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三题)
2017-11-14王征桦
※ 王征桦
母爱(三题)
※ 王征桦
掌灯的手
还没有到下半夜,薄霜就已经将岑寂的田野轻轻地盖住。我呵着冻得快要僵住的手,伏案读书,母亲在灯下纳着鞋底。那时候,灯是煤油灯,玻璃的灯罩内生长着一簇小小的火苗。虽然没有电灯那么亮堂,它的光却和电灯一样,弥漫着整个屋子。窗外风呼呼地吹着,偶尔有几声狗吠。这倒凸显出灯光的温暖来,这种温暖给人以踏实的感觉——安贫乐命的母子,正静静地享受着生活的从容。
小小的油灯在桌子上,散发着昏黄的光。突然,窗子里有一块玻璃“哗啦”一声掉了下来,风随即灌满了屋子。一小块窗玻璃有裂隙很久了,原以为它还能支持一段时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它在这个时候却碎裂了。风把我的书翻得哗哗作响,把捻子上的火舌吹得左欹右斜。就在我整理被风吹乱的作业的时候,我猛然感觉到灯光又平和了,灯捻上的火舌又如往常一样的安静。
抬头一看,原来是母亲站在那里,她用背部挡住了窗口,一只手掌着灯,另一只手护着灯罩下的风口,不让漏进的风吹灭她新剪的灯芯上的光亮。
那只掌灯的手,一动也不动地定格在我的脑中。漫长的人生路途中,既有光明的顺境,也有在夜色中跋涉的日子。无月的夜间,黑暗常给人以困惑和无助,不知道究竟怎样走才不会掉入泥沼。
我在出差时总喜欢带上一本书。书尽量是薄薄的,尽可能的不占位置和份量;内容要的是耐读的,且浓缩着人世间的精华。这当然以国学名著莫属。一本好的书,在杏花春雨时打开,百读不厌,在你耄耋之年还意犹未尽。书中洋溢着的道德和超脱、睿智和理想,将它的著作者的脸庞,于一片光明中浮现。那本书似乎就是一盏灯,既照亮你的路,也照亮你的心灵。一些见不得亮光的念头,被坚决地放弃了,于是,读书的人就成为了一个修行者,在圣贤们手擎的灯盏下向前。
其实,有时候一本书就可以成为一盏灯,一双手可以为你掌灯一生。宋代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一部《论语》。宋太宗赵匡义问他是不是这样,赵普答道:我平生所读的书,确实没有超过《论语》这本书。可是我用半部《论语》辅佐太祖打了天下,今天又打算用另外的半部辅佐您治理天下。每次碰到大事,我打开的书就是《论语》而已。赵匡义一笑,笑得意味深长,赵普也一笑,笑得爽朗、阳光,没有丝毫迷惘。
一个人的一生注定会让母亲所擎之灯照亮过,但他不见得读过那些经典的、如灯般照耀心灵的书籍。先贤们掌灯之手,总是举在热爱光明之人的头顶上。一个人的生命的轮回,如果说没有这些先贤们所擎之灯的照耀,不能说不是一种缺憾。这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之事,它对于人的漫长的一生十分重要。即使你富甲一方,拥有比旁人更多的物质享受,你也是个迷途者,行走在黑暗之中,终会碰壁。譬如他们居住的别墅,四季恒温,因为温度是可以调节的,但是他们烦躁的心,又靠什么调节呢?
掌灯之手,是母亲的手;掌灯之手,是古今圣贤之手。母亲掌的灯给我温暖、爱和鼓励,先贤们所掌之灯给了我人生旅程中的、让我不会迷失方向的光明。
哦,那一双双掌灯的手啊。
石竹花
江南乡间民居的后面,常常有一个大大的园子。我家老屋后面的园子就叫翠竹园,其实园子里没有一株翠竹,倒是在墙根、石缝中,生长着一丛一丛的石竹花。
记得刚上高中的那年,我得了一种很重的疾病,只得休学在家。母亲白天让我躺在园子里的树荫下,晚上再将我扶到屋子里。那时,石竹花在我躺的椅子的下面开着,她是一种再平凡不过的花。她们数个花朵,聚集在一起,聚成了一把小伞,许许多多的小伞兴奋地在风中摇晃着。
我躺在椅子上,从树枝漏下的隙缝中看着天空,天空是洗蓝的,蓝得偶尔有一只雀儿耸身飞进去,便没有了踪影。头上的天空和脚下的石竹花相映着。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当人的肉体欢乐时,心灵却因空虚而沮丧,而当肉体被痛苦钉住不能动弹的时候,心灵却是那么地敏感、活泼和自由,即使很平常、很微小的发现都会让它怦然而动。我弯下身来,摘一朵石竹花,把她放在盛满清水的玻璃杯子里。
玻璃杯里的石竹花在我的书桌上,给我病中寂寞的时光平添了许多生机。我的心灵同时也发生了隐秘的变化,它依靠着不断的变化保持活力。对于这些石竹花,我奇怪的是,在这以前怎么就没有注意到她们,似乎她们从来没有存在过。在越来越深的夜色中,石竹花在台灯光线的照射下,显得那么的孤独和美好。
过了两天,我扭亮台灯时,惊奇的发现,那枝玻璃杯里的石竹花依然开着,竟然没有枯萎!细细一看,这枝比起我前天插的那枝要淡素些,分明不是原先的那朵,显然是有人换过了。
接下来一连好多天,每天都有新开的石竹花被插到我书桌上的玻璃杯子里。谁换的花朵呢?没有别人,不用去想,做这件事的只有母亲。细心的母亲在我熟睡时,把将要枯萎的石竹花换去,重新插上了一枝新的。待母亲来时,我问:花是您换的吗?母亲笑着回答:是啊,是我换的。你在病中,只有新鲜的花朵才对你的健康有好处。好在家里园子里到处都是石竹花,换也方便。
记得那个夜晚好像是秋天的夜晚,有昆虫在园子里“叽、叽、叽”地鸣叫。我的书桌上,台灯正照着一枝绽放的石竹花,石竹花在房间里,不仅孤独、美好,还弥漫着温暖的爱。二十多年来,石竹花的这个场景一直被固定于我心灵的深处,成为了一种象征。
偷看的母亲
上幼儿园时,女儿看到母亲在栅栏外看着她。母亲躲躲藏藏地,似乎不想让女儿瞧见。但是她还是被女儿发现了。女儿叫了一声,扔掉手中的积木,离开玩耍的伙伴,高兴地跑过来,抱住母亲的腿。
到了小学五年级,有一次,女儿在做课间操时,看见她的母亲正站在操场外边的一棵小树下,静静地望着她。女儿跑过去,小声地问:“有事吗?”母亲摸摸她的头,笑了笑,摇了摇头。
上高中时,女儿出脱成一个漂亮的大姑娘了。她穿着短裙,和同学们一起去上自习。在路上,她发现母亲在路灯的影子里偷看她。“多难为情!”女儿阴着脸,装着不认识母亲,从母亲的身边走过。母亲也不在意,依旧站在那里,
转眼女儿考上了外省的一所大学。她像飞出樊笼的鸟,轻松而快乐。二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学校举办晚会,女儿也报名参加了。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晚上演出时,女儿突然发现母亲靠在演出厅的廊柱边,头伸进窗子看她。演出结束后,女儿责怪母亲:“这么远的路,您跑来干什么?妈,我已经长大了。”
女儿真的长大了。毕业后,她在外省工作恋爱,结婚生子。这一切来得太快了。女儿生了一个非常可爱的男孩子。她把他送到附近最好的一家幼儿园。自从她的小男孩离开她后,她心里总放心不下。从此,女儿也和她的母亲一样,时常偷偷地去看看她的孩子。后来,小男孩也长大了,也到一个很远的地方上大学。
“我想看看我的孩子怎么样了。”男孩离家的头两个月,女儿无论上班还是在家,心里总是这一个念头。终于有一天她忍不住了,坐火车一天一夜,去了她儿子上学的地方。见面后,小男孩心疼地责怪道:“妈,这么远的路,你跑来干什么?我已经长大了。”女儿觉得这句话很熟悉,就是这一句很熟悉的话,让女儿的眼泪掉下来了。
女儿急匆匆地买了一张长途车票,去了母亲生活的那个城市。她没有打电话给母亲,她想也偷偷地看母亲一回,于是,到了娘家时候,女儿悄悄地伏在母亲家的窗台上,想看看母亲在做什么事情。
母亲坐在摇椅上,戴着老花镜,静静地看着手里的一张照片。女儿看出来了,那张照片是她小时候在旋转木马上照的。母亲最喜欢的就是这一张,还给它镶上了相框。摇椅上的母亲看着照片,笑眯眯的,慢慢睡着了,但手里的照片却一直没有放下。
女儿的眼泪又掉下来了,视野渐渐地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