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时代的戏剧舞台畅想

2017-11-14

中国戏剧年鉴 2017年0期
关键词:人偶剧场戏剧

吴 侠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信息革命、数字技术、影像材料新研发、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等技术革命成果的纷至沓来,戏剧艺术作为古老的传统艺术活动置身于一个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环境当中。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会面对挑战身陷尴尬,不能觉悟到这一点就会丧失发展机遇。譬如,舞台技术的新成果为戏剧演出提供了发展的新可能、新空间,信息革命、数字技术不仅仅是为戏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更重要是“人、机交互”“人、影交互”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戏剧“在场要素”的存在方式,增加了成分,而变得新颖、时尚,丰富了戏剧演出表达的可能,开拓了新的表现空间。还有就是,曾经是戏剧舞台技术革命动力的舞台机械已经成为传统,整体性的新面貌只在局部变化,更重要的变化来自对演员表演、舞台表现层面的精密技术研发,从而支撑演员的表现力,使得仅仅靠演员自然条件的身体能力、表情魅力去创造舞台艺术主体形象的格局有了较大改变,出现了新的可能。

一、影像戏剧

上个世纪70年代末,美国科幻电影《西部世界》《未来世界》等让中国观众大为惊讶好莱坞的梦幻创造能力,让普通观众开始接触到时光隧道、人脑控制、人的复制、高智能机器人等等一系列令人闻所未闻的概念的同时,也看到了那些作为社会生活的想象所出现的未来场景——令人瞠目结舌的一个个细节和令人脑洞大开的种种未来生活模式,让人慨叹艺术为“科幻”插上了迷人的翅膀。电影像是“科普”文化一般,开启了人们的科学意识,而技术手段也为艺术的表现表达获得了魔幻魅影。记得《未来世界》中有这样一个场面,那就是参观未来世界的主角走入一个亦真亦假、真假难辨的体验乐园当中,看到头戴一种仪器的男女在体验“性高潮”的场景,彼此身体没有接触,但是相互获得的,却是通过视觉幻觉带来了心理、生理反应而获得的真切“高潮体验”。看起来匪夷所思,很难想象,但是谁料想,这种在“科幻电影”中让人看起来很遥远、不现实的“技术”,在40年后,“幻觉体验”技术成为商家景象开发应用的技术,成为娱乐、教育、商业、广告业等领域里的新兴产业,受到追捧。只需开启互联网,点击“虚拟现实”一类的字眼,就会看到信息的“热词”现象,中国不少商家看好这种技术,视之为技术产业的新亮点和新经济增长点。交代背景后需要赶快说明的是,这技术关涉到了戏剧演出。那就是戏剧《都市往事》新闻发布会,昭示着一种技术支撑下的“新戏剧样态”的起航。

上海之春,静安区八百秀广场有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是多媒体戏剧《都市往事·阮玲玉》亮点展示,那就是多媒体戏剧现场的虚拟影像、演员表演和现场观众的互动趣味,实现的是3D全息数字化技术支撑下的影像与演员扮演的人物、现场观众的交流互动。有专家判断其价值,是全息数字化技术从广告业、娱乐游戏迈向戏剧演出的新尝试,开拓的是一个新领域。

其实,早在2011年,在捷克举行的“布拉格国际演出设计与空间四年展”时,笔者就在展会上看到利用投影成像等新技术创建的舞台演出模型,虚拟的演员和真实的演员在舞台上并立出现、发生交互、共同演出。当时为这一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舞台可能性惊叹不已,孰料那之后短短几年间,这种利用网络、信号传输和投影成像技术来活跃节目内容、刷新演出形式的情况,已经广泛地出现在普通大众的视野里。看春晚节目的观众会记得,主场的主持人与深圳分场的主持人被“组合”在一起,现场的主持人、现场的节目演出与外地分场的主持人、节目成为一种外景影像与现场实况被“并置”到了演播大厅的观众眼前,产生了更大的信息量,观众获得了更多的观看点;李宇春的演唱环节中也出现类似的演出效果——投影的虚拟李宇春与真实的李宇春同台歌舞,纤毫必现到使观众难辨真假。这里,最重要、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原来的电影电视“剧情”“人物”与观众现场之间情绪无法反馈、相互不能交流的状况发生了极大变化,传输技术支撑下的镜头切换、画面交互实现了主持人、观众群体不在一个空间却完全可以产生相互交流、彼此感染的“场效应”。

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影像戏剧,与戏剧演出当中的对媒体元素运用不同。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戏剧演出的多媒体元素运用,是指在戏剧演出的演员为核心的“自媒体”之外的灯、服、道、效、化、幻灯、投影、电影、LED电子屏之类的“他媒体”的运用,功效在于“帮助”戏剧故事的叙述、情节的交代、氛围的营造和意义的强调,等等,是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表现环境、交代事件、点染环境的辅助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戏剧舞台就陆续出现了多媒体手段参与戏剧演出的剧目,如《零档案》(戏剧车间)、《列兵们》(中央戏剧学院)、《切·格瓦拉》(张广天制作)、《霸王歌行》(中国国家话剧院)、《弘一法师》(上海戏剧学院)、《战神·1948》(上海戏剧学院)、《老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秋瑾》(杭州市话剧团)等。多媒体技术运用,极大地帮助了戏剧故事叙演中的时空交代、氛围渲染等。但是在影像戏剧中则不同,影像戏剧演出当中的“自媒体”与“他媒体”主从地位变化了,“他媒体”在戏剧演出当中的功能不再是“帮助”戏剧演出、增加剧场效果的手段,而可能变成了叙述“主体”、成为表现“目的”本身,有的时候“多媒体”表现甚至超过了演员表演的“自媒体”在戏剧演出中所承担的分量。

成立于1999年的澳门艺术博物馆曾经建立“多媒体剧场”,有一再宣传澳门历史文化的多媒体戏剧《神游画境》。剧情讲述一个心怀成为画家梦想的少年穿越时空回到200年前的澳门,在规定情境中他被误认为当时的一个英国旅澳画家,随同一个渔家妇女各处游走,所见所画就成为该剧目的展演内容。“剧中穿梭时空及角色畅游画境的部分,均借由动画与演员互动演出。”①关键在于“互动”,在于“多媒体”不再仅仅是戏剧演出“可有可无”的辅助手段而为成为“演出硬件”或者演出的“存在形式”而不可或缺。2012年至2013年间,英国1927年剧团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城市上演的《上街的动物与孩子们》让观众大开眼界:素来以幽默惊悚演出风格著称的剧团推出的是一个技术托举出来的全新演出样式,电影、动漫、创意设计成为戏剧演出的亮点,在创意设计中演员在电影环境中与动漫人物同台演出,无缝对接地叙演故事,可以说,没有技术支撑下的动漫人物、电影环境,就没有那一个剧目演出的存在,“多媒体”成为演出的主要形式和存在特征。

影像戏剧的出现对戏剧演出当中的多媒体手段运用,代表了戏剧演出的一种发展趋向,早前的先锋戏剧演出中如牟森的《零档案》中出现对多媒体的运用所引起的“新现象”关注,此刻就成为了曾经明艳的“昨日黄花”,运用多媒体手段演出的剧目之后出现影像戏剧,多媒体技术解决了多媒体从艺术手段到艺术内容的问题,关键就在于影像形象与演员角色的同台演出、无缝对接的表演互动,成为了演出的一部分,技术进步带来的戏剧演出变化真是令人惊异。

二、人偶戏剧

十多年前,林兆华导演的《罗慕罗斯大帝》开启了偶人同台的表演,这在舞台演出创新上,是一种“表演并置”,提线木偶一人的表演与戏剧规定情景中的演员扮演并置展开;在舞台意蕴传达上,假借的是语义表达传递的“隐喻”方法:罗慕罗斯大帝操纵一个崩溃的帝国,谁操纵罗慕罗斯大帝?满朝文武是傀儡,罗慕罗斯大帝不也是?这就给演出创造了一个充满思考——将深邃的观察直接赋予演出形式的特殊状貌!2012年前后,一个舞蹈节目《梁祝情》,将祝英台偶人的操纵与舞蹈演员的表演结合起来,既能看舞蹈演员的优美舞姿又能欣赏演员操纵的肩上的偶人动作,人偶配合让人印象深刻。

无独有偶,作为国内戏剧教学科研一线的中央戏剧学院也在作相关尝试,2015年6月初,一部禁毒题材的人偶剧——《出窍》在中央戏剧学院北兵马司剧场首演。这部探讨青少年成长和寻找自我的人偶剧讲述了叛逆女孩晓婕在一个叫“瘾”的人的引诱下,吸毒过量,濒死灵魂出窍时经历了一系列事情,最终克服了“瘾”的诱惑,回到自己身体守护母亲。有趣的是《出窍》利用不同尺寸和形态的偶、面具、皮影等元素,以人偶同台、人偶转换等艺术手法,表现吸毒者灵魂出窍、意识迷幻的抽象感觉,显得意外的贴切、自然。教育戏剧式的内容被新颖的表现形式赋予了极大的观赏性,拓展出新的表达、表现可能。“高超的双重表演”“艺术的跨界嫁接”让人耳目一新。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人、偶的表演“配合”产生出来的人、偶“交互感”已经充满了格外特别的艺术趣味,其演出效果和魅力远远超过1+1=2的推导。应该说,在偶人、偶戏文化分布面广、传统悠久的中国,是有着很良好的耕耘土壤的。

行文到此就不得不提到国外风靡全球并让观众印象深刻、脑洞大开的经典剧目,舞台音乐剧《狮子王》《海底总动员》、话剧《战马》等。为着避免造成一种误读——人偶剧=儿童剧的误读,笔者特别想要以《战马》为例进一步分析人偶剧的魅力所在。

2015年,中国观众看到了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中国版《战马》,《战马》不是中国原创,是国家话剧院经过谈判与英国国家剧院达成的合作交流项目。2007年,《战马》在英国首演成功,很快风靡全球。2011年,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与英国国家剧院的合作交流中,《战马》进入了中国国家话剧院引进剧目的视野。之后经过反复谈判磋商,再经过将近三年的磨合排练,终于在2015年向中国观众首演,效果是轰动性的。产生轰动效果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机械战马精密的操控技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战马》表现的是欧洲国家素

有传统的“人与马”那种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一个故事,对于有“人与马”密切关系历史、沉淀为文化、存在为“爱马的民族”那种集体无意识的族群与民族国家来说,这故事本身在欧美就会有很好的观众缘。但是,关键还不在这里,其巧妙就在,将“人与马”的关系放在人与人的关系背景下来表现和彰显,其实在表现“马与人”的关系时,突出反思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对人类波及世界的大战,对彼此不共戴天的仇恨与人间血雨腥风的杀戮,人类觉得是那样的天经地义,人类觉得彼此之间是那样难于了解、理解、谅解、和解,必须是兵戎相见。但是,对马的感情,却是那样的让人易于沟通,乃至于兵临城下、两军对垒、剑拔弩张之时都可以停火休兵,冒着危险去解救那匹陷入人类战场铁丝网绞杀而垂死的战马。人类彼此的沟通就那么困难?一方面是人与马的一往情深,一方面是人与人的殊死搏杀,演出剧目的深邃意义,就一点点地浮现出来。对人、马情的感受越深,对人类恨就思考越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马情的表现,是通过人、偶交互表现出来了。如果不是坐在演出现场亲身体验《战马》剧作演出的那种人、偶交互的精准、细腻和传神,是难于想象人、偶生情、传情、抒情的“互动”产生的情形的。但是,在对战马偶的研发中,对形体构成的每一块零部件,战马偶每一个关节的机械转动,战马偶对活生生的马的整体体态、神态的模仿,对马的活动特点、马的个性特点的捕捉性再现,使得战马偶有了生气、有了表情、有了与身兼剧中角色与操纵者二职的戏剧人物的交感、交流。不错,演员在操纵战马偶,但是演员赋予了可以精准活动、微妙表现的战马偶与生命和情感。人、偶关系没有变,但是,从传统的“人操纵偶”主从结构关系变成了“人偶互动”依存互动结构关系。《战马》对偶戏文化土壤丰厚、传统悠久的中国戏剧舞台有怎样的启示?可能,演员敬业精神之外,演出技术对戏剧艺术的托举高度与古老艺术嫁接创新的可能,也应该是我们的戏剧专门团体与从业人员应该常常思考的内容。

三、幻觉戏剧

这里说的不是我们常说的戏剧幻觉:戏剧舞台写实风格演出里宫殿、荒野、客厅等等的戏剧场景所产生的“像生活”的幻觉,这些幻觉,熟悉戏剧的观众会常常欣赏到;也不是要讨论在戏剧假定性前提下通过表演产生的戏剧幻觉,如《三岔口》的摸黑打斗、《打渔杀家》的江上行船带给观众的“像是真的”那种审美享受。这里要说到的,完全是一种通过视觉幻象产生心理幻觉的过程。

2016年4月16日,2016中国VR/AR产业峰会在北京举行,据报道一千余人到会,参与“华山论剑”;2016年4月22日,中国首届VR/AR技术大会在北京开幕,主题抢眼:“趋势·创意·技术”,成为技术交流、产品趋向的一次盛会。这么密集的高层及会议表明,VR/AR作为一项新兴技术,进入了中国公众视野,已经不是介绍研讨阶段,而是正在实作。网上一查,发现很多IT企业很早就在关注、投资、技术准备这项新兴技术产业了。据悉,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也对这种新型技术兴致盎然,认为有可能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消遣娱乐、艺术欣赏经验的一种技术,犹如电脑、手机之余今天的人们。戏剧界也有行动。被称为温馨京剧《春日宴》据说就是运用VR技术制作的一部可以带来观众新体验的剧目,2016年4月23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开拍,之后,一旦摄制完毕,相应的观众使用设备具足,就可以开演与观众见面。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与相关设备供应商联合研制开发的项目,目的在于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新技术渠道,但是从戏剧文化的存在与传播本体——剧场性来说,这是一种“新体验”“新经验”的尝试。据悉,两个月后,2016年6月21日-22日,在徐悲鸿逝世63周年纪念日,北京演艺集团、徐悲鸿艺术委员会、北京市曲剧团与VR技术企业时代拓灵在天桥剧场又开始了VR戏曲《徐悲鸿》的体验戏剧创作,这些信息格外引人瞩目,它拓展这一种新的发展空间和舞台动向。

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新技术,会给戏剧演出带来什么新发展?

VR(virtual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 dreality)加强的虚拟现实、MR(Mixreality)混合虚拟现实是一些技术支撑下的视觉幻觉体验,是幻觉与知觉的混搭体验。这种技术支撑大量应用了数学的微分几何理论领域里的研究成果,如逼近理论、几何数据压缩理论、映射和变形理论其实,戏剧人不必要知道这些深奥的科学原理,只用将成果运用于戏剧演出就可以了。其技术成果主要凝聚为一种眼镜,原理是将拍摄好的影像、数字化处理的信息输入一个透视设备的程序,就可以实现让观看者获得虚拟环境、虚拟物像、拍摄人物与现实场景、像是人物的无缝对接,给观看者一个丰富多彩的由虚拟物象、数字物象和现实物象组接成丰富视觉体验,获得新的视觉经验和心理体验。

原理让研究者和技术人员去思考,戏剧演出者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创造性地将数据化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戏剧,创造剧场新体验。数字技术主要通过录制和还原,在剧场为演出中的现实环境与现实角色提供一些嵌入式的虚拟环境和可以“互动”的虚拟人物,造成幻境、幻形与演出环境、剧情角色的无缝对接,成为演出的有机部分,形成传统剧场里“场效应”的演员-观众-演员的现场反馈里的新成分,这就为戏剧演出拓展了新的空间。互动性、虚拟环境、虚拟人物与现实环境、演员表演的无缝拼接,是VR戏剧最具有吸引力的方面。从网上资料看,最早是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在1987年的VR戏剧实验,之后,一直是技术研发的痴迷、商家的关注,中国的2016年被称为“VR元年”,众商家、娱乐公司和传媒机构格外看好这个领域的发展前景,网上数据投资已经几十个亿美金。2016年5月手机微信平台上有人发表观点说,当今世界VR业甚至冲击到了传统色情业。他观察到的这种现象,敏锐地捕捉到了VR技术所提供的“新体验”对技术成果享受者的吸引力。是的,新体验,VR技术的剧场应用,实际上提供了剧场观众的“新体验”,而且并未完全取代剧场性“活的关系”,是虚、实混淆的体验,从感官到心理,这正是VR、AR、MR技术对戏剧演出有价值、对观众有吸引力的所在。尽管,现在还没有特别成熟、成功的剧目,不少剧目还在试验、调适阶段,但是已经让人感到了呼之欲出的动态。

四、技术时代戏剧面临的挑战与畅想

实际上,一定程度上讲,戏剧发展史也是一部戏剧技术发展史。从古希腊戏剧露天剧场到中国戏剧的百戏杂耍、勾栏瓦舍演出,与今天的戏剧演出形态相比,显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古希腊露天剧场是一种扇形撒开的空间,演出者坐在次第上升的阶梯上俯视着演出的情形,演出的歌队身后有墙面,背面挡住易于带走声音的风声气流,正面面对观众,将歌队的声音反弹给观众席,向上传扬。天光的自然映照就是演出的照明,但是电的发现、灯的发明显然为戏剧演出提供了更大便利;建筑技术的成熟为戏剧演出建造了遮风避雨的空间,而且有了更加符合演出需要的声学、光学考虑,17世纪的镜框舞台的出现,又带来了舞台美术的革命,之后,机关布景又被更精密的舞台机械所替代,灯光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带来了丰富的演出景观。剧场史,就是戏剧文化的技术演进史。

如果说,剧场建筑内的灯光、舞美技术是20世纪以前戏剧文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的话,那么,21世纪有可能是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全息技术改变舞台演出呈现甚至戏剧演出形态的新纪元。实际上,《战马》可以看作运用于戏剧的机械能力进一步精密化带来的人偶表演的完美配合,实际上是人的表演和操控在发生决定作用,但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是:技术的精准性、精密性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笔者曾经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胡万峰教授一同前往泉州考察,对福建传统戏剧文化的提线木偶做过深入的考察。近三年来胡万峰教授带领其团队对中、西方偶戏文化做过深入研究,又对人偶的服装、造型、演出效果等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开发(《出窍》就是其团队的第一部作品)。不论是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创新的青涩的果实,还是西方偶戏文化的最新成果的《战马》,亦或是即将闪亮登场的《春日宴》。这些演出剧目说明技术时代的戏剧演出样式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并且已经堂而皇之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昂然登场。每部演出提供的经验不同,但是雄厚精准的技术力量对生动活泼的戏剧艺术的托举,却是舞台艺术最富于时代变革的亮点,不容错辨,需要被关注戏剧文化发展的人迅速把握到。胡万峰教授曾发声指出:“西方早期的木偶戏表演,常借鉴中国传统木偶的表演方法和操纵手法。时至今日,西方当代木偶剧艺术发展突飞猛进、种类繁多,出现了人偶同体、人偶同台及单独偶的表演以及偶的装置艺术与偶和数字媒体结合等方式。然而中国传统木偶剧还固守着一些旧有观念从整体演剧方式上,形式比较单

五、欠缺一定的戏剧表现力

其实,这已经不仅仅是观念守旧、形式单一、整体性思维欠缺的问题,而是缺少创新思维、缺乏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问题了。技术时代的戏剧舞台——也许不限于舞台——戏剧演出无所不在,充满了可能。但是,技术的力量你把握到了吗?有多大的力量,就有多少可能。创新,除了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问题的关键在于,有这样的技术可以依仗,还必须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去服务于新的艺术产品。

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在《阿凡达》全球热播大受欢迎之后,与2014年6月宣布与加拿大著名演出团体太阳马戏团联合打造舞台版《阿凡达》,后来视频上看到的场景,美轮美奂,神奇美妙,给现场观众的体验是置身魔幻奇景境当中,从电影的画面中获得的视觉冲击力,在剧场中变成了对观众包围式覆盖性的感染力。技术的剧场、技术的舞台,技术的演出显然是戏剧史最为饱实的发展内容。电子技术时代背景下的戏剧演出,是值得畅想的。

2016年5月份,一直在造势宣传的背景繁星戏剧村2剧场的时尚网络戏剧《拉黑》又一次吸引观众注意力。特殊方式的爱情故事与特殊方式的“分享”,让手机屏幕成为时下移动交互平台的今天的戏剧演出呈现新的传播状态,现场分享方式变得更加具有个性和选择随意,演出号召的广告词:“网络·直播·两性·讽刺·喜剧《拉黑》,来剧场里直播一段网恋,弹幕一段关系,拉黑一个人。”2016年6月24日到7月9日之间每周2、3、4、5、6和星期日正式公演,观众可以到剧场用时下最为新潮的社交软件“花椒直播”分享剧场经验和现场感受。

在技术时代的今天,网络、虚拟视觉、个人用户端等新技术的出现,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戏剧的演出和观赏模式。在灯光技术,舞台机械技术,多媒体艺术,VR、AR、MR技术,网络交互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的剧场运用纷纷推动戏剧演出的发展的背景下,其实,戏剧的革命性的内容可能是全方位的。就服装设计、化妆造型而言,由于上述技术对戏剧演出环境条件的改变,对服装材质、服装上的多媒体应用或者多媒体环境的应和,对化妆造型的适时改变,也都对服装化妆人员提出了挑战,其实也是新方法、新样态、新状貌、新成果出现的契机,正所谓“挑战与机遇并存”。“山雨欲来风满楼”,关键是戏剧演出制作者和从业人员是否感受到了微风徐徐或者强风阵阵,提前做好了准备。

注释:

①胡碧筠:《多媒体剧场社区巡回演出初探》,见胡志毅、周靖波主编《:戏剧与媒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3页。

②胡万峰:《论木偶剧艺术创作的整体性》,《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四川戏剧》2016年9期,作者系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讲师)

猜你喜欢

人偶剧场戏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人偶师的烦恼
人偶师的烦恼
《人偶大戏—一泄密》
开心剧场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开心剧场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