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需要诗歌的理由

2017-11-14黄桂元

杂文月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诗学品格诗意

□ 黄桂元

这个时代,人类不能只有纪实,只有故事,只有娱乐,而没有灵魂的闪烁。从现存的各国文献看,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学都是以诗为源头并开启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然而一个应该说很简单的文学问题,仍经常困扰着早已进入21世纪的我们:在这个务实的时代,诗歌有什么用?诗歌不能吃,不能穿,更不能生财,不能消费,我们为什么还要热爱诗歌?

活在这个地球的人,之所以区别于自然界中一般的灵长类动物,是因为人拥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人要生存,首先解决的是衣食住行,解决了这个最初步的问题,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就是精神的需要。诗歌就是人类满足精神需要的一种方式。这时候对于人来说,诗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巧,而是人生的一部分。

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最容易传播和深入人心的就是诗歌。中外古今,诗歌一向被尊奉为“文学中的文学”“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已与古典田园诗意渐行渐远,今天的诗人更加注重“绝对化”的自我表达,然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终极追问,仍然决定了诗歌本体应该具备高贵高洁的精神品格。

关于诗歌品格,古语云,“诗有九品:高、古、深、远、长、雄浑、飘逸、悲壮、凄婉”,这些诗学元素对新诗写作的启示作用永远不会过时。很多的事情需要分出成败,而诗歌却不需要。诗歌更宽阔地呼唤一种人文关怀,诗人若没有思想,技巧再花哨也是无聊的,诗人若缺乏品格,手法再入时也是无趣的。在当下某些价值矮化、精神委顿的市场环境中,诗人应该坚守固有的品格与境界。诗评家陈仲义曾提出好诗的“四动”标准,即感动、撼动、挑动、惊动,这“四动”是与情感层面、精神层面、思维层面、语言层面对应着的,相比之下,诗人于坚的表述倒是比较简洁、中肯,“一位有阅读经验、有生命痛感的读者读了之后有感觉,那就是一首好诗”。诗歌不应该有门户之见,不应该有流派优越感。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宋词有豪放派、婉约派,唐宋还有韩潮苏海,郊寒岛瘦的归类说法,但这是后世文学史家们封的,那些诗人在他们的时代完全是随性写作,浑然天成。

现在的中国诗歌,网络的活跃程度要远远大于报刊纸媒。各类诗歌网站数以万计。写诗便捷而迅速,最大的特点不是门槛低了,而是干脆就没有门槛,自封的诗人比比皆是。当下口语诗的风靡,就是出于对隐语方式的拒绝,这无异于诗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时下,网络文化的勃兴,为诗歌的内心抒发和情绪宣泄提供了最迅捷、最直接、最自由、最有覆盖面的狂欢平台,这一切必将对诗歌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也使得大众诗意、流行诗意、休闲诗意彼此渗透,不断蔓延,各种配方的准诗歌、亚诗歌、泛诗歌空前活跃,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面,网络诗歌体现出的通常是由大众平均水准以下的审美层面和鉴赏趣味,它在消解传统诗歌的话语霸权,解放了诗歌生产力,展示了多向度、多元化的同时,良莠不齐和泥沙俱下也是难免的。

日常性写作对于拓宽诗学边界当然也是有贡献的,但也需要警惕,如果写作仅仅拘泥、固守于日常琐事上面,必然会限制自我超越的内在飞升,以至于许多有才华的诗人写作,其一生都停滞于此,格局有限,出息不大,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19世纪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我们不得不求诸诗歌为我们诠释生活,提升生活,用诗歌来慰藉我们的灵魂、支撑我们的精神。没有诗歌,世界将会残缺不全。巴克莱博士在《花香满径》中认为,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诗歌会培养、强化你的这种幸福感。荷尔德林有一句诗,人充满辛劳,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协调这一切的内在纽带,就是“诗”的境界。所以,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有没有诗意的陪伴和滋润,生活质量是不一样的。

猜你喜欢

诗学品格诗意
诗意地栖居
背诗学写话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被耽搁的诗意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