正成为全社会的榜样。四要把推广普通话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五要抓紧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围绕“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目标,大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动语言文字信息化技术创新发展,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智能辅助学习和评测技术产品研发。六要加强对普通话推广工作的督导评估。
参考文献
[1]罗希良.《从雅言到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发展小史》[J].阅读与写作, 1999,(11)
[2]刘照雄.论普通话的确立和推广[J].语言文字应用,1993,(2)
[3]王理嘉.《从官话到国语和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及发展 [J].语文建设,1999,(6)
[4]袁钟瑞,潘国霖.推广普通话:为母亲语言的升华[N].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16日.
[5]孙海娜.我国国家通用语——普通话推广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