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惠金融支持我国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

2017-11-13刘诗玮

商情 2017年40期
关键词:协同机制普惠金融精准扶贫

刘诗玮

【摘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构建普惠金融扶贫的契合机制,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本文以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为出发点,指出现阶段普惠金融扶贫面临的障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普惠金融推动我国精准扶贫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普惠金融 精准扶贫 协同机制

发展普惠金融是优化资源配置,使资金效用最大化的有效方式。精准扶贫是根据不同的贫困区域和贫困人口状况,按照合规有效的原则,对扶贫对象开展精准帮扶的治理贫困的方式。探讨普惠金融视角下的精准扶贫策略,有助于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推动金融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一、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一)农村融资环境良性发展

随着普惠金融的不断推广,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我国农村地区的融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融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涉农金融机构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同时股票融资进展较快。据统计,2013 2015年期间,三家农业机构融资共计18.9亿元,很多涉农企业在股份转让系统中成功挂牌。

(二)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金融服务惠及群体不断扩大。为推广普惠金融政策,国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向“三农”和小微企业投放的贷款占比超过90%。据统计,我国现有县(市)核准设立的村镇银行共计1090个,县域期望覆盖率达55%,金融服务覆盖面得到显著提升,服务层次得到深化。

(三)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

2003年我国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经过14年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各个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此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在普惠金融政策的号召下,注入了2800多亿元的政策资金,推动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涉农金融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农业不良贷款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二、普惠金融支持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

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经营网点相对较少,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缺乏积极性,新型信贷产品的开发比较滞后;村镇银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落后,创新型人才储备不足,从而导致农村金融产品种类单一。现阶段虽然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联保贷款等,但是这些信贷产品远远不能达到农业经营、农村发展的要求。村镇银行、农信社等不能合理划分客户类型进行多元化服务,给涉农机构、个人带来融资成本的压力。

(二)农村信用体系有待完善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差,农民在信用方面意识淡薄,信用记录空缺严重,建设信用体系的难度较大。金融机构开展信贷服务要依据信用记录,而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阻碍了金融企业开展服务,影响其进行业务创新与拓展。同时,偏远贫困区域司法执法机关少,缺乏有效监督,农民违约后比较容易逃避法律的惩处,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涉农不良贷款的产生。

(三)农村扶贫缺乏激励约束机制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普遍存在金融环境差、资金严重匮乏的现象,虽然政府部门对涉农机构提供了优惠政策,但是它们往往考虑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无法完全调动其提供信贷服务的积极性,涉农企业缺乏开展金融服务的激励机制。偏远区域的农户受当地财政水平的限制,无法享受到政策资金的支持,因此不能填补融资成本,进一步影响金融机构对农业企业、农户开展投资业务的效率。

三、普惠金融推动精准扶贫的具体对策

自普惠金融的概念被提出以来,世界各国有许多成功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如孟加拉乡村银行、巴西无网点银行等。在普惠金融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的作用需要由主导转变成引导,从而调动多方扶贫工作的主动性,促进机制与政策的协同创新。

(一)加快建设金融基础设施,推动产品创新

为了防止信息分割与重复建设,应当协调分配金融机构的信用资源,推广互联网金融服务、移动金融产品等,在贫困区域增设银行网点,扩大扶贫政策的惠及范围。完善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机制,培养弱势群体的信用和风险意识。同时,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拓展与政策性机构的合作渠道,引导商业性机构开展农村金融服务,鼓励涉农金融企业开展多元化业务,开发创业小额贷款,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二)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扶贫政策联动

政府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发挥引导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使金融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贫困地区金融人才储备不足,政府可通过招录金融专业人员,成立基层工作小组,深入贫困区域进行调查,监督金融部门制定有效的精准扶贫方案。普惠金融扶贫是系统工程,需要财政、税收等多方协调配合。应建立精准扶贫考核评价机制,对扶贫工作人员进行评优评先;集中机关、金融、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合力完成精准扶贫目标。普及农业保险业务,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有助于精準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动态信用评级机制

政府部门应将扶贫档案信息合理归档,结合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根据信用评级体系,评估农村地区个人的信用,建立动态信用评级机制,实现系统自动评级授信。涉农金融机构通过评级体系,可以随时获得农民的信用信息,针对不同信用级别的农户,实行差异化贷款服务,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从而达到降低涉农不良贷款率的目的。

(四)建立健全扶贫法律法规

参照印度、巴西等国家的信贷扶贫经验,通过法律规定,要求商业银行用于“三农”业务的信贷资源不低于25%,否则,需要通过购买农业金融机构债券的方式,补偿涉农企业的损失,拓宽它们的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有效控制农民逃贷,简化农业贷款申请流程,提高监管效率,使广大农民真正参与到执法过程中来,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机制普惠金融精准扶贫
探析“三网联动”品牌传播机制
协同机制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