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信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考源

2017-11-14

长江学术 2017年3期
关键词:论语君子诚信

方 铭

(北京语言大学 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北京 100083)

诚信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考源

方 铭

(北京语言大学 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北京 100083)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目标。其基本意义就是真诚、诚实、守信。在孔子与原始儒家的观念中,诚信是进德修业的重要内容,一切人与人、国家与人民、国家与国家相处的基本底线,是人类的基本价值,文明人和野蛮人都应该贯彻这一底线。一个社会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人与人、国与民、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过,信是奉守承诺,但这个承诺,必须接受仁义的检验,必须体现出善意,如果不合“仁义”,则应及时修正。

诚信 孔子 原始儒家 核心价值观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概念。《说文解字·言部》说:“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又说:“诚,信也。从言成声。”《尔雅·释诂》说:“诚,信也。”《白虎通·情性》说:“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诚信即真诚、诚实、守信。

虽然诚、信二字可以互训,不过“诚”的语义侧重点在真诚、诚实,立足于心正与心诚。《朱子语类》卷六《性理三》说:“以其实有,故谓之诚。”这是诚实。《孟子·离娄上》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实是天道的特点,人类的一切行为应该遵从天道的启示,所以,人道以追求诚实为目标。贾谊《新书·道术》说:“志操精果谓之诚,反诚为殆。”志操精果即志操诚信,精即诚,果即信。贾谊认为,诚实是人类应该遵从的基本价值观,如果违背诚实原则,就危险了。

《周易·系辞上》说:“人之所助者,信也。……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周易·乾卦传》说:“君子进德脩业。忠信,所以进德也;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君子进德修业,离不开“诚”“信”二字。《周易》作为中国人文之元,已经把诚信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了。《周易·坎卦·彖传》说:“行险而不失其信。”即处险境也不能背离诚信。《周易·夬卦》曰:“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象传》说:“闻言不信,聪不明也。”又《周易·困卦》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彖传》曰:“困,刚揜也。险以说,因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贞大人吉,以刚中也。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周易》有《中孚》卦,《周易·杂卦》说:“《中孚》,信也。”即《中孚》是专门讨论信的问题的。《周易·序卦》说:“物不可以终离,故受之以《节》。节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过》。”《周易·中孚卦》曰:“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彖传》曰:“中孚,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

“信”的语义侧重点则更多强调实践承诺,即注重言与行的统一,其含义则包含有诚实、守信、信任等。《墨子·经上》说:“信,言合于意也。”这是诚实。贾谊《新书·道术》曰:“期果言当谓之信,反信为慢。”扬雄《法言·重黎》载,或问信,扬雄回答说:“不食其言。”这是守信。《国语·晋语二》说:“定身以行谓之信。”定身即安身,人民做任何事情,不用因恐惧顾忌而改变初衷。《礼记·经解》曰:“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是说领导人急民所急,想民所想,人民不需要刻意追逐,即可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这是信任。

《孟子·离娄上》载孟子说:“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礼记·中庸》说:“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诚信是一切人与人、国家与人民、国家与国家相处的基本底线。《论语·卫灵公》载孔子之言“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就是说忠信笃敬是人类的基本价值,文明人和野蛮人都应该贯彻这一底线。笃即诚,即诚实。诚信包含在忠信笃敬的价值体系之中。一个社会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人与人、国与民、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诚信为个人层面必须坚守的德性底线,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诚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因此,早期典籍中常把“诚”与祭祀联系在一起。《尚书·商书·太甲下》说:“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礼记·曲礼上》说:“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记·檀弓上》载,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丧三年以为极。亡,则弗之忘矣。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又说:“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为。此孝子之心也。”又说:“是故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这些论述,都说明祭祀必须建立在对鬼神的真诚的敬仰的基础上,即祭祀必须出于诚心。《论语·八佾》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祀祖先就好比祖先活着一样,祭祀神祇就像神祇在现场一样,祭祀者应该有发自内心的对祖先和神祇的敬畏。

与祭祀之义相联系,中国古代人也强调礼“诚”的内涵。《礼记·礼器》说:“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礼记·郊特牲》说:“效特牲,而社稷大牢。天子适诸侯,诸侯膳用犊;诸侯适天子,天子赐之礼大牢。贵诚之义也。”又说:“天子适四方,先柴”,“郊之祭也,……于郊,故谓之郊,牲用骍,尚赤也。用犊,贵诚也。”又说:“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币必诚,辞无不腆。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妇德也。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这些论述,都是强调礼必须出于至诚。《论语·为政》载,子游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孝不仅仅是给父母美食,也不仅仅是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更重要的是要在与父母相处中体现出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热爱,只有有了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热爱,才能有内外一致的真诚。

诚实如此重要,因此,对人的诚实德性的培养就是必须的了。《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心诚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孟子·尽心上》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坚持诚实的德性,是可以给人无限快乐的。《礼记·学记》批评说:“今之教者,……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佛即悖。如果不能以诚使人,以诚教人,则必有失败之教育。

守信即不欺骗。《论语·为政》载孔子之言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古代的车在两轮中间的车轴上连接有车辕,车辕是驾车用的车杠,大车称为“辕”,小车称为“辀”。“辕”是夹在牛身体两旁的两根直木;“辀”是连接在车轴中间的单根曲木。无论是辕或者辀,在靠近牛、马脖子附近,都必须固定一根横木。这根横木,大车称为“衡”,小车称为“轭”,“衡”和“辕”连接的销子称为“輗”,“軛”和“辀”连接的销子称为“軏”。牛和马走动的时候,通过固定在脖子上的“輗”和“軏”,传导力量至车轴,驱动车轮转动。如果没有了“輗”和“軏”,牛车和马车就没有了动力,因此,就不能前进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信,那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是没有办法上路行走的。

孔子教授学生,有文、行、忠、信“四教”,其中的“信”,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交往的诚实方面,《论语·学而》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敬事而信”,“谨而信”,“主忠信”。《论语·公冶长》说:“朋友信之。”《论语·子路》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阳货》说:“信则人任焉。”《论语·子张》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论语·尧曰》说:“信则民任焉。”

“信”的重要性,主要源于守承诺,而答应的事情,积极践诺,是符合“义”的行为,《论语·学而》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又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一个领导人只有“信”,才能得到人民拥戴,《论语·颜渊》说子贡问政孔子,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围原,原来计划的时间快到了,原仍不投降,晋文公下令撤退。有情报说原马上要投降了,所以军吏反对撤退,晋文公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即坚守诚信比取得战争的胜利更重要。

这个故事也见于《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又载:“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今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又载:“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杀猪的故事有广泛的知名度,《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令。子欺之,是教子欺也。父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还记载了几件不守信而导致灾难的例子:“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又载:“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患也。”这两个故事可以比拟周幽王为褒姒举烽火的例子,《史记·周本纪》载周幽王爱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周幽王为了讨好美女褒姒而以天下为玩笑,失天下也就是难以避免的了。

《左传·昭公八年》载叔向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荀子·彊国》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信而天下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

《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春秋时吴公子季札访鲁,路过徐国,徐君喜欢季札宝剑,但是不好意思开口。季札看出了徐君之意,但因为有出使重任,不能没有宝剑,但心想要等返回后把宝剑送给徐君。等到季札返回来的时候,徐君已死,他还是坚持把宝剑挂在了徐君墓冢的树上。季札诚心送剑,虽是心许,仍然坚持践诺,与其说是不失信于徐君,倒不如说是不失信于自己的初心。

《礼记·檀弓下》载:“鲁人有周丰也者,哀公执挚请见之。而曰不可。公曰:‘我其已夫。’使人问焉,曰:‘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何施而得斯于民也?’对曰:‘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社稷宗庙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苟无礼义忠信诚慤之心以涖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领导人不诚信,得不到人民的信任,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吕氏春秋·离俗览·贵信》说:“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作为领导人和执政者,守信和信赏必罚,是获得人民信任的前提;一个人,如果交友不诚信,则没有朋友;一个工商业者者如果不诚信,就离破产不远了。

孔子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其纲领,这五者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以仁、义为基础和主导。“信”是奉守承诺,但这个承诺,必须接受“仁义”的检验,必须体现出善意,如果不合“仁义”,则应及时修正。《礼记·中庸》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又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又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荀子·不苟》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朱子语类》卷十六《大学三》说:“然诚者,真实无妄,安得有恶!有恶,不几于妄乎?”

《左传·宣公二年》载,晋灵公无道,受到大臣赵盾批评,晋灵公派鉏麑杀赵盾,鉏麑凌晨时分到了赵盾家,见赵盾早早起床,穿好衣服,坐着假寐等候上朝。鉏麑感叹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于是触槐而死。鉏麑不忍心做不仁不义的事情,所以没有杀害一心为民的赵盾,而选择了自杀,实际是为了“仁义”抛弃了“信”。《论语·子路》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孔子认为,如果背离仁义而谈“信”,无疑是小人之行。《孟子·离娄下》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论语·子路》载,叶公对孔子说:“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回答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又《庄子·盗跖》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叶公所言直躬者,体现的是“诚”,而尾生所体现的,是“重承诺”,即“信”。但是,直躬者忘记了对君主的忠诚根源于父子的关系,不能把君臣关系看作是比父子关系更重要的关系,否则,就违背了仁义;而女子失“信”在先,尾生为守“信”被水淹死,却并不能改变已经失“信”的事实,为已经失效的“信”而不珍惜生命,是对生命的轻视,也是对父母的残忍,在不“智”之上,同样体现了不“仁”不“义”的特点。《论语·阳货》说:“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贼即残暴。《淮南子·泛论》说:“言而必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直躬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尾生与妇人期而死之。直而证父,信而溺死,虽有直信,孰能贵之?”这里的直信即诚信。一般意义上说,诚信当然是美德,但是,诚信必须符合仁义的前提,即诚信的结果一定是与人为善的,而不是与人为恶的。

孔子重视“信”,但又不固守违背仁义之“信”。同时,他要求自己坚守符合仁义的“信”的同时,又主张没有充分证据,不应怀疑别人的诚信问题。《论语·宪问》说:“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孟子·万章上》载万章问孟子说:“父母使舜完廩,捐阶,瞽瞍焚廩。使浚井,出,从而揜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唯兹臣庶,汝其于予治。’不知象之将杀己与?”孟子回到说:“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万章又问:“然则舜伪喜者与?”孟子回答说:“否。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是说万章问老师孟子说,舜建都后,他的父亲瞽叟和舜的后母派舜去修粮仓,舜上了粮仓,就撤掉阶梯,瞽叟点火,想烧死舜,没有得逞。又派舜去疏浚水井,舜下到井里,又从井里出来了。瞽叟不知道舜已经不在井里,用土填井。舜的同父异母弟弟象以为舜已经死了,说:“谋害都君都是我的功劳,牛羊归父母,仓廪归父母,武器干戈归我,琴归我,尧赐舜的天子雕弓归我,两位嫂嫂娥皇、女英要她们陪我睡觉。”象于是走进舜的寝宫,却看见舜正在床上弹琴。象对舜说:“我很想念您啊。”表情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舜说:“你帮我治理一下百姓吧。”似乎舜并不知道象想杀他。孟子说:“舜怎么会不知道呢?象忧愁舜就忧愁,象高兴舜就高兴而已。”万章问是不是舜假装高兴啊?孟子回答说:“不是。过去有人赠送活鱼给子产,子产让管理池塘的校人把鱼养在池塘中,校人把鱼煮熟吃了,回来告诉子产说:‘我刚把鱼放到池塘中,鱼有些惊恐,一会儿鱼就洋洋得意了,很快就游走了。’子产说:‘鱼到了它该去的地方了啊!鱼到了它该去的地方了啊!’校人告别子产,说:‘谁说子产聪明?我把鱼煮熟吃了,他还以为鱼游走了,竟然说鱼到了它该去的地方了啊,鱼到了它该去的地方了啊。’因此,君子可以用合理的理由欺骗,却不能用明显违背常理的理由蒙蔽。象以热爱兄长的理由解释他为什么来到舜的寝宫,因此,舜真诚地相信,并很高兴,怎么可能是伪装的呢?”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目标。诚信是一切人与人、国家与人民、国家与国家相处的基本底线,是人类的基本价值,是文明人和野蛮人都应该坚守的底线。一个社会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人与人、国与民、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责任编辑:陈文新

The Study on the Source of Honesty Based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ang Ming
(Confuciusamp;Confucian Culture Institute,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Beijing,China)

Honesty is the important aspec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goal pursu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hose basic meaning lies in faith,integrity and trust.From the thought of Confucius and primitive Confucianism,honesty is a basic value for people to promote virtue and accomplish-ment.All people and countries get along well with one another on the basis of this bottom line,which the civilized and the brutal should conform to.Only based on honesty can a society create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country and people,country and country.However,to trust is to keep promises that should be examined by righteousness and represents kindness.If not conformed to righteousness,it should be corrected in time.

Honesty;Confucius;Primitive Confucianism;Socialist Core Values

方铭,(1964—),男,甘肃庆阳人,北京大学毕业,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社科研究基地2015年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研究》(15JDWYA001)。

猜你喜欢

论语君子诚信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君子无所争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