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安诗刊》首期序言
2017-11-14李木庵
李木庵
《怀安诗刊》首期序言
李木庵
编者按:抗战诗词文献是抗战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抗战史与抗战诗歌的基础材料。它保存着亲历战争的诗人们第一手创作资料,揭示着日本军国主义所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记录着抗日战争中人们勇于担当、抵御外侮的伟大壮举,抒发着身处战争的人们悲恸而壮烈的复杂情感。今年是抗日战争爆发八十周年,为了纪念参与这场战争的、英勇无畏的人们,本刊编辑部特别编选整理了《怀安诗刊》《抗战诗歌集》《避寇集》《呼江吸海楼诗》四种抗战诗词文献的序跋,希望读者在初步了解抗战时期诗词乃至文艺主张的基础上,更深入、更透彻地研究抗战与诗词。
怀安诗社,成立于1941年9月5日延安。诗社最初成员由陕甘宁边区林伯渠、谢觉哉、李木庵、朱婴、贺连城、汪雨相、施静安、李丹生等人组成,李木庵任社长。不久,朱德、叶剑英、吴玉章、徐特立、董必武等参加怀安诗社,并积极投寄诗稿。1941年10月16日,《怀安诗选》首次刊发于《解放日报》,次年又刊出第二期。李木庵曾有意将社员作品结集出版,惜未能实现。此篇为李木庵撰写的首期序言,堪称诗社纲领与宗旨。
一国兴亡,视乎民气,民气升沈,系于士志;士志激越,发为心声。诗词歌曲,皆心声也。时至今日,四海横流,法西肇祸于西欧,倭寇称暴于东亚。吾国积弱,首遭侵凌,大好河山,竟居破碎。国中志士,敌忾同仇,义愤所激,恒多泣血锥心,歌哭无地。西北为抗日民主根据地,五载以还,相率艰苦奋斗之中,不无慷慨悲歌之士。披襟述怀,吮毫抒愤,情无间于儿女;而敷陈时艰,痛心国难,志不失为英雄。意切共鸣,言出自由,或创作,或译述,辞在雅俗之间,体无新旧之限。不以地囿,相应声同。积篇成帙,随期公布。俾草本天籁,合成巨响;涔蹄浅沼,汇为洪流。既可扬民族之性,亦以振中国之魂。则心声所及,国运可回。军歌与战鼓齐鸣,吟坛共沙场并捷。直可辅翼武功,岂徒目为文艺!首期稿竣,诠次于左:
兴比赓叶,祖三百篇。后又继者,莫为之前。(诠旧体诗词第一)
撤藩摒篱,推陈出新。为大众化,现自在身。(诠新体诗歌第二)
黄金满地,文澜一勺。四海接流,他山可错。(诠译诗第三)
梨园传奇,市井拾佚。教义教忠,可歌可泣。(诠戏曲第四)
索隐探微,词属事比。渔樵野话,足翼青史。(诠诗话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