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90年代央视新闻改革中业务创新对制度的影响研究

2017-11-14杨蔚然

神州·时代艺术 2017年7期
关键词:中央电视台体制层面

杨蔚然

20世纪90年代央视新闻改革中业务创新对制度的影响研究

杨蔚然

20世纪90年代央视在原新闻体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开始了一场发端于业务创新,以制度创新为主体,己经开始触及到了体制的新闻改革。本文将对央视新闻从新闻属性的“回归”到业务层面的创新、业务创新在央视的体现和业务创新对制度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分析20世纪90年代央视新闻改革中业务层面的创新如何对制度产生深刻的影响,并开始触动体制的。

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电视新闻;广播电视

作 者:

杨蔚然,籍贯江苏,湖南长沙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南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湖南潇湘电影频道副总监,世界话语悬疑协会理事,70后作家、诗人、编剧、导演、影评人。文学作品发表于《大家》《十月》《芙蓉》《青年文学》《诗刊》《诗歌月刊》《文学界》《小说界》等。长篇小说《失魂记》一度畅销,个人诗集《我去过你的未来》即将出版。

20世纪90年代央视掀起了一场与时俱进的新闻改革。在这场全国瞩目的新闻改革过程中,尽管央视所进行的并非是一场全新的“革命”,即并不是要以一种全新的新闻体制完全替代原有的新闻体制。但是,如何摆脱原新闻体制中不合时宜的内容,以何种形式“接纳”原体制之外的新生变量,都是央视面临的实际难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央视在原新闻体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开始了一场发端于业务创新,以制度创新为主体,己经开始触及到了体制的新闻改革。本文将着重研究20世纪90年代央视新闻改革中业务创新对制度的影响。

一、新的跨越:从“回归”到创新

20世纪80年代在“拨乱反正”的大气候下央视开始追求新闻属性的“回归”。主要表现为,“新闻栏目的恢复和重新强调新闻本质属性,如时效性、真实性等”。从1992年开始,央视新闻改革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业务创新替代新闻的“回归”成为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除了业务层面的创新,改革的力度己开始触及央视内部的各种规章制度。造成这种阶段性变迁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从央视内部来看,随着央视在业务领域的创新不断成功以及相关经验的积累,央视对创新的把握能力变得越来越强,所诉求的层面也越来越深。同年邓小平南巡,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更加宽松。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央视因势利导,把自身的新闻改革迅速推进到制度的层面。

由当时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所决定,这一阶段的央视新闻改革将同时面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新变化。许多在西方电视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历时性问题,对央视来讲都成为了共时性问题,因此在借鉴国外电视经验时,央视可以借鉴的内容毕竟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改革就不能回避创新,创新成为这个阶段的显著特征。

二、业务创新在央视的体现

1、《东方时空》创立央视早新闻的新模式

为填补早间时段的空白,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办了大型电视杂志栏目《东方时空》这个45分钟的杂志型新闻节目播出伊始就产生了广泛影响,改变了中国大陆观众早间不看电视的习惯,也改变了中央电视台的内部运作,被誉为“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东方时空》的创办不仅结束了中央电视台早晨7点到8点无新闻节目的历史,而且还在栏目的运作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实行制片人负责制、第二用工制等新的管理模式。”台里没有为栏目拨一分钱,完全靠广告创收维持运作。这一改革举动在整个电视行业引起了震动,被称为“东方时空模式”。

2、《焦点访谈》奠定了舆论监督的基调

为行使舆论监督的功能,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开办了。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作为一个舆论监督类电视栏目,它不但在央视顺利播出,而且受到了政府与公众的一致好评。曾得到共和国三任总理的题词和赠言:“1997年12月29日,李鹏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时题词为: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1998年10月7日,朱熔基总理专程来到中央电视台,与《焦点访谈》的编辑记者座谈,并郑重赠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2003年8月26日,温家宝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演播室赠言: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行,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进。他们称,《焦点访谈》所进行的舆论监督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主法治的进程。”在获得政府高度评价的同时,《焦点访谈》还赢得了观众的欢迎。十年来,全国各地的观众不断地为《焦点访谈》提供各种信息、材料,并对节目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每天,接到观众热线电话500个左右;收到观众短信息5百余条;收到观众电子信件1000件左右;收到观众来信来函300多封。”

就这样,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前提下,《焦点访谈》严格坚持“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基本原则,为中国的舆论监督节目树立了典范。

3、央视进入精品栏目时期

受《东方时空》模式的启发,从1993起,央视开始实施精品战略,在狠抓节目质量的同时不断推出新的品牌栏目。例如1994年创立《焦点访谈》,1995年把《午间新闻》改版为《新闻30分》,一改传统的播报模式,按新闻的价值大小进行编排,并采取现场画面以增强可视性。1996年,又创办了调查类栏目《新闻调查》。该栏目在中央电视台晚间九点时段节目竞标中,以排名第一的实绩脱颖而出,夺得每周五天的黄金时段。《新闻调查》从一开始就实行制片人制,确立了以“调查”为核心的个性化特征,逐步成为继《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之后的又一个品牌栏目。从1993起到1996年止,央视每年都有一个品牌栏目诞生,真可谓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着精品化战略。

三、业务创新对制度的影响

1、对人事制度的推动

1993年4月1日《东方时空》栏目开播,由于该栏目创办时仅有7名正式人员,于是,一种介乎于正式职工和临时员工之间的新型用工形式——“招聘制”出现了。不过央视最初的招聘仅限于熟人之间,即央视的正式人员介绍自己的熟人“入伙”。例如,崔永元是时间的同学,便被时间“聘”来了,而白岩松又是崔永元的朋友,于是又被崔永元“招”来了。对这种招聘方式,孙玉胜把其称之为:“面对面的招聘”。据材料显示当时的招聘方案是:“每人每月280元,不发工作证,没有医疗保险,不能入党、入团、评先,也不能提干。”

后经央视台领导讨论,明确提出:“我们招的不是清洁工,而是优秀的记者,应将其视为本台职工。”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央视正式出台了《中央电视台关于从台外聘用人员的暂行规定》,编号电视人字(1994)第32号。明确规定:“聘用人员具有与正式职工一样的学习、工作、福利、休假等权益。”其中第十二条规定,“聘用人员可以被聘为处级(含处级)以下各类职务。”]从一开始,央视领导对招聘制就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被招聘者的福利、待遇等实际问题都作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事实证明,正是这种灵活、务实的招聘方式为央视补充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如《焦点访谈》的制片人孙杰、柏杨、翟树杰,《东方之子》的张朝夕,《新闻调查》的张洁,《面对面》王志、塞纳等等最初都是经过招聘的形式进来的。

随着招聘制优势的不断显现,央视的招聘方式更加灵活,不仅台里可以招聘,各个频道、各个栏目都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招聘。同时招聘的条件、程序、待遇也变得越来越规范。1995年,央视开始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双轨制用人机制。

为进一步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到了2002年央视彻底取消了正式员工与聘用人员的差异。实现全院的聘任制,从根本上解决了正式与聘用之间的不平等待遇。

相对于传统的事业单位编制而言,多种用工制度的并存,使得央视在进人的机制更加灵活。而且无论是招聘人员还是临时工,都与电视台形成了实质上的契约关系。他们的上岗、福利、待遇、升迁等都由自己的业绩决定,因此积极性更容易得到发挥。当然,以招聘为核心的人事制度变迁受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也十分明显。毕竟,任何制度的创新在社会环境不能完全配套的前提下都会呈现出两面性。一方面,多种用工制激活了央视的用人机制。另一方面,在招聘来的人员中,存在着明显的短期效应,“捞一把就走”的人也并非个别。反正是临时的,这个栏目呆不下去还可以到别的栏目,这个频道捞不到再到别的频道。这种心理对于急需用人的央视来讲,应特别注意预防。

2、业务创新对财务制度的推动

在财务管理方面,早在1979年央视实行“差额补助、节余留用”的管理办法,改变了“花钱靠财政”传统模式,开始了自行筹措经费。在经费承包制度下,央视不仅对《东方时空》《夕阳红》等固定栏目进行经费的预算包干,同时各个编辑部门也实行经费预算。电视台内部实行设备的有偿使用。此举不仅加强了领导人员的管理意识,而且各个部门都开始注意开源节流,成本意识明显增强。

财政包干制度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央视与政府的关系,而且,这种政策的变迁还不断地催生了电视台其它方面的制度创新,而其它方面的制度创新又进一步促进了政府管理政策的变革。例如,“《东方时空》从一开播就确立了经费承包制度,在没有先期投入的情况下,仅仅靠5分钟的广告创收来支撑一个栏目的运作。这就迫使大家不得不千方百计地提高节目质量,以便能够获得足够的广告投放,1994年央视开始黄金时段的广告招标,当年就获得成功,全部中标金额达3.6亿。”从这个意义上讲,经费承包需要依靠广告,对广告的追求又进一步推动了业务水平的提高。

结语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探索,央视新闻改革中对业务创新的把握能力越来越强。自1992年以后,央视的新闻改革由最初的业务层面,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同时,由于制度层面的变迁,央视新闻改革已经开始触及体制。即在原新闻体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己经被公开地提出来,并直接呈现在体制这个层面。从而使现行的新闻体制与业务、体制与制度各方面的矛盾公开化,对当时的体制形成了一定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该阶段的新闻改革是发端于业务创新,以制度创新为主体,己经开始触及到了体制。第一,业务创新为基础。在品牌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央视不仅致力于品牌栏目的创办,同时关注对老栏目的维护。坚持创新与继承的统一,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品牌的延续性。例如,央视在90年代一直重视对《新闻联播》节目的维护,并相继创办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和《新闻调查》等品牌节目。第二,以制度创新为主特征。随着业务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制度层面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开始成为影响中央电视台改革发展的“瓶颈”。此事立即引起中央电视台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认真梳理,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和失误的基础上,央视领导决定加强管理,通过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深化改革。例如,在人事制度方面实行第二用工制、制片人制和全台聘任制;在财务制度方面实行经费承包。第三,对体制的触动。随着央视新闻改革在业务层面与制度层面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更为明显的是,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已经被直接呈现在原体制面前。作为新闻的管理准则,原新闻体制总不能对新情况的出现保持无限期的沉默。从这个意义上讲,央视的许多改革已经触及到了体制层面。例如,在对电视台的身份认定方面,当时由于央视的新闻改革促使原有的新闻体制就呈现出了松动的迹象。众所周知,由于市场因素的引入,电视台的经费来源己经由政府拨款转向依靠市场。1998年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国家今后对电视台在内的大多数事业单位,将逐年减少拨款三分之一,三年后,这些单位将完全实现自收自支”。在广告经营和财政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国家对电视台的性质认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视台的角色已经由原体制下的单一的属性转变为“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总之,20世纪90年代的央视新闻改革在业务层面的创新对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开始触动了体制,成为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史上重要的一页。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94.

[2]陆哗.电视时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13.

[3]辛璐.《焦点访谈》栏目研究[D].新疆大学,2010:35.

[4]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17.

[5]陈怀林.九十年代中国传媒的制度演变[J].现代传播,1999(06):19.

[6]杨伟光.电视论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258.

[7]孙 玉 胜 .十 年 [M].北 京 :生 活 .读 书 .新知三联出版社,2003:91.

[8]李雅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研究[D].新疆大学,2013:66.

猜你喜欢

中央电视台体制层面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中央电视台2016年海内外传播力影响力明显提升
经典来信
央视官网从CNTV中剥离另立门户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对南方城市分流制排水体制的思考
著名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孙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