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誉己者
2017-11-14□袁浩
杂文月刊 2017年20期
□袁 浩
警惕誉己者
□袁 浩
人在铜镜还没发明之前就已经认识自己了。据《吕氏春秋》记载,战国时有个士人,有一次衣冠楚楚地去见国王,侍者奉承他“公娇且丽”,他不自信,“窥于井,粲然恶丈夫之状也!”
但现实中,如史书中所记载的自己去照镜子,而不是一味听信美言,并非人人能做到。一些人,缺少自知之明,被人奉承后便飘飘然,导致瑕疵难祛,一事无成。就像“齐宣王好射”那样,他使的弓只用三百多斤的力气就能够拉开,那班大臣为了讨好他,故作惊讶地说,要拉开这弓,力气得不少于一千多斤,不是大王又有谁能用这么强的弓呢!由此,齐宣王一辈子都以为自己有一千多斤的力气。
《资治通鉴》载:安禄山体肥,腹垂过膝,曾自称腹重三百斤。唐玄宗问他肚中何物,安禄山答道:“更无余物,正有忠心耳!”如此美言,唐玄宗听后自然是欢喜满怀。然而,正是这位声称满腹忠心的人,却在掌握军政大权后,发动了“安史之乱”。千古多少事,阿谀尽害人。一位落马贪官曾这样反思自己犯罪的原因:“围在我身边的都是些怀着不同目的对我阿谀奉承的人,久而久之,那种唯我独尊、自以为是的美好感觉就像鸦片一样,让我上瘾,让我满足。”
古人云:“闻人毁己而怒,则誉己者至矣。”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听不得逆耳之言,要么闻过则怒,给提意见者难堪;要么闻过则辩,百般文饰;要么闻过则惘,不敢客观面对,消极沉沦;要么闻过则疑,视提意见者为异己,暗中打击报复。所有这些,必然招致“誉己者至矣”。
历史上有作为的官员,都把纳谏言、止谄谀视为从政的重要之策。当下,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想不被欺蒙,须警惕“誉己”者,对阿谀之词保持足够的清醒,克服爱听“好话”的习惯,以宽广的胸襟纳谏,闻过则喜,真正倾听各界呼声,体现出浩然正气。
郭旺启荐自《唐山晚报》2017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