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牙体种植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7-11-13隋江
隋江
【摘要】 目的 探讨上颌窦牙体种植采取上颌窦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68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 根据上颌窦底與牙槽嵴距离分为闭合组(距离6~10 mm, 38例)和开放组(距离2~5 mm, 30例)。闭合组患者采取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 开放组患者采取开放式上颌窦提升术, 观察两组修复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未发生上颌窦穿孔、上颌窦炎等并发症, 种植体种植3个月后均成功负载, 全景片显示种植体与骨结合紧密, 修复后随访患者无不良自觉症状, 骨结合状况良好, 种植体稳定, 牙龈组织健康。X线显示, 闭合组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3.75±0.48)mm, 低于开放组的(4.15±0.18)m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闭合组患者术后至义齿修复间隔时间显著短于开放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颌窦牙体种植采取上颌窦提升术效果较好, 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关键词】 上颌后牙缺失;上颌窦;牙体种植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0.046
种植修复是口腔修复的新型技术, 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上颌后牙缺失后, 上颌窦气腔化以及牙槽嵴萎缩, 往往导致缺牙区牙槽骨吸收明显, 造成种植修复困难。本研究中通过资料回顾性分析, 探讨上颌后牙缺失患者采取不同上颌窦提升术进行种植修复治疗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接收的68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为研究对象, 共植入78个种植体, 就诊患者均表现为上颌窦底过低或牙槽嵴吸收, 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和上颌窦炎症。术前检查缺牙区牙槽骨剩余骨高度(RBH)为3~8 mm。根据上颌窦底与牙槽嵴距离分为闭合组(距离6~10 mm, 38例)和开放组(距离2~5 mm, 30例)。闭合组中女15例, 男23例, 年龄32~75岁, 平均年龄(41.9±11.3)岁,
共植入42个种植体。开放组中女14例, 男16例, 年龄30~76岁, 平均年龄(42.2±11.4)岁, 共植入36个种植体。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闭合组患者采取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碧兰麻局部浸润麻醉。在牙槽骨嵴环形钻切龈, 将环形黏骨膜瓣去除, 球钻定位, 先锋钻确定植入方向。根据手感及术前侧裂RBH, 钻孔深度距上颌窦底1 mm处, 选择不同直径骨挤压器将种植窝洞缓慢扩大, 提升孔底与窦底间剩余骨板及黏膜至所需高度。注意观察上颌窦黏膜是否穿孔及有无出血。将BIO-Gide生物胶原植入窝内, 并植入种植体。扭矩30~35 Ncm时, 安装基台, 3~6个月行全冠修复。开放组患者采取开放式上颌窦提升术。麻醉与闭合组相同, 缺牙区牙槽嵴顶作梯形切口, 剥离黏骨膜, 将上颌窦前壁暴露, 球钻打磨骨壁, 创口1.0 cm×0.8 cm。将开窗骨取下, 对上颌窦黏膜进行剥离, 向上、内抬起达到所需高度。逐级备孔, 将BIO-Oss骨粉植入, 开窗骨块置黏膜与种植体间, 覆盖BIo-GIDE生物胶原, 严密缝合骨黏膜瓣。
1. 3 观察指标 修复后6、12、18、24个月复诊, 拍摄牙片及曲面断层X线片观察种植体骨结合状况、种植体动度、种植体周围骨量改变等, 有无上颌窦炎发生, 观察术后至行义齿修复的间隔时间。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未发生上颌窦穿孔、上颌窦炎等并发症, 种植体种植3个月后均成功负载, 全景片显示种植体与骨结合紧密, 种植体周围未发生有低密度阴影, 修复后随访患者无不良自觉症状, 骨结合状况良好, 种植体稳定, 牙龈组织健康。X线显示, 闭合组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低于开放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闭合组患者术后至义齿修复间隔时间显著短于开放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上颌后牙缺失后常会出现牙槽骨高度不足现象, 导致种植修复难度增加。而上颌窦底提升术能够有效解决牙槽嵴高度不够的这一问题[1, 2]。目前, 临床学者普遍认为, 上颌窦底较为平坦、剩余牙槽骨高度>5 mm者均可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 其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 创伤小, 安全系数较高;骨挤压器对松质骨进行挤压, 能保留更多的骨组织, 使种植体周围的骨密度增加, 提高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缩短疗程, 减少手术次数;不应用骨移植材料, 使感染风险减少。但其手术视野小, 对技术要求高, 手术成功与否依赖于医生经验和手感, 并且提升幅度有限[3-6]。本研究结果显示, 闭合组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低于开放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证实以上观点。此外, 植骨可能增加上颌窦黏膜穿孔和感染的风险, 为降低手术风险, 本研究术中均不植入人工骨材料及自体骨, 并植入相应直径的种植体, 完成种植修复, 术后均未发生上颌窦穿孔等并发症, 骨吸收良好。临床对于牙槽嵴严重萎缩、上颌窦底与牙槽嵴顶距离<5 mm、上颌多个后牙缺失者多采用开放式手术。手术在直视下进行, 若发生上颌窦黏膜损伤, 能够及时处理, 但该术式损伤较大, 术后恢复较慢[7-10]。本研究显示, 闭合组患者术后至义齿修复间隔时间显著短于开放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开放术后恢复慢, 疗程长。
综上所述, 上颌窦牙体种植采取上颌窦提升术效果较好, 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参考文献
[1] 张庆. 上颌窦牙体种植180例临床效果分析. 临床医学, 2015, 35(9):88-89.
[2] 胡秀莲, 罗佳, 李健慧, 等. 无牙颌种植修复患者127例临床回顾研究.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4, 49(6):333-338.
[3] 袁长永, 王鹏来, 秦雁雁, 等. 上颌后牙垂直骨量不足植牙患者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临床观察. 山东医药, 2016, 56(31):95-97.
[4] 杨桢宇, 石英姿, 莫安春. 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种植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吉林医学, 2013, 34(29):6075-6077.
[5] 黄征难, 李宝勇, 刘民, 等. 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9, 7(6):515-518.
[6] 肖慧娟, 杨云东, 许胜, 等. 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1, 46(5):272-275.
[7] 刘志萍. 口腔种植中上颌窦提升的临床观察与应用. 中国医药指南, 2014(2):179.
[8] 刘堃, 张辉, 孙琼, 等. 非植骨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临床疗效观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0, 45(4):589-591.
[9] 潘跃中. 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7):731-732.
[10] 徐康鑫, 高苑. 上颌窦外提升同期牙种植体植入术围手术期护理. 黑龙江医学, 2015(4):439-440.
[收稿日期:2017-06-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