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的“新麻烦”
2017-11-14□观察
□ 观 察
曹德旺的“新麻烦”
□ 观 察
6月16日,一向低调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又刷屏了。刚从“逃跑论”脱身的他,如今成了新媒体口中“痛不欲生”的倒霉蛋。在那篇10万+的网稿中,“他用10亿美元换来了辱骂、游行、罚款……”
炮制此稿的小编并没参观过工厂也没采访过曹德旺,何来此说?原来,此文干货全部出自《纽约时报》6月10日的一篇报道,英文题为Culture Clash at a Chinese-Owned Plant in Ohio,中文版的标题是《中国工厂遇到了美国工会》。
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中美文化冲突在福耀车间里愈发明显:工人质疑公司的经营理念和模式,工厂前副总经理正对福耀提起诉讼,执法部门实施环保罚款,美国工会介入……消息传到国内后,各路媒体如获至宝,但无论怎么改标题,“文化冲突”和中规中矩的平衡报道,并没搞出多大动静。
直到16日,改写者主打“曹德旺在美被刁难”,才在舆论场中兴起了风浪。为了突出“主线”,该文经过各种加工,如把程序争议变成了“美国工人抱怨不能旷工”;甚至还无中生有,捏造出“美国员工上街游行”。而被该文有意忽略的是,福耀玻璃美国分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埃里克·瓦内蒂表示,在过去数月里,工厂的气氛已极大改善,工厂采取了很多新的安全措施。
报忧不报喜的文章被大量转发,显然是利用了网民对“曹德旺跑了”的不满,通过“摊上事了”,迎合网友幸灾乐祸的心态:你曹德旺不是说美国的建厂成本比中国还低吗?这下你可尝到美国制造业“制度的优越性”了吧!
在上一次的舆情中,曹德旺发牢骚说税负太高,本想提醒大家关注制造业成本攀升的问题,却让很多“小粉红”产生了“他说中国不如美国”“带钱跑了”的印象。其实“跑了”一说本就是个“伪命题”:福耀集团作为汽车玻璃厂商,选择到汽车大国美国开厂,本属于业务拓展,是到国际市场去群雄逐鹿,根本不存在“跑”的事情。
就像“跑了”一说一样,这次舆论再次跑偏,离真问题越来越远。6月20日,曹德旺首度回应新一轮风波:“中国国内一些媒体的‘标题党’表现,让我实在是惊讶了。”他说,虽然这个事情是《纽约时报》挑的头,但中国国内的“标题党”却在利用机会大造舆论。他们可能有两个目的:一是想把一些中国企业家吓回去,二是想影响股市。
《环球时报》发表评论《我们该不该再“消费”一次曹德旺》,指出人们不过是借围绕曹德旺的关注度,来宣扬自己的固有观点罢了。的确,就是这种看客心态,毁了我们的思考力,毁了基本判断。
正如清华教授孙立平所言,你说你幸灾乐祸的是什么?作为资方代表,中国劳工权益保护处于较低水平,虽然使我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获得某种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是很体面的;如果你站在劳方的立场,这种幸灾乐祸就更是奇妙了。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的一大关键,是“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而左一个“跑路”,右一个“摊上大事儿”,完全是喜看他人笑话的心态,这对我们的产业输出、文化输出、管理输出,都是无形的阻力障碍。与其讨论美国人多懒散,不如想想中国的企业如何在新的规则下建立利益均衡机制,这不是很好的事情吗?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