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作文周刊》的故事

2017-11-14李晓银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17年37期
关键词:张敏投稿习作

李晓银

回想我与《作文周刊》相识已整整十一年。这十一年里,我们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相知,其间的情意早已难分难舍。若要讲讲我和《作文周刊》的故事,那简直就是一部“激流三部曲”!

初次结缘,找到“家”的感觉

2006年4月25日,我与同事合著的《假如风有颜色——实践活动教学设计》首登《作文周刊·小学教师版》,这让我和同事感到欣喜万分。我们本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作文周刊》进行投稿的,心里并没有指望能够真正刊登发表。因为,在此之前,我们并不了解《作文周刊》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报刊,也不知道一般需要什么样的稿件,就连投稿的邮箱也是从网上搜到的。就这样,懵懵懂懂中,我们和《作文周刊》结缘了。这一次的结缘,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灵家园的大门。

翻看《作文周刊·小学教师版》的样报,我终于了解到这份报刊就是一个专为语文教师量身打造的展示自我的平台。老师们在口语交际与习作方面的教学心得,都可以在这里通过文字进行交流。

出于对《作文周刊》的好奇,我登陆了《作文周刊》的官方网站,知道了《作文周刊》包含了面向不同阅读群体的不同版本。这一浏览,让我深深感受到《作文周刊》就是助力师生写作的最佳平台。在那一刻,我的内心又有了写作投稿的冲动。为了调动我的学生也积极写作,树立他们的写作信心,我选取了他们的部分优秀习作投向《作文周刊·小学高年级版》。不久,我们就收到了刊登着黄媛媛同学的《板凳的自述》的样报。我把她的习作再次在全班朗诵,并把其中一份样报贴在了教室的展示墙上。

黄媛媛的习作发表让更多的同学学习态度有了转变,他们对待每一次习作认真了许多,写作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后来,同学们写的《勤劳的妈妈》《无言的父爱》《第一次碰电脑》等习作在《作文周刊》陆续刊登。

看到同学们越来越多的成果得到认可,我备感欣慰,因为学生的每一次习作发表,都是对我语文教学的一次肯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越来越多地在《作文周刊》找到了心灵之“家”的感觉。就这样,我与《作文周刊》初次结缘,品尝甜蜜,牵手至今,相伴前行。

多元挑战,绽放“春”的姿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学生的投稿越来越多,虽然并不是每一篇都能刊登,但保持高频率的投稿态度得到了《作文周刊》编辑的认可。终于,我又迎来了《作文周刊·小学高年级版》张敏编辑的热情约稿。

第一次约稿,张敏编辑给了我关于“如何写好父母之爱”的话题。针对这一话题,我紧扣一个“真”字,写出了题为《用真心,话真情》的相关思考,提出了“小处选材”“真处叙情”“细处加工”等写作建议。我的写作指导经张编辑的审阅,很快予以刊登。

从那以后,张敏编辑给了我很多关于习作指导的话题,有指导学生写出信息技术改变生活的思考,有指导学生描写参加艺体活动体验,还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病文诊断。这一个又一个的话题,写作角度不同,指导方法也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立足点小,针对性强。通过这些“微点”指导,相信同学们能更轻松地掌握这些写作方法。从这些话题的拟定来看,我不得不佩服《作文周刊》编辑们的匠心独运。

后来,张敏编辑又约我撰写了教材解读、阅读指导等不同类型的文章。这些约稿话题就像打开我智慧大门的钥匙,让我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开启了我的多元化挑战。在2008年至2011年三年间,我的教学随笔《成功:机缘巧合占几分》、《葡萄干有人偷吗》、教学设计《七律·长征》、习作指导《这样写人物外貌》等分别在《小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作文指导报》等报刊发表。这些成果就像百花园里的花儿一样相继绽放,绽放出了不同的“春”的姿态,也让我迎来了教育事业的春天,收获了许多荣誉。

及时鞭策,驱走“秋”的愁绪

当我感到在教学之路上收获日益增多时,我的思想有了一丝懈怠。再加上张敏编辑的调任,我与《作文周刊·小学高年级版》(后来分为五年级版和六年级版)有一段时间联系得不像以前那么紧密了。一段時间的沉寂过后,我感觉自己思想的火花就要熄灭,心灵的甘泉将要干涸了。一个人长期不思考,思想的闸门一旦关闭,再想打开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当我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已布满如“秋”的愁绪时,我感到了恐慌,我害怕自己就此颓废。

正当我幡然醒悟时,接替负责《作文周刊·小学高年级版》的郭凯云编辑联系了我,给了我一个极具挑战的写作话题,根据《小鬼当家1》的电影情节来指导学生学习谋篇布局。想法虽然独特,可要运用电影的创作手法来给学生讲写作,难度还是非常大的。而且,此前没有老师写过此类文章,想要借鉴都无处下手。正如郭编辑玩笑似的说,我写的这篇稿子将会成为此类稿件的“开山鼻祖”。于是,冲着这“开山鼻祖”的引诱,我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为了了解这部电影的创作手法,挖掘可供写作的借鉴之处,我硬是将《小鬼当家1》反复看了许多遍,终于尝试着从“开篇情景埋伏笔、层层深入推高潮、结尾设置留遐想”三个方面谈了写作方法的运用。稿件传给郭编辑后,我的心里还打着小鼓,毕竟第一次尝试写此类稿。就在第二天,郭编辑给我回复了信息,一句“写得真好”顿时让我的心里充满了自豪,我似乎又找到了写作的自信。

后来,郭编辑又多次邀约我撰写稿件。在每一次与郭编辑的交流中,我都感觉是和朋友、和同事在一起讨论写作教学的策略。郭编辑的话语总是那么亲切,时而表达自己的观点给我以启发,时而不忘肯定我的意见给我鼓励。这些亲切的话语对我都是一种鞭策,帮我驱走了如“秋”的愁绪。

每每回顾我的教学工作,我都感到非常幸运,我幸运地走近了《作文周刊》,幸运地认识了《作文周刊》几位可敬的编辑,是他们的相随相伴让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顺畅。历经十一载,我们就这样共同书写了一部“激流三部曲”的故事。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敏投稿习作
不能信包装
诚挚期待您的投稿
你不吃醋吗
投稿要求
投稿选登
欢迎投稿
Numerical study of im purity distribution in ultrasonic heat meter b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