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硕士毕业设计的三重境界
2017-11-14赵丽华
◎ 赵丽华
出版专业硕士毕业设计的三重境界
◎ 赵丽华
编者按: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批准了出版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0年9月,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在内的14所高校获得了首批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共有19所学校拥有出版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并招收出版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版硕士专业学位应出版传媒领域实际需要而设置,实践性强、应用性强是其基本特色。出版专业硕士在课程设置、教育模式、质量标准等方面,都要求渗透实践性和应用性。和这种人才培养理念相对应的是学位论文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是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
中国传媒大学自2011年9月开始招收出版专业硕士,至今已招收6届、毕业4届。毕业设计因为融汇了技术和艺术、创意与实践,越来越受欢迎。正准备毕业答辩的2015级出版专业硕士中,有半数选择做毕业设计。正准备开题的2016级出版专业硕士,也有超过半数准备做毕业设计。这种趋势值得我们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反思和推进出版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本期推出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关于出版专业硕士毕业设计的一组思考,抛砖引玉,期待引发更多讨论。
出版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作为指导了几届出版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教师,笔者发现毕业设计是能够直观展现出版专业硕士培养成效的重要形式——展现学生对出版专业规范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展现媒介融合语境中以跨专业报考为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力。毕业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或称三重境界。一是规范,谨守基本规范和专业标准;二是创新,内容形式均有所突破;三是引领,把模拟的、实验性出版变为真实出版,从某些角度、某个层面引领行业发展。三者相辅相成、逐层递进。第三重境界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规范与创新的基础之上,需要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积极指导和跟进,更需要学生有悟性、有好奇心、有韧性。在与毕业设计相关的课程中,我们也有意识地将逐步累积和递进的三个层次要求贯通其中。
一、规范——谨守出版规范与专业标准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出版的样态随媒介融合日益丰富、多元,和整体的新闻传播样态一致,呈现出社群化、社交化、碎片化等趋向,对传统出版构成了不小的挑战,但传统出版相对严谨的出版流程、出版规范、专业技能、质量标准依然值得各种新兴出版业态参照。出版专业硕士的毕业设计可以是纸质出版物(包括图书、期刊),也可以是电子出版物(包括传统电子书、交互式电子书、数据库等),不管选择何种形态,都必须严格遵循出版规范与专业标准。我们拟定了《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硕士毕业设计要求(试行)》,作为规范性文件指导出版专业硕士毕业设计的开题与具体实施。这份文件在一届届毕业设计的指导中逐渐总结、细化,并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出版业态的变化进行调整与修订。
在毕业设计开题时,我们要求学生提交基于出版全流程管理的选题策划书,具体内容包括选题背景与意义、基本内容、作者简介、读者对象分析、同类书与市场分析、装帧设计说明、成本收益估算、营销设想、工作进度安排等。在中期检查中,要求学生提交更为完善的选题策划书以及毕业设计样章或样品。毕业答辩时,要求学生提交三项内容:第一项是选题策划书,第二项是毕业设计作品,第三项是创作心得体会(包括对编辑出版流程的感受与体会,对创作各部件的充分说明,在此基础上抓住一到两点根据编辑出版学的学科特性进行理论提升,强调毕业设计的创新点、理论价值或实际应用价值),第二项和第三项的文字合计不少于10000字。三项内容均要求体现综合运用出版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出版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标准中很多细化的规定:在编校质量上,不管何种形式的出版物,都必须进行审校与编辑,差错率不得高于万分之一;在容量上,纸质/电子图书正文不少于128面、纸质/电子期刊不少于64面;在结构上,纸质图书、纸质期刊、电子出版物都必须包括与其形式相对应的基本要件,比如纸质图书必须包括封面、主书名页(含扉页和版权页)、目录页和正文书页等;在原创性上,出版物内容可以原创,也可以根据某个主题汇编而成,但鼓励原创,出版物的装帧设计必须原创,排版、装帧设计、印制等环节都必须独立完成。
在毕业设计规范性文件未出台前,学生普遍反映无从着手,甚至默认毕业设计不受重视,如果选择做毕业设计是想走捷径,所以潜心做毕业设计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我们中心最初两届出版专业硕士中,寇程同学的毕业设计——《微博时代》新闻杂志、熊楚同学的毕业设计——《袖珍本画梦录》都是有创意、有个人兴趣呈现的作品,涉及社交媒体资源开掘以及既有出版资源的再策划、再编辑,如果当时就出台了规范文件,可能会有更好的示范效果。
除了硬性规定(比如差错率标准、文字量标准等),调整、修订毕业设计规范是常态。比如说,我们有学生长于创作,粉丝还不少,有出版社已经给她出了作品集。她拿自己在网络上发布的作品集缀起来做了一个毕业设计。有的学生外语专业毕业,她去翻译一本图书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这都是可以的,但她们在做毕业设计时,把原创作为最大亮点,将70%的精力用于创作或翻译,而在更为重要的出版环节着力较少。作为指导老师决不能因为出版设计的内容是原创就对出版规范放低要求,甚至给出高度评价。所以,我们修订规范、进行纠偏才有了上文提到的我们对内容,装帧设计等在原创性方面的规定。这种要求下,出现了不少内容原创,同时又非常有出版创意的毕业设计作品,学生付出的精力是双重的,收获也是双重的。
二、创新——基于个人志趣在内容形式上有所突破
规范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规范的目的,我们一方面遵循基本的出版规范和专业标准,另一方面则希望不管在内容还是形式上均有所创新,使学生在模拟出版和实验环境中,大胆尝试、大胆创造,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出版业态的引领者。现在的出版专业硕士基本上都是90后,甚至已经是95后,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在日常课堂教学互动中,我们充分感受到这种难能可贵的生机,这正是限于条条框框、背负压力的出版行业所急需的。另外,出版专业硕士招生总体上鼓励跨专业报考,中国传媒大学招生简章中便规定出版专业硕士招生对象“一般为有一定出版实践经验的非编辑出版学专业学士学位获得者。为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跨专业报考出版专业硕士,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看,跨专业报考和跨专业优先录取已成为出版专业硕士招生的常态,学生的专业背景既包括新闻、传播、电视、编导、广告等传媒相关专业,也包括公共管理、人力资源、法学、计算机、机械制造、物理、化学、医学、材料学等跨度较大的学科。在学科边界不再壁垒森严、高校提倡协同创新的大环境中,出版专业硕士的跨专业招生有较强的实验性和代表性,也为出版专业和行业带来较少受到传统出版样态束缚的创新力量。
在毕业设计作品中,不少同学尝试将出版与多种媒体形式链接,包括微博、微信、社群、视频、微课、听书平台等,通过融合出版样态,调动多重感官和阅读体验,对我们既有的出版有所启发。比如毕业设计作品《维叔有话说+我的精神世界》,是对具有小众趣味的微博博主影评、书评的编辑出版,设计者李茗抒尤其追求与互联网文体相协调的形式感,力图在纸质文本的视觉呈现上有所创新。另外,该同学设计了与图书风格契合的笔记本,在作者的写作与读者的阅读之间形成一定的“互文性”。总体上,她有所谓对“互联网气质”图书的探索与追求,值得鼓励。
在对公有领域资源的挖掘与再出版上,同学们也做出了富有创新意识的尝试。车佳楠的毕业设计“书林外史”书系取材、翻译于公版资源库古登堡计划(Gutenberg Project),她从对书籍史、阅读史的理论思考入手,在毕业设计中考虑历史经典的内容呈现、装帧设计以及阅读体验,以使其在数字阅读时代依然保有“风度”和吸引力。在对既有出版资源的再策划、再编辑上,同学们的尝试也可圈可点,比如有学生针对梁实秋《雅舍谈吃》制作出她认为更通俗、亲民的手绘版;有学生针对何其芳《画梦录》制作出适合数字阅读场景的袖珍本;还有学生对某些知名出版社推出的图书进行重新编排设计,用批判性思维制作出展现自我志趣的版本。
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中,我们看到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力量。这种创新既包括内容,也包括形式。实际上,内容和形式在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密不可分。数字阅读时代的到来、场景经济的提出、视频产业的兴起、社交媒体的热闹、知识付费的如火如荼……都急速倒逼出版业打破固有的生态链、调整既定的生产模式和分销模式,转向思考和实践出版的未来——充满想象力的未来。
在出版专业硕士的毕业设计中,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志趣与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在遵循基本规范的作品中呈现对于出版未来的思考——哪怕这种思考暂时还不成熟、还很零碎,甚至根本就是乌托邦。
三、引领——大胆尝试从模拟/实验出版到真实出版
对于出版专业硕士的毕业设计,我们追求规范和创新,最终指向我们期待并在逐步接近的理想之境——真实出版。出版专业硕士毕业设计的真实出版,是指学生的设计能通过出版机构的选题论证,获得正规书号并正式出版,从而接受市场和读者的检验。我们期待学生毕业设计真实出版,一方面当然是希望这些设计达到正式出版要求,学生能真正知行合一,得到出版全流程的历练;另一方面,我们则有更大的“野心”:希望学生带有实验气质的“前卫”探索从某些角度、某个层面引领行业发展,给出版市场带来生机和活力——毕竟,在传统出版机构内,受限于机制、资本以及“惯习”,尝试实验性作品风险大、费力多,很多很好的创意由此失去实践的机会。设置出版专业硕士,要为出版传媒领域输送合乎规范的应用型人才,更要输送不拘一格、有引领意识的高层次人才。这是我们对出版专业硕士培养的双重期待,也是我们对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真实出版”的双重期待,而这在编辑出版专业本科层面较难落实。
当然,实现真实出版目前对大部分毕业设计而言还很奢侈,不可能一步到位。所以我们在培养方案中写下的评定标准是有可操作性的:“创作的出版实物要达到出版社或期刊社等出版机构的出版标准,或答辩委员会专家认为达到了出版标准。”这里的达到标准或者认为达到标准,具有较强的主观认定性,也为学生的顺利毕业留有余地和空间。但我们有清醒的认知:这与我们期待的真实出版还有不小的距离。要实现真实出版,学生还需要进行更为精准的评估与市场研判,需要进行更为现实的设计和取舍。
在稳步推进、不断提升的思路指引下,我们提出“真实出版情境”这个概念。要求出版专业硕士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校稿、装帧、印制、营销、成本核算各环节,都有进入真实出境情境的自觉,而不是想着反正是少量印制、模拟出版无所谓的态度,这样才能在模拟出版向真实出版过渡中实现无缝对接。去年12月,笔者带领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吃透“苹果”》学生设计团队参加首届全国编辑出版能力大赛的决赛,有幸获得了团体一等奖和学生个人一等奖。这个设计作品有多方面特色,包括通过多媒体交互让传统出版适应移动互联情境、通过“场景”设计让出版呈现人性与温度等,最大的特色则是通过专业的调研、测算与评估,使模拟出版接近真实出版情境。这个设计作品很快被专业出版社认可,获得正式出版资格,实现了从模拟作品到真实出版的顺畅对接。当然,要实现我们期待的“引领行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的出版专业硕士学位设置时间不长,目前具有该专业学位授予权的19所院校还处于各自探索前行的状态,充分地交流、切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共识以及规范性文本,是需要进一步展开的工作,而毕业设计的规范、要求以及成果交流,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出版专业硕士应出版行业实际需求而生,负有为行业提供专业人才以及通过创新性出版实验引领行业发展的使命。所以在出版设计(包括其他形式的毕业设计)中,要学习、模仿、规范,也要创新、突破,更要追求真实出版情境,形成对行业的引领效果,这也正是文题中的“三重境界”。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环环相扣,只有逐层实现,在国际国内各类专业硕士培养中,我们的出版硕士专业才能真正走出特色、办出新意。
(赵丽华,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