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里的春天
2017-11-14石淑芳
※ 石淑芳
手掌里的春天
※ 石淑芳
上苍轻轻地翻转一下手掌,雪花打着一触即溶的调皮旋转,在村庄上空渐化为黏湿的春雨。初春的降水是冰冷的,特别是山乡的早晨,农人还不敢脱去厚衣。可是河边的杨柳,腰身泛起无法掩饰不可阻挡的青晕,朝南的山坡,远望已有了一丝生机,枯草下的萌动随着一场春雨的沐浴越发鲜明。
我从地堰上走过来,手里提着一个旧竹篮。腰背挺直,深呼吸,我闻见春的气息--原初婴孩那样的稚嫩香甜。我的春天就要从我的掌心,从我的竹篮开始。鞋子沾满微雨后的泥巴,山野上的身姿亦如河边杨柳那样动荡不安。不寒的山风蹑脚过来,轻轻把我山花一样吹开。低头捡着地软,经年累月生活在这儿,我知道哪块斜坡上有白蒿,谁家荒地生小蒜,哪片谷底长着蕨菜,顺着节令顺着自己的指尖,采摘上天赐予人间最鲜润的野菜。
不用查看日历,凭着本能跟着季节的节拍,接过母亲传下来的提篮,把一个个采摘的日子装下。只是我的采摘,从母亲手里传过来的时候,已经更改主题--母亲为生计,我为情趣。有文友央我帮他把山间植物的节令记下,以备写作之用。我哈哈大笑--的确,对于山间植物的枯荣,我比他这个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有着实践大于理论的识见。初春洒在枯草上的地软捡过,就要去挖伸出嫩红尖尖的小蒜。二月小蒜,香死老汉。路边的小车上常有路人下来挖小蒜,山里人进城,城里人上山。过去都是农人挖野菜,现在农人进城了,孤寂的山乡偶尔走来尝鲜的城里人。不止一次从别人的文字间读到,年轻时对村庄选择逃离,年长时选择回归。人类的感情世界在很多事物上,具有外在和内在的相似和必然性。我在想这些问题的时候,已经爬上了一个小山包,从这儿望下去,小村凌乱而荒凉。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小卖部的老人抱怨生意太冷清。采青的人更少了,大山坳里只有我和我的影子在一起。“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着哥哥……”随口喊出悠扬的信天游,恰到好处的供我在上坡时,自由舒展的吐纳山乡清冽纯净的空气。
一棵柿树枝桠苍劲,它已经很老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会儿站到现在。树比人年轻,它很轻巧的跨越几代人。柿树底下是一个大斜坡,长着众多的药材:苍术,黄芩,血参和柴胡。对于它们的习性用途,我再熟悉不过,我几乎从年少挖到现在,只要村里来了收药材的,山坡上就爬满了人。山风吹动我红色的纱巾,吹裂了我的嘴唇,我和女孩们说笑着,聊起了打麦场上露天电影里面优雅的女主人公,争论不休。粗糙的小手从泥土中扯出了一根根鲜润的药材,脆笑吵闹和民间小调把个山坡翻腾的沸沸扬扬。
可是仿佛一夜间,村里人随着春运的人流奔赴北京上海广州或者深圳。山野成了鸟儿的阵地,一块玉米地里,站满了觅食的喜鹊,四五丈高的杨树梢是它们排练歌声的舞台。喳喳的叫声本来是传递喜气,可是沉寂的小村没什么可以歌唱的理由,几个在城里住到弥留之际的老人,回到家里的土炕上,等待着生命的终止符,所以村子最近几天回旋着猫头鹰的嚎叫。以前以为这不过是迷信的说法,现在亲历动物叫声的预言,相信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谈和感应,动物异于我们人类的敏锐功能。
拐过一道山梁,下了一个斜坡,是一片苹果园。九几年的时候,村里办过一个厂,经营没几年亏损的倒闭了。经营过厂子的人相继盖起了楼房,继而又迁居到县城,可是村里的苹果树却越来病菌越多,树杆腐烂得很严重。那时村里整日弥漫着一股呛人的浓烟,果蔬越来越难营务,在2011年苹果价格回暖的时候,村里有苹果的人家已经很少了。只有山道边这一片果园,主人看的命根子一般。他有一个弱智的儿子,愚钝的儿媳和上学的孙女,一家人靠种苹果生活。他的果园地势高,通风排涝,何况他用加倍的勤勉来抵抗病虫害的入侵。我走近他果园的时候,他正在给果树修剪枝条,小心的用刀片剔除树身的病灶。我一眼看见树下一片片破土而出的嫩红小蒜,这样鲜嫩的野小蒜是做汤和摊煎饼的好佐料。他一边和我唠着家常,一边拿手中的铁锨给我铲出好多。
今年春季的气温偏低时间长,对面还没有粉红的山桃花和黄灿灿的连翘花扮靓山坡,也没有一个采药的人影。我的乡邻们纷纷去城市的丛林觅食,白净许多的肤色和内敛的微笑,定是掩藏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阅历和沧桑。而山村,是永不背叛的守候着,无论你见还是不见,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你念或者不念,熟悉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从山道上跑下来的时候,我健步如飞。山乡女人的春天,从手掌心开始,年年岁岁。
石淑芳,河南省作协会员。在杂志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几十篇(首)。诗歌《我的读书梦》和《缝衣裳》入选《农民诗歌作品选》。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山女的世界下着雨》,2010年《山女的世界下着雨》入选《长篇小说选刊》。2011年在《中国作家》《宁夏日报》《莽原》《黄河文学》《天津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