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正容变 诗心飞翔
——读词集《赓歌齐唱水龙吟》
2017-11-14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正值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刘征先生创作了《水龙吟·贺中华诗词学会创建三十周年》,以兹庆贺。身为中华诗词学会创会元老,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首届聂绀弩诗词成就奖得主,《中华诗词》原主编,九十一岁高龄的当代中国诗坛大家刘征先生,以这首词高瞻远瞩地回顾,总结了当代中华诗坛的成就,展望了中华诗词发展前景,堪称“求正容变”的典范。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莺歌燕鸣,和声赓起,唱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词作丰硕累累。随后,由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省荆门聂绀弩诗词研究基金会理事长罗辉先生倡议,并得到中华诗词学会郑欣淼会长和李文朝常务副会长的关心,由李辉耀先生主编、搜集、整理成书,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贺词专集《赓歌齐唱水龙吟》。
这是一本难得的赓唱词集。据初步统计,它搜集了499位作者的520篇作品。其中有1人12首,1人4首,7人各2首,一例2人合写1首,可见赓和者之踊跃。参加的作品遍及26个省、市、自治区,还有香港、台湾作者的作品加盟,地域涵盖面广。从结构看,有梁园故旧的阳春白雪,有下里巴人、江湖骚客的步韵。从年龄上看,有花甲老骥、七十古稀、耄耋寿星的口吐成珠、老成稳重,有年富力强、学富有成主力军的慷慨壮歌,更有在校就读正处风华正茂的后起之秀的惊春破笋之作,仅从这些看,中华诗词根基深厚,队伍广大,群星璀璨,百花纷呈,发展前途是不可估量的。这本词集,向以新文学顾盼自雄的主流文坛展示了旧体诗词并未衰竭的生命力,向以现代文学为主体的艺术殿堂表现出强烈的自信。
罗辉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评介说:“刘征先生的贺词,就形式而言,堪称是一首格律方面‘求正容变’的典范之作。”何为“求正”,何为“容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选择了三首词予以诠释。
诗运求正
应该说,这本书中的每一首词都是总结性的,对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光辉历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饱满的创作欲望,共同回顾了风风雨雨的发展,憧憬春光明媚的未来。杨逸明先生的和词,全面生动精练地概括了三十年的辉煌过去。词内容虽然易懂,但并不流于俗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诗词意味。
水龙吟·贺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三十周年
中华不灭风骚,诗词已是流行曲。吟坛一片,新枝袅袅,新花簇簇。三十年来,诗心翔集,诗行驰逐。悟平平仄仄,并非谬种,经浩劫,离低谷。 硕果累累醒目。有期刊,纷呈珠玉。会开四届,员增三万,今宵共祝:好梦须圆,好苗须种,好诗须续。正情牵赤县,笔书青史,泻黄河瀑。
首先,“中华不灭风骚,诗词已是流行曲。”开宗明义,旗帜鲜明。中华诗词“不灭”,并“已是流行曲”。这话好像从沉埋已久的石罅中喷出,霹雳晴空。是胜利的欢呼,也是前进的召唤。“横空一帜高扬,九州领唱阳春曲”(郑欣淼《水龙吟·和刘征先生》),“骚体一脉千秋,寒霜过后迎春曲”(李文朝《水龙吟·恭步刘征老原玉并贺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使人不堪回首,“次第明清,花分五四,新声立户”“岂料双双反目。百年来、各封疆土”(王国钦《水龙吟·恭和刘征吟丈贺中华诗词学会创建三十周年》)“伤而自愈,衰而不死,惯经风雨”(胡迎建《水龙吟·贺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步刘征老原玉调依东坡词正格》)“子不见吟坛,春风浩荡,沉沦论,蛇添足”(丁益喜《水龙吟·和刘征先生贺中华诗词学会创建三十周年》)词家信心满满,振臂高呼是有根据的:1987年5月31日,中华诗词学会正式成立。“过去,我们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全国性的诗词组织。现在把这个空白补起来了。”(习仲勋贺词)2015年10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提出:“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的扶持。”明确地把扶持中华诗词写入中共中央文件。
其次,中华诗词不仅获得官方的认可和正名,而且又从其自身深厚的根基、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发展的实践与前景予以“求正”。词中说,三十年来“吟坛一片,新枝袅袅,新花簇簇。”“硕果累累醒目。有期刊,纷呈珠玉。会开四届,员增三万,今宵共祝。”短短三十年来,传统诗词发挥“兴观群怨”功能,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以这样说,传统诗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增强而比翼齐飞。从1987年到现在,尤其1994年《中华诗词》杂志的问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成倍增长。“创办专刊瞩目。号中华,犹怀乡土”(姚章远《水龙吟·和刘征贺中华诗词学会创建三十周年》)目前,学会会员已发展到近三万人,并且每年还在以两千余人的速度增长。《中华诗词》杂志发行两万五千余份,《中华诗词通讯》印发两万余份。据不完全统计,散布民间的传统诗词社团有两千五百多个,期刊上千种。全国各地诗人、诗词爱好者约在两百万人左右。“驱散乌云极目。正春风、劲吹疆土”(王学范《水龙吟·和刘征先生》)如此蓬勃发展的盛况历史上谁见过?
再次,既然是总结,词中对未来传承发展中华诗词文化寄予厚望:“今宵共祝:好梦须圆,好苗须种,好诗须续。正情牵赤县,笔书青史,泻黄河瀑。”为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诗词学创造性地号召年轻人加入,早培苗培好苗,为传统诗词创作注入旺盛的生命力。推动诗教工作成为各级政府的主动作为。“卅载盈盈在目。集群贤、植根沃土。开刊结社,行乡进校,抛砖引玉。”(许支祥《水龙吟·步刘征韵贺中华诗词学会创建三十周年》)各地积极推行诗词进校,进厂,进机关,进教材……截至当前,全国共授予“诗词之市(州)”20个,“诗词之乡”215个,“诗教先进单位”205个。在中央电视台开播中华诗词大会,“万众荧屏悦目。群英会、植根东土。飞花传令,点评问答,吐珠喷玉”(乔本琳《水龙吟·贺中华诗词学会创建三十周年步韵刘征先生》)将诗词普及千家万户。一大批优秀作品涌现出来,受到读者好评和各级嘉奖,一代代杰出诗人崭露头角,引领风骚。等等。我们追求的“政府行为,社会效果”正如春花烂漫,馥郁悠长。“中国梦、扎根沃土。飞花令雨,神州传播,昆仑寻玉。”(韩守江《水龙吟·次韵刘征老贺中华诗词学会创建三十周年》)整首词质朴生动,掷地铿锵,信心满怀,鼓舞人心,前程在望。
诗教容变
既然是回顾展望,我们不妨再看第二首和词。这是本书主编李辉耀先生和词(之三)篇。词曰:
水龙吟·步刘征先生原韵贺中华诗词学会创建三十周年又一体
荆山汉水巴人地,争和水龙吟曲。老兵新秀,咏鹅咏絮,笔惊风雨。楚地多才,楚歌笑孔,楚焉三户?一鸣已惊人,白云黄鹤,冲天去,劲犹足! 巧借吟坛名目。兴“聂奖”,开山拓土。陆台港澳,江城论道,他山攻玉。词谱新修,心潮逐浪,思危防杜。揽乾坤笔下,胸怀大义,为生民赋。
如果说前一首词是从全国角度出发回顾展望的话,那么,本首词就是在前一首“求正容变”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作者站在湖北地区的角度来回顾展望,阐述求正容变如数家珍。这也是本文选择此首词为范文的旨因。
起句“荆山汉水巴人地,争和水龙吟曲”。句里的荆山,指地名,楚国曾建都于此。汉水,又称汉江,长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流经湖北。巴人,古代的族人,多分布在川东鄂西一带。由此可见,“荆山汉水巴人地”,实际指湖北地区。湖北的山水和词友踊跃参与赓和《水龙吟》,可见情之挚。“老兵新秀,咏鹅咏絮,笔惊风雨。”“鹅”“絮”代指诗词。荆楚大地是中华诗词成长的沃土,也是诗人词家钟情的热土。从楚赋骚体到鄂西南竹枝词,湖北的“老兵新秀”,为中华诗词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楚地多才,楚歌笑孔,楚焉三户?”这是三个典故。“楚地多才”典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木子)且曰:‘晋大夫与楚孰贤?’(声子)对曰:‘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才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虽楚有才,晋实用之。’”春秋时公孙归生(声子)谈到楚国多人才,但有“楚材晋用”之慨。这与后来的“惟楚有才”是应合的。“楚歌笑孔”见《论语·微子》:“楚狂接與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陆通》:“陆通,字接與,楚人也。好养性,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曾讥笑孔子热衷仕途。李白有诗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楚焉三户”见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楚人怨秦,虽三户(即屈、景、昭三大氏族)足以亡秦。作者用三个故事说明湖北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是创新发展的基础。“一鸣已惊人,白云黄鹤,冲天去,劲犹足!”从本土的屈原、宋玉、孟浩然,到寓居的李白、苏轼,以及游历过黄鹤楼的崔颢都在湖北留下了光辉壮丽的诗篇。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开拓,到辛亥革命的首义创举,以及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红色种子的传播,都表现出了荆楚儿女“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文化魄力。
下阕,“巧借吟坛名目”。引起读者急切的期待和无限遐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湖北在传统诗词领域是怎样“求正容变”,会有哪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呢?“兴‘聂奖’,开山拓土。陆台港澳,江城论道,他山攻玉。词谱新修,心潮逐浪,思危防杜。”作者竹筒倒豆子似的给了我们答案: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就是一个团结合作,勤奋创新的团队,在中华诗词学会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领导下,他们倡导“四自精神”,即自愿参与、自我奉献、自讨苦吃、自得其乐的精神。树立“三个有所”的目标,即一是要让湖北省诗词事业与诗词学会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二是要让诗词走出“小圈子”,融入大社会,在服务湖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方面有所作为;三是要在做好尚述两个有所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争取中华诗词学会的领导与指导,虚心学习兄弟省市诗词学会的经验,加强与省内各地诗词学会的联系,并尽力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进而通过全省诗友的共同努力,让湖北诗词事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的位次有所提升。他们就是这样牢记使命,不忘重托,自我加压,群策群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
策划创建“聂绀弩诗词奖”“海峡两岸中华诗词论坛”和创刊《心潮诗词评论》“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聂绀弩,湖北荆门人,在坎坷岁月创作了大量旧体诗,是“以热血和微笑留给我们的一株奇花——它的特色也许是过去、现在、将来的诗史上独一无二的。”(胡乔木《〈散宜生诗〉序》)以他的姓名设立奖项,既是一种纪念,更是旨在发挥与弘扬传统诗词的正能量,提倡与鼓励艺术上百花齐放的创新精神。“海峡两岸中华诗词论坛”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荆门聂绀弩诗词研究基金会组成的面向陆、台、港、澳两岸四地的传统诗词创作者与研究者的论坛,已举办两届。创办以现当代诗词评论为特色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心潮诗词评论》刊物,旨在连续不断地反映“聂奖”与“论坛”的最新成果,促进当代诗坛交流切磋、百家争鸣,推动传统诗词发展,努力成为两岸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纽带。截止目前已发行23期。此项“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为加强两岸诗词文化交流和传承中华诗词文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渠道。风生水起,论坛活跃,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原会长罗辉先生近几年来,对《康熙词谱》进行开发性研究,将其中所列826个词牌、2306体做统计分析,发现其中规律,然后运用“表”述唐宋词谱,“表”述五言七言诗句的“三种变格”,形成“变格”体系,运用“乐段”概念来标注词谱。既符合传统正格,也能自创变格新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既方便诗词爱好者准确地运用来填词,也为诗词刊物的编辑们审校词稿提供便捷,体现了它的灵活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普适性。此项重大科研成果得到海峡两岸专家学者首肯,并根据专家们的意见,《新修康熙词谱》迅速交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已于2015年正式向海内外出版发行。全省的诗教工作也有很大突破,让中华诗词进学校、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取得可喜成效。还协办了三届“聂绀弩杯”大学生中华诗词邀请赛,“田园大赛,江山揽胜,新星漱玉。”(姚章远《水龙吟·和刘征贺中华诗词学会创建三十周年》)等。“揽乾坤笔下,胸怀大义,为生民赋”作者最后感慨:诗词的前景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盛紧密相连,诗国梦与中国梦一样美好、一脉相通。“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习近平)
诗心飞翔
前面我们看到了中华诗词滚滚大潮汹涌澎湃的可喜态势,下面撷取大潮中跳动的浪花,一嗅其馥郁的馨香。蔡世平先生的《水龙吟·原地高天步刘征老韵》,堪称大潮中飞溅出来的一朵闪亮的浪花,别开生面,别具情趣,诗心飞翔。我们说它别开生面别具情趣,是“他不是如我们所习见的从某种现成的观念和流行的教义出发,主题先行,理念先至,而是以自己活跃的诗心,去感知和领悟他所表现并营造的客观世界。”(李元洛)
水龙吟·厚地高天步刘征老韵
卿云歌起东方,揉天抚地南风曲。蓝星紫月,莺呼闹蝶,幻红花雨。调韵霜雷,匀香草木,沁园春户。仰风骚百代,汨罗江水,常拍我,征夫足。 又捧清波洗目。俯身看,故园泥土。曾经伤痛,瘦桃瘪谷,泪成珠玉。心思贴进,柴桑深处,呻吟苦杜。向苍茫,厚地高天老父,写长安赋。
上阕,“卿云歌起东方,揉天抚地南风曲”。开篇用了两个典故,《卿云歌》和《南风歌》。《卿云歌》(原文略)是上古时代的诗歌。相传功成身退的舜帝禅位给治水有功的大禹时,有才德的人、百官和舜帝同唱《卿云歌》。诗歌描绘了一幅政通人和的清明图像,表达了上古先民对美德的崇尚和圣人治国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先民向往的政治理想。《南风歌》(原文略)为上古歌谣,相传为虞舜时歌唱运城盐池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民歌。此古谣借舜帝口吻,说世间万物迎承薰风的恩泽,抒发了中国先民对“南风”既赞美又祈盼的双重感情,表达了作者为民着想,以民之忧为己之忧的思想。作者用两首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诗起兴,在于说明中华诗词根植东方土地,传承已数千年,深受天恩人意。“揉天抚地”,古老的诗词已东风化雨,润物透骨,开始就为我们营造出一个笼罩诗魂国魂的大意境。有着源远流长,惊魂动魄的国诗给我们带来的当然是“蓝星紫月,莺呼闹蝶,幻红花雨。”作者在这里用典型化的意象,从正面进一步说明当前的诗词蓬勃发展的景象,实际上也在劝诫人们“莫听人言,三唐之后,再无韩杜”(王井飞《水龙吟·步韵贺中华诗词学会创建三十周年》)。人们用诗词“调韵霜雷,匀香草木”,正已“沁园春户”。这里“沁园”和“春户”可以作动宾结构的组合词组理解,“春”字虽然是名词,就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样,当动词理解。传统诗词像春风一样走进了千家万户,像春雨一样滋润着老少妇孺。“仰风骚百代,汨罗江水,常拍我,征夫足。”作者将笔锋一转,落笔到自己身上。他所敬仰的伟大诗人就投身在自己家乡的汨罗江。作者是湖南人。汨罗江流经湖南省内,是伟大爱国诗人投身报国的地方。是汨罗江水把作者送上征程的啊!这里“征夫”可以实指,因作者是军旅出身。也可虚指,是带着汨罗江的诗魂,从事诗词创作、走进诗词殿堂的。前半阕收尾作者感物生情,意境深厚,景情交合,顺理成章,为后面感情升华埋下伏笔。
下阕,“又捧清波洗目。俯身看,故园泥土。”回想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亲眼看看故乡的土地。“清波洗目”四字含意很深,犹警钟长鸣。“曾经伤痛,瘦桃瘪谷,泪成珠玉。”按年龄计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作者长身体成年的时代,而恰遇天灾,生活困难,缺乏营养,身体瘦削,作者形象地比喻为“瘦桃”“瘪谷”。这种回忆能不让人刻骨铭心,“泪成珠玉”,人民群众生活还十分艰苦啊!正是由于有这样成长的经历,沐浴民间真情,才一门“心思贴进,柴桑深处,呻吟苦杜。”“柴桑”,古地名,西晋大诗人陶潜(陶渊明)的故乡。“苦杜”是一种植物,这里理解为人民的疾苦。作者借“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回归故里潜心写作的陶渊明自比,心与人民群众紧紧地贴在一起,胸怀大义,“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从来“诗穷而后工”,作者给我们暗示“是珠玑,尽生黄土。昆仑剑气,江南柳色,荆山璞玉。”(王国旭《水龙吟·步韵刘征贺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最后,击节高歌“向苍茫,厚地高天老父,写长安赋。”这一乐段,文字上不难理解。天地之大,恩情之深,我也要拖着年迈之躯,借泰山之笔,苍天作纸,抒发自己激荡的情怀,创作出最优秀的作品。从内容上看应该还有一层理解。作者在标题中明示“厚地高天步刘征老韵”,是否可以这样解释,毕竟刘老是诗词界的泰斗,作为晚辈,能在诗词领域走到今天,深得刘征老的亲切教诲和提携,厚地高天,感恩不尽,一定不负厚望,豪情满志,再写蓝天。
读完这首词,我们似乎感觉到一颗剧烈跳动的诗心即将飞翔,这就是诗词的力量,诗词的翅膀。从这本词集里,我们同样感受到“我自欣然骋目。垦诗园,心融乡土。忘年唱韵,长江助兴,磨山敲玉。振铎讲台,耕耘老校,长怀李杜。”(吴江涛《水龙吟·次韵刘征先生》)“一地芳菲纵目。北漂人、萦怀乡土。淋漓兴会,书生意气,吟和珠玉。”(向小文《水龙吟·温柔渐起步刘征老韵》)“而立芳龄悦目。抖精神、植根中土。创乡进校,育英培卉,风流擎玉。”(熊衍璋《水龙吟·贺中华诗词学会创建三十周年步韵刘征先生原玉》)……求正容变,情绪热烈,气象高浑,文采风流。更感受到一颗颗脉动的心待飞翔,可以预料中华诗词大花园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