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桓武:回国不需要理由

2017-11-14王霞

杂文月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波恩钱三强奖章

□王霞

在物理学界的“江湖”中,彭桓武成名极早。他天资聪颖,15岁便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不到20岁又进入清华研究院深造,曾与王竹溪、林家翘、杨振宁一起被称为“清华四杰”。1938年,彭桓武又远赴海外,成为当代理论物理学大师波恩的第一个中国弟子,与“原子反应堆之父”费米、“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等科学界的精英师出同门。在波恩门下,彭先生广泛研究了晶格动力学、分子运动论,涉足场论、固体物理等多个领域,先是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与海特勒、汉密特在都柏林高级研究院对宇宙线现象作了较系统的解释,创造了以三人姓名首字母命名的HHP理论。随后,彭桓武又回到爱丁堡大学,独立开展研究,于1945年又获得了科学博士学位。同年,他以量子力学与统计力学的一系列探索性工作,与波恩共获爱尔兰皇家学会的麦克杜格尔·布里斯班奖,并应邀出席了在剑桥大学召开的战后第一次基本粒子会议,在科学界拥有了自己的位置。

才华横溢的彭桓武在海外同人眼中因其自然洒脱而广受欢迎。海特勒后来在回忆都柏林高级研究院生活时说:“同事中最受热爱的一个是中国人彭桓武。”彭桓武也曾用“浪漫鲲鹏庄子梦,芬芳兰蕙屈原风”的诗句表达内心对自然洒脱的向往。

在报效祖国之时,彭恒武却是拳拳赤子,豪情尽显。在海外,他心中一直渴望着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他便和在法国的钱三强相约,回国后联合志同道合的人,让祖国借助原子时代的科学技术强盛起来。当时,回国的船票很紧张,凑巧彭桓武一个同学正在英军服务,于是他走英国海军的“后门”,于1947年底搭英国海军军舰踏上回国路。1948年,当爱尔兰皇家学会选他为会员时,彭桓武已经在云南大学执教了。

彭桓武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要理由,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学成归国嘛!”平静的语言显出豪迈的情怀,淡然与豪情在彭桓武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1949年,彭桓武来到已经解放的北京。在叶企荪教授家里,他和钱三强重逢了。钱三强兴致勃勃地告诉彭桓武:“中央准备成立一个人民的科学院,如果我的意见被采纳,就能成立一个近代物理所。”

“这回,咱们可以干起来了!”彭桓武跃跃欲试。

彭桓武和钱三强商定,先从教育开始,解决物理学人才匮乏的问题。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国内第一次开设了正规的量子力学课程。1960年的夏天,苏联突然背信弃义,撕毁协议,撤走专家,致使我国的核武器研究陷入停滞。紧要关头,彭桓武毅然放弃已经熟悉的领域,走进核武器这个神秘的领域,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国核武器的理论攻关中。回顾当年的心情,彭桓武坦然地说:“这件事情总要有人来做,国家需要我,我就来了。”

1963年3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宣告诞生。彭桓武主持的核武器理论设计也在后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按照国家规定,一等奖的唯一的一枚金质奖章应授予名单中的第一位获奖者。但当所长给彭桓武送去这枚奖章时,他却执意推辞:“这是集体的功勋,不应由我一人独享。”“不,彭公,这是国家的规定,请您一定要收下。”略为思索之后,彭桓武接过了奖章:“好,既然这么说,我就先收下。”但是他接着说:“现在这枚奖章已经归我所有了,我就有权来处理它,请您带回去,就放在研究所,送给所有为这项事业贡献过力量的人们吧!”说着,彭桓武提起笔来,顺手撕下一张日历,写下这么两句话:“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日新。”

有人曾问起这件事,彭桓武说道:“我不是谦虚,是事实,我们的核武器完全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刚开始,没有谁懂得原子弹、氢弹,是靠集体智慧,集体攻关,集思广益,我们才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猜你喜欢

波恩钱三强奖章
将位置排到最后
黄科院多人次获“河南青年五四奖章”
奖章引路:《“红领巾奖章”实施办法》工作初探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做好“三融进” 进行红领巾奖章探索实践
半夜怪音
波恩的最后一岗
FACTORY 221
寂寞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