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洒雷州半岛 爱满珊瑚屋
——读《海边的珊瑚屋》有感

2017-11-14安然

湛江文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珊瑚儿童妈妈

※ 安然

情洒雷州半岛 爱满珊瑚屋

——读《海边的珊瑚屋》有感

※ 安然

去年初,华清跟我说,她有一本书准备出版了,是一部关于海边留守儿童故事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雷州半岛的渔村。啊,关注留守儿童,展现雷州半岛风土人情,本地作家,本土题材,我立刻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期盼,尽管此前我已经读过华清不少著作。接下来的日子,我一直追着华清了解书的进程:已修改完毕,喜获广东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这是湛江市首部获该专项扶持的长篇小说;书印出来了,已经交快递邮寄;因为春节假期,书停在邮寄路上快一个月……当这本蓝色封面的《海边的珊瑚屋》,最终交到我手上的时候,我真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感觉。

翻开书页,一下子被留守儿童李妹头、李虾仔的命运揪住了心,又被海边渔村、半岛渔港的风情迷住了神。两天后,合上书本,我深深地感动于华清在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对留守儿童、对家乡的深爱,真可谓“情洒雷州半岛,爱满珊瑚屋”。

对留守儿童深切的关爱

李妹头,12岁的留守女孩,外出打工的父母因为没有生到儿子,已有九年没有回过家,和眼睛不好、身体多病的爷爷居住在古老的珊瑚屋里,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养家和照顾爷爷的重任;李虾仔,同样12岁,曾随父母到打工的上海、新疆居住过。父母离婚后,回到渔村小学读书,由叔叔照管,却和叔叔关系紧张。

华清用了很多笔墨描写妹头和虾仔对父母之爱的眷恋和渴望:三岁那年爸爸妈妈回来过年,妹头“连妈妈上厕所也要守在门口”;在作文里,妹头写道“九年了,你们怎么这么狠心不回来看我?你们知道吗?我想有个家,一个一睁眼就看到爸爸妈妈的家!”;初潮流血,妹头以为自己必死无疑,“临死”前,还是想着妈妈,给妈妈写了封信;受到张老头欺负,妹头哭累了,迷迷糊糊中,梦见妈妈带着好吃的东西和漂亮的衣服回家了;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妹头与妈妈手机视频相见,妈妈不相信能见到女儿,欲走,妹头“一急,立马叫道‘妈妈’”。

而李虾仔,向同学们炫耀上海、新疆的生活经历,只是炫耀那时他能跟父母在一起;偷东西、炸虾场、赌钱,不断惹事生非,无非是“让你们这些大人都关心我”;爸爸给了他足够的钱生活,他却哭喊道:“你以为给了钱就了不起吗?你知道我需要什么吗?我想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爸爸妈妈的疼爱,你们给过我吗?”

李妹头、李虾仔的这些生活点滴,总让我在看书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眼噙泪花。如果没有深怀着对留守儿童的痛惜和关爱,没有和留守儿童广泛地交往和接触,断不会写出如此真实扣动心弦的细节、如此细腻入微的文字。我想起华清曾说过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身边不少留守儿童,每当看到他们渴望能有爸爸妈妈在家陪伴的眼神,心里就特别难受,于是决定写一部反映这类儿童生活、成长的长篇小说。也知道她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向乡村小学教师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到留守儿童的村里、家里,跟留守儿童游戏,给他们上课,送他们自己写的童书。所以,用她的话来说:“小说中李妹头、李虾仔的等人,都有我接触过的留守儿童的影子。”

也正是基于对留守儿童的深切关爱,华清在《海边的珊瑚屋》里塑造了两位极具爱心的人物:从城里到海边渔村小学支教的东方老师和李妹头的邻居张婶婆。她们给留守儿童灰暗冰冷的生活带来了亮色和温暖。

东方老师原来是为了搜集文学创作素材而带着儿子到渔村小学支教的,可李妹头悲伤忧郁的眼神,李虾仔表面狂妄实则自卑的举止,让她忘记了这一“小目标”,全身心投入到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她到李妹头家里家访,和妹头一起去赶海,带妹头去见她从未见过面的外婆;在妹头去海南找妈妈不着又险些被拐卖,绝望崩溃时,她让妹头“你要记住,我爱你就像爱夏多吉(她的儿子)”,“你就当我的女儿吧”。她屡次帮闯祸的李虾仔善后,答应帮虾仔管理他爸爸寄回来的钱,化解虾仔和爸爸之间的矛盾。她把所有留守儿童聚集起来一起过中秋节,为孩子买生日蛋糕……

东方老师得到了陈校长的支持,更得到了所有学生的敬爱,李妹头“越来越喜欢东方老师”,“在心里,暗暗地把老师当作妈妈看待”,头一次说出的“我爱你”,也是对东方老师说的。李虾仔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却常常偷偷送海鲜给东方老师,“把带来的海鲜放到东方老师家门口就走”。一位如留守儿童“母亲”般的老师,我想,这就是华清心目乡村老师的楷模。

我特别喜欢华清笔下的张婶婆。她就住在妹头的隔壁,看着妹头长大,无私地帮助这户贫困的家庭,把妹头“当作孙女来看待”,看到老师来妹头家里家访,“特意泡了一壶茶来招呼客人”,煮海鲜早餐请大家吃;她常常“悄悄地给妹头一些钱。她不肯要,我就哄她说是妈妈寄回来的”;听到妹头被张老头欺负,“抄起一把铁锹,往张老头身上打”;当她“一听说妹头不见了,心里一慌张,手一软,勺猪食的勺子掉下来砸到脚指头”;妹头被解救回来后,她“抱住妹头,控制不住放声大哭”,又“去庙里烧柱香,谢谢妈祖的保佑!”多么温厚、善良的老人啊!我在她身上,看到了我同样温厚、善良的婆婆的影子,看到了许多相识的纯朴雷州半岛乡村老人的影子,觉得亲切温暖无比。

尤其难得的是,华清对留守儿童的这种爱,并不止于告诉我们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及东方老师、张婶婆等人为留守儿童的付出,还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度,找寻解决留守儿童困境的方法。她给出的是一条学校、政府、家庭、社会多方协力之路。学校直接面对留守儿童,于是,我们看到了陈校长组织老师开会,专题讨论制定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案,老师们提出了“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帮留守儿童寻找代理家长”、“开展手拉手活动”等方案。华清曾以普通志愿者的身份,跟随湛江市“微笑公益助学平台”的爱心人士,到乡村小学助建图书馆,把她写的书送给乡村学校。她把这些经历写进了《海边的珊瑚屋》里,专章叙述了东方老师借助社会力量,在渔村小学开设了一间梦想书屋,解决留守儿童想看书又没书看的问题。

至于家庭一方,华清则喊出了“返乡创业”的声音。李虾仔的爸爸,回到了家乡,承包了对虾场,又准备利用雷州半岛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发展海滨生态旅游业。虾仔终于可以和爸爸生活在一起了,甚至妈妈,也有可能重新回归到这个家庭里。虾仔“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课认真听课,不再怪话连篇,待人也礼貌多了。”这和各级政府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相一致的。去年全国两会后,华清喜滋滋地告诉我,说李克强总理多次谈到了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并指出当前最重要的是,“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引导扶持返乡创业就业等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

华清写李虾仔的爸爸回家创业,写大伙劝李妹头的爸爸妈妈也回乡,在对虾场找份工作,是写对了。《海边的珊瑚屋》的最后,妹头的妈妈哭着说“我们肯定会回来的”,我仿佛也看见,妹头站在自家珊珊屋门前,一手拉着爸爸,一手拉着妈妈,正幸福地微笑着。身旁,浓密的荔枝花正盛开着。

对雷州半岛深沉的热爱

珊瑚屋、妈祖庙;菠萝蜜、木麻黄、红树林;海鲜汤、蒜蓉沙虫、木叶搭;拉大网、赶海、挖沙虫、蜈蚣舞;吉兆湾、草潭港、乌石港、海安港;中国大陆南极村、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每当这些如此熟悉的事物、美食、场景、地名闯入眼睑,我总是会心地一笑,心里腾起一阵激动和兴奋:看哪,这就是我们的雷州半岛。

华清生长于雷州半岛,她曾跟我念叨过好多次,说她写过那么多游记,赞美过那么多地方的风景和风情,也要找个合适的机会,把家乡写进文学作品里,让自己的读者深入地了解雷州半岛。如今,在《海边的珊瑚屋》里,华清把雷州半岛绚丽的海边风光、独特的风土人情、厚重的海洋文化,巧妙地嵌入留守儿童的生活中,终于尽情地把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抒发出来了。

《海边的珊瑚屋》,只看到书名,就引人遐思。珊瑚屋?那是什么样的房子?我相信,没有见过珊瑚屋的人,立刻就会生起了好奇之心,急于在书里一探究竟。华清对珊瑚屋的描写很细致:珊瑚屋是用海里搬回来的削切平整的珊瑚石建的;“珊瑚石千姿百态,像菊花,如莲藕,似波纹”;形状也不相同,“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也有六边形的”;“珊瑚石有石灰的特点,彻墙不需要黏合剂,水一浇就自动粘到一起了”;“珊瑚墙不易被台风刮倒,被暴雨冲毁,坚固耐用,环保省钱”;“珊瑚屋冬天暖和,夏天凉爽,对人的身体好着呢”,“住在这样的珊瑚屋里,如同躺在大海的怀抱里,触摸着海洋之心,每天听到海潮的呢喃,看到海精灵的嬉戏”。而珊瑚屋的围墙,每隔几米就有一颗英公岸树,珊瑚石就彻在树和树之间,“像是珊瑚石中长出树,又似树上结出珊瑚石”,“珊瑚石与英岸公树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抵抗岁月的风雨,是珊瑚村一道美丽的风景”。想必这些生花妙笔,已让急于了解珊瑚屋的人豁然开朗。而我,则又回到了曾经在珊瑚屋前流连,感慨地手抚珊瑚石的情景。

海边的生产劳作,虽然对渔民而言,“很苦很累”,但对城里的人来说,总有无限的吸引力,尤其是对小孩子们。华清选择了跟随母亲东方老师到海边小学支教的小男孩子夏多吉的视角,来描写渔村的日常:“一条粗大的纤绳连接着渔船和‘纤夫’。一些渔民泡在齐腰的海水里,手中拉着渔网,一步一步往沙滩后退。沙滩上的纤夫脚插进沙里,身子往后斜着,拚命拉动纤绳”,“几条大鱼不甘心束擒,奋力跃起,触网落下。又跳,又落”,那是渔民在拉大网;在退潮的海滩上捉螃蟹、挖泥丁、捞鱼虾,那是赶海。在红树林赶海,有意想不到惊奇,“有黑螃蟹,也有蓝螃蟹”,“树从树干、树枝到树叶,都结满了蚝,外壳都是白色的,密密麻麻”,看得夏多吉“圆眼睛又睁得圆圆的”;最有挑战性的是挖沙虫,找到沙虫洞后,得先“用铁锹猛敲”,挖出了沙虫,要眼明手快捡起来,不然,“狡猾的沙虫就会溜走,往沙的深处钻”。就算捡起了,也要迅速丢到竹篓里,否则“沙虫会拚命转动身子”,从手里挣胶开钻回沙里。哈哈,这么有意思的事情,试问哪个小孩子能抵挡得住诱惑呢?

华清安排李妹头去乌石看外婆,借这么一个有代表性的港口,来展现雷州半岛优美的海边风光,和古老而有韵味的海洋文化。乌石天成台的“海沙洁白、细腻,海水蔚蓝”;落日很美,“海平面上就像打翻了颜料,色彩斑斓”,“海与天都安静下来,静得像一幅巨型油画”,“在海里游泳的人也停下来,站在海水里观看日落”。乌石的蜈蚣舞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乌石人消灾祈福的仪式,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十六之夜,都要跳”,“扮演蜈蚣的有几十人,一人扮演蜈蚣头,辟邪开路;一人扮演蜈蚣尾,背着香火的猪笼;其他人扮演蜈蚣身。他们都身穿褐色衣服,头戴褐色‘香火笠’,手持香火”,“演员弯腰屈腿,双手半弯呈钳状,模仿蜈蚣的形态、动作”,“先后表演爬行、蟠柱、叮咬、吐珠动作”,一番精彩的描述,让这一雷州半岛特有的海洋民俗文化跃然纸上,让人仿如就置身于乌石文化广场,在现场观看演出。

我在想,看到华清倾注了一腔热爱,用如此生动优美的文字,所描绘的活色生香的雷州半岛,外地游客会不会怦然心动,生起到雷州半岛住珊瑚屋、品生猛海鲜、体验渔家生活、感受古老风俗传统的念头,甚至立刻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像我这样的雷州半岛城里人,会否又被触动,找个周末,到海边来次故地重游?非常有可能。《海边的珊瑚屋》的编辑,曾专门问华清,是否真的有珊瑚屋,红树林是否真的如此神秘有趣,得到肯定的回复后,在春节期间到了一趟海边,然后,在朋友圈写下这样的一段话:“当你带孩子去看海时,别忘了带上一本《海边的珊瑚屋》,让孩子收获真正的海洋知识,了解真实的海边生活。因为这本书,我还专门带孩子去看了看红树林。”而我,也已经邀了朋友,准备在春光明媚的三月,再一次去中国大陆南极村,看珊瑚屋。

我甚至觉得,拿着《海边的珊瑚屋》作导游图,从吉兆湾,一路向南,经草潭港、乌石港,最后来到中国大陆南极村、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一一体验书里所描写风光、场景,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如真是这样,那华清可是对雷州半岛旅游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了。

猜你喜欢

珊瑚儿童妈妈
碧波荡漾珊瑚海
美丽的珊瑚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珊瑚是怎样治病的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