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语境下地缘文学研究的再出发
——解读崔志远教授新著《中国地缘文化诗学》

2017-11-14

新文学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志远诗学文学

◆ 李 静

全球语境下地缘文学研究的再出发

——解读崔志远教授新著《中国地缘文化诗学》

◆ 李 静

中国地域文学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并形成一个崭新的地缘文化研究视角。近年来的新进展则是对这一视角的理论思考,如杨义的《文学地图与文化还原》、王祥的《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梅新林的《中国文学地理学导论》等,提出了“文学地理学”的概念,也进行了可喜的理论研讨,但尚缺更为完整系统的理论建构。崔志远教授洋洋67万言的新著《中国地缘文化诗学——以新时期小说为例》,无疑是这方面的重要成果。张炯先生肯定本书“提出一种地缘文化诗学方法论,并建构起比较完整的理论结构体系,这在学界尚不多见”。张志忠教授感叹:“看到崔志远老师的大作,才知道山有多高海有多深。《中国地缘文化诗学》可以说是构建地域文学理论的极为认真且成果颇丰的一次实践。”

世纪之交以来,全球化风潮席卷世界,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汇入全球化潮流。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电子互联网络日新月异,资本、符号、网络、快餐、广告、超市等等成为日常主流话语;乡村急剧城镇化,千篇一律的城市生活以惊人的速度在各地复制,人们似乎要面对一个无地域无历史生存空间。因而有人断言“地域的终极”。地缘文化诗学指向地域和传统,似与全球化、现代性格格不入。但崔志远教授敏锐地看到,“过去”不会随着撕完的日历一起消失,因而不仅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而且要理解过去的“现在性”。他对全球化进行详细考察后指出:“社会发展的民族意识、学术研究的地方性知识和文化差异性战略,与世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如同物理学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样,是相克相生、相反相成关系。在全球化语境下研究文学的地域性,自然是现代性应有之义。”

他还揭示出地缘文化诗学与现代哲学理论和文学新潮如“生命本体论”、寻根文学、新历史小说等的深层联系。如此,便将“中国地缘文化诗学”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广阔背景上,并以开阔的胸襟从丰富的中西文化、文学理论资源中吸取营养,建构自己的“地缘文化诗学”理论。可以说,《中国地缘文化诗学》是“全球语境下地缘文学研究的再出发”。它的“出场”意味着著者自觉地用地缘文化批评方法参与并建构异质化、民族化的文化空间,这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整合都有参考意义。

《中国地缘文化诗学》共九章,前三章从地缘文化诗学理论、中国区域文化品格和新时期地缘文学全貌三个角度宏观建构中国地缘文化诗学的结构体系。后六章则选取北京、上海、燕赵、三秦、吴越、齐鲁六个邦邑区为个案,为地缘文化诗学的实践运用提供例证。“结语”又探讨了地域文学与民族文化精神的关系。该书在建构地缘文化诗学理论之前,便细致梳理了文论的本源和中国现代文论发展理路,指出:“新时期文论的发展形成新的格局和态势:中国现代文论范型在西方文学冲击下走向当代形态,借鉴西方文论而形成的新潮理论走向中国形态”,并清醒意识到,无论“当代化”还是“中国化”都急需深化、纯青,思考的关键点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整合。据我所知,运用“分题—合题”的整合性思维研究文学发展是崔志远教授新世纪以来的刻意追求,早在2002年的《走向辉煌的“合题”——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势》一文中就指出,经济全球化,不会化掉民族性和地域性;世界现代化,不会化掉文学性。我们面临的全部问题是,在走向全球化的时代,要创造21世纪我国文学发展的辉煌,就必须全面反省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经验教训,将根基深扎在时代生活的土壤中,广泛吸收世界文学的一切有机营养。它带有很强的融汇性和综合性,是一个辉煌的“合题”。他正是用这种思维建构自己的“中国地缘文化诗学”。他有效地把东方的文化地理、历史地理理论和西方的文化地理学理论以及文学批评中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原型批评理论、符号学、心理批评等有机整合起来,冶铸窑变,形成中国地缘文化诗学方法。这种综合立体性研究不仅能高屋建瓴,宏观勾勒,而且能深入细部,微观把脉;虽然大量吸收西方现代理论,立足点却是中国地域文学的特殊问题;既是一种开阔的文化视角,又不失美学风范。这种可喜的尝试,使地域文学研究摆脱了长期以来作为交叉学科难以构建自足的地缘美学理论的尴尬。如果把中国地缘文化诗学看成一项浩大工程,那么,作者好比一位优秀设计师,从容不迫地运筹帷幄,步步为营,层层推理,构建起缜密的理论大厦。例如,在对文化区、文化成因、文化结构的诸多“原料”甄选后,规划出地域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确定文化区域的层级—分析地缘文化的成因—考察文化结构(包括文化景观、文化风俗和文化性格三层面),并聚焦到结构内核:地域文化性格。无论从文化角度还是哲学范畴看,地缘文化性格都在彰显着作为深层结构的隐秘性和恒稳性。如此,文学地缘性理论也就水到渠成:“首先考察文学对地域文化景观、文化风俗各层次的描写,揭示地缘文化的多彩风貌,然后运用原型批评发掘文本所表现的地缘文化性格,揭示其深层特征。”在文化和文学双重聚焦下的地缘文化性格,体现着地缘文化深层的本质,是区别他地域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本书还极富使命感地追问地缘文化诗学的有效性,在“结语”中从六区的地域文化、文学个案中升华出对中华文化精神的思考:其一,从地域文化视角看中华民族文化,发现六大区集中在中原区、燕山南北区和环太湖区三个文明中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古老、丰厚的文化和历史”,发现的是中华文化独特的古老风貌;其二,“从新时期地域小说看中华文化,发现的是在历史转型期中华文化的动态风貌,实际是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批判发展中的中华文化,内蕴重铸民族之魂的现代性诉求”。

总之,《中国地缘文化诗学》用科学理论和整合性思维回应了“地域文化消亡论”,并告诉我们应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下保持民族文化自觉,警惕现代性背后的西方中心主义;如何挖掘并重建本土文化的丰富资源,使其转化为转型时期文化发展动力与活力,从而为具有民族特质的“中国经验”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近年来,地域文学研究面临着长期形成的研究模式“瓶颈”。有学者批评,这种模式将地域文化预设为客观实体性知识体系,解读某区域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不过是为了证实其地域文化的稳定性和巨大影响。这种双向封闭互证的思维模式,最终走向“文化决定论”,甚或陷入现代性大叙事的思维悖论中。大叙事思维模式表现为,在现代性追求中用时间连续性来抹平空间差异性,建立一个同质的、无差别时间序列。例如,用历史进化论证明西方位于历史进步的最高端,东方则居于历史发展的某一低端部位,进而证明西方文化霸权的合理合法性——这就是西方线性历史大叙事的本质。以此看中国,地域差别仅是东部、西部发展程度的差异。笔者认为,历史是对时空统一的人类活动的整体性叙说,不仅需要历时性深层规律的同构性把握,也需要共时性的或然和特殊的解构与质疑。《中国地缘文化诗学》在研究新时期作家作品时,独具慧眼地以地缘文化结构的三个层面为切入点,以地域文化性格为深层放射源,运用显形文化(地域文化景观、地域文化风俗)和隐形文化(地域文化性格)相结合的时空统一的对话叙事策略,彰显出反思现代性大叙事对差异性的压抑,激活被压抑的新时期文学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努力。进而言之,该书不是要建立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文学的历史进步大叙事,更不是去完善、强化或亦步亦趋于20世纪中国民族文化的大叙事,它是一种积极对话、深层次反思,从空间上将被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大叙事所压抑和忽视了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充分揭示出来。

地域文化的空间性差异在“京都文化”、“三秦文化”等章节也有精当论述。京都文化是地域性和全国性的交融。最突出的特征是政治文化意识,对此,本书从“紫禁城”、“四合院”、“大院”三个典型景观切入,进行别开生面的分析:紫禁城是扩大了的四合院,四合院是浓缩的紫禁城,其井然有序的空间布局逐步“生产”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权利关系和伦理秩序;天安门广场在民国后被改造成人民群众休闲活动的广场,以之为中心的北京中轴线,表征着“十字”构架的包容整合精神,北延的奥林匹克公园则是全球性世界文化和民族性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大院”取代“四合院”被赋予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人类从根本上是空间的存在者,空间不是空洞的容器,它充盈着权力、知识等话语转化成的实际权力关系。空间内部的差异性、异质性、颠覆性和社会、历史扭结在一起,开启着对日常生活空间的反思和批判。上述研究成果不仅体现出京都文化从伦理政治到人民政治的现代转型特征,而且体现着地缘文化研究从物质环境转移到在丰富的历史过程、意识形态、文化权力等诸多制约中,力图挖掘地域文化的认同机制的诉求。“三秦文化与新时期秦地小说”一章则显出文化人类学的解构意义,其创新在于以一种积极对话和解构的力量,将被20世纪中国汉语文化(文学)的大叙事所压抑和忽视的三秦文化特征揭示出来。著者认为,三秦文化是以周文化(强调伦理精神)为先导、以秦文化(强调征服作风)为主体、楚文化(强调自由精神)为补充的复合文化,其子系统中的商州文化朴厚的深层意蕴和神秘的文化特质“顺化”着贾平凹的心理图式,楚文化巫术、西方现代派的神秘象征又在深化和完善贾平凹独有的神异特征,最终打磨出贾平凹的心理图式:空灵的诗性、孤独的韧性、莫测的神秘性和隐逸的禅性。对文学史中历史的复杂性和内部差异性的关注,既是地缘文化研究应该做的,亦是文化人类学基本原则的自觉应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的‘空间转向’研究”(14BZW121)、河北师大社科博士基金项目“文学审美的‘第三空间’”(S2013B01)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崔志远:《中国地缘文化诗学——以新时期小说为例》,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以下简称《地缘文化诗学》。

②崔志远:《中国地缘文化诗学——以新时期小说为例·序一》,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③崔志远:《中国地缘文化诗学——以新时期小说为例·序二》,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④崔志远:《中国地缘文化诗学——以新时期小说为例·序二》,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9页。

⑤崔志远:《中国地缘文化诗学——以新时期小说为例·序二》,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

⑥崔志远:《走向辉煌的“合题”——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势》,《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⑦崔志远:《中国地缘文化诗学——以新时期小说为例·序二》,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41~42页。

⑧崔志远:《中国地缘文化诗学——以新时期小说为例·序二》,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18页。

⑨邓伟:《质疑:中国现代文学地域文化研究》,《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⑩段从学:《地域文化视角与现代文学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志远诗学文学
队旗跟着党旗走
背诗学写话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我最喜爱的玩具①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香喷喷的年哟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Its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