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沾化冬枣依靠质量与品牌成就区域名片

2017-11-14

中国林业产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枣农冬枣大棚

面向市场,沾化冬枣早已打出名声,创造了30年不衰的奇迹。滨州市沾化区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湾南岸,黄河三角洲腹地,是传统的农业大区,这里因盛产冬枣而闻名,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冬枣之乡”。作为沾化区主抓品牌建设工作的职能部门,沾化区市场监管局从质量、标准、商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基础性工作入手,通过抓品牌创建、谋品牌发展、做品牌保护、推品牌效益,长期不懈的致力于沾化冬枣品牌的塑造。

沾化冬枣种植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面积栽培自1998年开始,2002年被质检总局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历经10余载磨砺,冬枣产业发展迅猛,截至目前种植面积已达3万多公顷,覆盖当地12个乡镇443个村庄,从业枣农达12.6万户。

自沾化冬枣培育成功以来,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积极挖掘这一独特资源,把沾化冬枣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与此同时,沾化也一直在思索枣农的管理技术该如何跟进,产业的活力和潜力又能否深挖?

在经历规模扩张、转型升级后,沾化冬枣重振旗鼓,探索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的富民之路。为了激活产业活力,挖掘内在潜力,加快冬枣产业实现创新提升,沾化区下洼镇在发展壮大沾化冬枣这一特色产业方面,更是不遗余力。沾化在全镇范围开展了“增强忧患意识、捍卫冬枣品牌”系列活动,从研讨会、座谈会、送技术下乡等多种形式入手,实现冬枣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从技术着手开展培训

“一定要多用有机肥和钾肥,不要单纯地使用尿素、碳氨、复合肥;开施肥沟要30厘米深,不然肥料不能被有效吸收……”在下洼镇西孙村的一处枣园里,孙观朋借着现场开沟施肥的机会,给百余名各村选派来学习的枣农讲授冬枣管理知识。

“老孙种枣很有一套,他讲的咱老百姓都能听懂,方法也非常实用,我回去后一定按老孙说的来管理。”宋家村前来学习的枣农孙树华说道,“前几天区冬枣专家刚去我们村讲了沾化冬枣技术培训的课,今天又来老孙这儿学了学,有问题还随时可以在镇上的微信技术指导群里咨询,现在我对种枣很有信心,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瞎种了。”

“各村开课的现场都十分火爆,座无虚席,老师在上面讲,枣农就拿着小本子认真做笔记。上次开课,教室里只有50个座位,结果现场去了130多个枣农,有的还是从其他乡镇赶过来的。虽然很多人只能站着听,但大家都热情高涨。”下洼镇林业站站长刘荣昌介绍,“今年镇上计划培训班开课不少于30场次,计划培训枣农5000人次,一定要让下洼镇的冬枣种植技术再上一个台阶。”

从设施着手制定标准

一听说开展冬枣产业大讨论活动,东平村的枣农们都激动不已。“我们村种植的冬枣在各方面都数一数二,但冬枣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太大,和其他地方的枣相比,沾化冬枣成熟期较晚,销售难度大。借助这次冬枣研讨会的机会,我们提议能不能由政府和个人共同出资,建设成片的冬枣大棚,不但冬枣可以早上市一个月,而且大棚外面有一层保护膜,一旦遇到大风、冰雹、霜、雾等恶劣天气,咱也就不怕了。”东平村冬枣种植能手王子成提出建议。

“我们也想种大棚冬枣,但都说大棚冬枣的管理技术难度更大。村里我们这个年纪的枣农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书上的技术看不懂,更掌握不了。平时枣怎么种植、怎么管理、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靠的都是这么多年来自己的摸索,要是再改种大棚冬枣,也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把枣管好。希望镇上能给大家想个法子,教教咱到底该怎么种枣。”卢家村的种植大户王大爷对种植大棚冬枣既期待,也犯难。

其实,很多枣农一直有建设冬枣大棚的想法,但由于管理难度大,技术要求高,迟迟没有付诸行动。下洼镇党委、镇政府积极采纳村民建议,高效率地编制印发了《下洼镇大棚沾化冬枣管理技术标准》5000余份,发放到种植户手中,帮助枣农解决大棚冬枣管理技术难题,得到了枣农们的认可。目前,下洼已有冬枣大棚2000余亩,预计今年新建大棚3000亩。

从结构着手多元发展

“冬枣虽然比大多数水果储存时间长,但受储存和运输条件的制约仍然很大,如果上市期间水果行情不好,很多冬枣就只能在气调库里等着坏。”浩华集团副总经理赵建光告诉笔者,“浩华生产的冬枣汁和冬枣醋系列产品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冬枣上市时生产制作,真空包装后进行销售,冬枣鲜果销售的时间和运输等限制问题都能解决了,而且还能把冬枣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

为进一步发挥沾化冬枣维生素含量高、营养价值丰富的优势,下洼镇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吸引外资,激活内资,培育壮大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强的冬枣加工企业,发展冬枣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目前,下洼镇有投资500万元的“脆冬枣”加工企业一家,已预购加工设备4套,预计10月投产后,年加工能力可达500万公斤。下洼镇冬枣产业相关负责人还在积极联系临沂客商,计划年内在西孙、王家打造冬枣罐头、冬枣营养胶囊等产品生产基地。

“沾化冬枣产业不能仅仅发展第一产业,要实施林业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打破第一产业的局限,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给冬枣产业赋予更广泛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下洼镇党委书记郭良询对冬枣产业发展前景颇有信心,“我们要认识到当前冬枣产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力争在沾化冬枣品种结构、区域化布局、新技术应用、种植模式、产品加工、销售方式、生态旅游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沾化冬枣找到一条久盛不衰的发展之路。”

开展品牌创建步入国际殿堂

然而,多年前,沾化冬枣销路一直不畅,原因在于没有自主的商标,得不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为此,区市场监管部门双管齐下,全力开展沾化冬枣的品牌创建。在为沾化冬枣注册商标的同时,帮助9家冬枣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申请、发放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该局开展了“品牌富农”“合作兴农”等系列活动,全力培育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近年来,共发展枣制品龙头企业38家,成立家庭农场164家,注册农民合作社1134个,注册冬枣类商标160余个。

品牌创建使沾化冬枣成了沾化的一张名片,逐步迈向了全国市场,并迅速以优质的口感和良好的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到2016年已高达78.96%。近年来,沾化冬枣更是步入国际殿堂,成功出口印尼、新加坡、泰国、阿联酋等11个国家,并深受国际消费者的喜爱。

沾化区市场监管部门立足产业实际,先后起草、制定了《沾化冬枣》《蜜枣》《免洗红枣》等11项国家、地方标准,逐步占领行业的制高点,拥有了行业话语权,进一步扩大了沾化冬枣的品牌影响力。同时,积极为沾化冬枣申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沾化冬枣标准化种植,并按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建成3.33万公顷沾化冬枣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闻名而来的客商越来越多,沾化冬枣的名气越来越大。

目前,沾化冬枣通过科研育种,已升级到第二代,区市场监管部门立足实际,通过强化认证推广工作,全力助推沾化冬枣产品品质提升。先后帮助10余家枣制品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6家合作社通过有机转换产品认证,51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认定有机生产基地200多公顷、绿色食品生产基地7000多公顷。通过认证认可手段,枣制品企业、专业合作社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质量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沾化冬枣的品质不断提升。可以说,不断提高供给品质,是沾化冬枣塑造品牌、延展销路的“致胜法宝”。

从1999年开始,沾化区连续举办了17届沾化冬枣节,进一步提高了沾化冬枣的关注度、影响力和吸引力。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现在的沾化冬枣已是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十大名枣等多项国字号荣誉于一身,省级荣誉更是不胜枚举。

在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沾化冬枣光荣上榜,沾化冬枣品牌价值为54.93亿元,品牌价值强度为815,位列全国初级农产品类地理标志产品第27位。

猜你喜欢

枣农冬枣大棚
大棚妹子
大棚换茬季 肥料怎么选
谨防大棚房死灰复燃
原地翻建大棚 注意啥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圪蹴起”的红枣,富起来的枣农
“智耕牛”指尖“种”冬枣
一种锯齿状冬枣采摘装置
论新郑红枣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