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
2017-11-14周梦来
周梦来
【摘要】目的 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7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观察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血压水平、颈动脉IMT、血压昼夜变异率、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SBP及DBP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IMT值、血压昼夜变异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昼夜血压水平变异,在高血压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高血压;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15..01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新型的钙离子内流阻滞剂,其能有效阻滞血管平滑肌及心肌细胞膜外的钙离子进入细胞内,因此具有较强的松弛血管平滑肌及缓解心绞痛功效,本文将其应用于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中,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7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63例,女34例,年龄49~72岁,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2例,男33例,女19例,平均年龄(57.1±2.6)岁,病程在3~11年,平均病程(7.2±1.6)年,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高血压分级标准,Ⅰ级患者21例,Ⅱ级患者19例,Ⅲ级患者12例,合并有糖尿病者8例,高血脂症者11例,冠心病史者5例,对照组47例,男30例,女15例,平均年龄(55.9±2.8)岁,病程在2~13年,平均病程(6.8±1.7)年,高血压分级中Ⅰ级患者20例,Ⅱ级患者16例,Ⅲ级患者11例,合并有糖尿病者6例,高血脂癥者8例,冠心病史者3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综合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单次口服剂量为10 mg/次,2次/d,观察组给予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单次口服剂量为2.5 mg/次,1次/d[1]。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压水平、颈动脉IMT、血压昼夜变异率、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24 h内收缩压、舒张压的平均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于患者颈部总动脉处进行检测,每次检测三个点,取平均值,血压昼夜变异是指白天血压平均值减去夜间血压平均值,占白天血压平均值的百分比,但变异率小于10%时可视为有效[2]。临床疗效根据血压下降情况进行判断,显效即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至正常水平,有效即指收缩压相比治疗前降低20 mmHg以上,或是舒张压降低10 mmHg以上,无效即指血压水平未见降低,将显效及有效视为总有效率[3]。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心动过速、下肢水肿、面部潮红及高钾血症等,通过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不同治疗药物的安全性。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观察组治疗后SBP及DBP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为钙内流阻滞剂(亦即钙通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阻滞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外钙离子经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慢通道)进入细胞。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具有抗高血压作用。由此说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在高血压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德胜,钟秋明,钟星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6,22(31):118-119.
[2] 王雪清.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临床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3,2(9):23-24.
[3] 郑桂涛.苯磺酸左旋氦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的临床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电子杂志,2014,2(12):179-180.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