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读毛泽东的两首《水调歌头》
2017-11-14
——读毛泽东的两首《水调歌头》
开国领袖毛泽东不但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和独特魅力的优秀诗人。人们学习毛泽东思想,当然主要是读毛泽东的政治理论著作,读毛泽东的革命实践活动传记。
但是,在读毛泽东的理论著作之余,为了修身养性,为了陶冶情操,为了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人们往往还喜欢读毛泽东的诗词——事实上,毛泽东的诗词,不但有着艺术上的大美,而且从另一个侧面,同样反映了许多当时的事件实质。
毛泽东是以革命为职业的革命家,因此,诗词,仅是其繁忙的工作之余偶尔为之的产物,这也就决定了毛泽东不可能创作出如专业作家所创作的大量的诗词作品。作为政治家,毛泽东并不愿意别人过分称赞他的诗词,周扬在第二次文代会的报告草稿中曾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诗词,毛泽东在审阅那个草稿后给周扬复信说:“对我的诗词那一段颂扬,不适当,请删掉。”同时,作为诗人的毛泽东,却也很看重自己的诗词,这从他托人仔细保存他的诗稿,从他时常反复推敲、修改并认真听取行家的修改意见等行为中,完全可以得出结论。
因此,读毛泽东的诗词,一定要结合毛泽东的亲身经历,以及有关历史事件的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当然,此文中之所以把这两首《水调歌头》放在一起来品评,并没有其他的用意,只是不仅因为这两首词有着相同的词牌名,还因为它们在写作手法及所表现的内容上,都有着较为接近的地方。
先说《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由于性格使然,毛泽东对游泳有着特殊的爱好,在湖南,他游过湘江;在广州,他游过珠江;在广西南宁,他游过邕江;在浙江杭州,他游过钱塘江;在江西南昌,他游过赣江;在湖北武汉,他游过长江。在搏击大江大河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他游过北京的十三陵水库,游过江西的庐山水库,游过湖南的韶山水库,游过武汉的东湖……甚至在上世纪60年代,当毛泽东的美国朋友斯诺来访时,其间还有过一次关于游泳的对话。斯诺问:“1936年在保安。你曾说过想到美国一游,不知现在还有没有这个兴趣?”毛泽东说:“我希望在不太老之前到密西西比河去畅游一番,但这是一厢情愿,华盛顿政府会反对。”斯诺说:“如果他们同意呢?”毛泽东说:“如果那样,我可以在几天之内就去,完全像一个游泳者,不谈政治,只在密西西比河游一下。”于是,1956年6月,在长江里游完泳的毛泽东乘兴而填就了这首词。当地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凯传》),毛泽东把“不食”改为“又食”,不仅点出了作者的行程,还表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人逢喜事精神爽。通过对游泳及心情的描述后,便自然得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在《论语·子罕》里曾感叹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毛泽东将这句话截用得天衣无缝。作者在游泳时,自然想到“子在川上曰”,又自然地将其用作了上阕的结句,再自然地由此转入下阕,不是消极地叹息时光的消逝,而是以其昭示着生机勃勃的未来。写法上,此句运用律诗的拗救句式,把“(仄)仄(平)平仄”拗为“仄仄平仄平”,再将下句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补救。进入下阕后,作者笔锋一转,满怀喜悦地高声歌颂所看到的新景象——描写游泳并非主旨,毛泽东就曾对人解释过,这首词,“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当年,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已基本结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到来了,诗人瞩目今天,放眼未来,浮想联翩,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进一步改造长江、利用长江。那么,面对这一切翻天覆地的变化,立于三峡之上千年的神女会怎样看待呢?南朝·梁·萧统《文选·宋玉〈神女赋序〉》曰:“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梦与神女通。”其赋云:“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三九九》引《襄阳耆旧记》:“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寔为茎之,媚而服焉,则与梦其,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毛泽东在此关切地问候神女的生活可安好,是自信她应该和广大人民一样无恙的,神女看见高峡出平湖,也要惊叹世界的变化太大了!作者顺手拈来神话传说,使整首词增强了浪漫主义的气息,这和想要表现的意境又是非常吻合的。
再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井冈山,是毛泽东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地,也是培养他的军事才能的最初摇篮,还是毛泽东成为马背诗人的难忘起点。其实,在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后,同题材的词毛泽东写了两首,另一首为《念奴娇·井冈山》:“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如飞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年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对比之下可以看出,两首词中,有诸多相似的句子。同时填两首极为近似的词,在作者来说,可能是一种尝试?或许作者还将进一步进行饰选?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答案最终未能得知。
此词与另一首“游泳”一样,其重点都在结合诗人的真切感受,去描绘和抒写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词开篇写了作者时隔38年后重新登上井冈山时的心境。旧地重游,诸多细微的变化都会引起诗人的感慨,更不用说“旧貌变新颜”了。以此概念之语点题,继而详写具体变化,用形象思维去捕捉令人振奋的鲜活典型,自然为下阕的抒情定下了催人奋进的基调。
毛泽东喜好读书,更喜好历史、喜好我国古典文学,他一生都在梳理中国古代诗词这条精神之河,对中国文学有着相当深入的研究的毛泽东,从无无病呻吟之作,他将文学为现实服务的功用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并身体力行地实践着。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当现代诗人徐迟向他请教怎样写诗时,毛泽东毫不犹豫地写了那个著名的论断:“诗言志。”曾两次和毛泽东见面都谈论过诗词的法国前总理富尔曾说:“诗歌不仅仅是毛泽东生平中的一件逸事,我的确相信它是了解毛泽东的性格的关键之一。毛泽东和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不一样,他不是一本书读到老的人。他在这些简短诗歌里表达的思想,不受教条辞藻的束缚。他用简单的形式,表达深刻而生动的革命题材,是国内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也是世世代代都能够理解的……这位革命者带着人道主义的气息。单是这点,就足以说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某些创新。”是的,完全可以说,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里,毛泽东的诗词绝对是一朵奇葩,它不仅带给人们精神的美感,更见证着中华民族某些阶段的特殊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