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院子里的那一树海棠
2017-11-13吴梅影
编者按:民进会员、厦门作家吴梅影女士新著《苏轼:一樽还酹江月》近期出版,该书以倒叙手法,由黄州开始,围绕着苏东坡一生行止展开。全书分为黄州生涯、东京梦华、杭州岁月、西湖梦寻、惠州儋州五个部分,小标题均采用东坡诗词句,通过对东坡实际作为、诗词书画等的具体展现,将一位活生生的东坡跃然纸上。
去年夏,为完成老父亲多年来一直想去眉山看一看三苏祠的心愿(前几年因整修,一直未能如愿),弟弟开车,我一手牵着极度弱视、几近双目失明的母亲,一手抱着四岁多的小侄女,同时不忘照看着老父亲……祖孙三代共五人,一同前往眉山。
眉山同学、好友立胡左格盛情接待,帮我抬老父亲的轮椅上上下下——父亲八年前得了帕金森症,而今行动不便。此情此景,内心的感激无以言表,只好默默领受,并在心里对自己说,这是东坡给我的特别的恩惠吧,从北宋而来,从眉山这人杰地灵的山水间来,从同学、朋友几十年的友情中来。
《蜀中名胜记》卷十二《眉州》引《通义志》云:“昔人评吾州,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列眉通衢,平直衍广,夹以槐柳,绿阴翳然。小南门城村,家多竹篱桃树,春色可爱,桥之下流,皆花竹杨柳。泛舟其间,乡人谓之小桃园。苏子瞻诗:‘清江入城郭,小圃生微澜。子由诗:‘仿佛城南路,繁香扑市桥。”
一千多年过去了,老泉、子瞻、子由,依然鲜活着,在故事中,在翰墨间,在诗词文章里。我们来到眉山,来到三苏祠,一方面是为了缅怀与瞻望,一方面是想沾一点文气的吧?让这中华文化的袅袅香烟,透过他们,传递给我们,氤氲不去。
三十多年前,也曾到過眉山、乐山与峨眉,“峨眉山月半轮秋”,古嘉州的明月,曾轻轻照拂着我年轻而明媚的脸孔。故地重游,容颜沧桑,岁月老去,好多地方亦变了模样。我长时间地驻足在新修建的三苏祠的碑刻旁,默默念诵刻石上东坡那一首首为人们耳熟能详并脍炙人口的诗词。而最让我激动得几乎是要落下泪来的,是转入三苏祠的后院即宋时眉山考试院中,一树海棠,扑面而来,直撞心扉,开得正方秾艳。这是东坡手植的么?姑且这么想。无论如何,这是他深爱的花树啊。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他在黄州落魄时,依然忘不了家乡的一树海棠:他几次咏海棠花;他把心中的海棠比作了心爱的美人儿,又把心头的美人儿,比作了月下海棠花。
这海棠,是他的前妻王弗、现在妻子王闰之,还是黄州照顾他的王朝云?生命中至爱的几个王姓女子,他用了他的大半生来深情吟咏、缅怀。
不思量,自难忘。
无处话凄凉。
“明月夜,短松冈”,让我们对着这一树海棠,展开书卷,从黄州《寒食帖》开始,来读东坡——
(本文系《苏轼:一樽还酹江月》一书作者自序)
精彩赏读
花褪残红青杏小
“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阕一,不成为书也……”东坡正摇头晃脑念着手中新墨,这是他适才为子由幼子所书。
朝云端茶进来,她穿着新做的一身衣裳:浅绯的衫儿,略深红的裙儿,为她大病初愈后的苍黄脸孔,增添了几许清新。
东坡看向自己青春正好的爱妾,微微点头称许。
朝云是十一岁上下、不到十二岁那年进入苏家的。
同样的这样一个清秋,西湖边上,正是十里桂花飘香的时节。
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时任杭州通判。
就在熙宁元年(1068年),神宗(赵顼)初登大位,血气方刚,二十上下年纪的他,决定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奋力实现国家中兴,启用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深受赏识,离开多年来韬光养晦之地方,直接擢拔进京,奉诏入朝,允准“越级进言”。
前年(1066年),苏轼已离开凤翔近两年,返回京城任职史馆。不料父亲苏洵去世,按祖制,他辞官回乡,守孝三年。熙宁二年(1069年),苏轼、苏辙于故乡安葬父亲,苏轼并归葬妻子王弗之后,离开家乡眉山,前往京城汴京复职。是年,王安石一升而升,为参知政事(副丞相),大刀阔斧,推行新法,“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用资本削减垄断,美其名曰“钱平”;取之于富归之以贫,叫作“均输”;阻止农民向有钱人借取高利贷——借贷任务交由政府来完成,春耕时借款给农民,收成时归还,谓之“青苗”。
“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王安石列传》)
朝臣分为两派,水火不相容。王安石称,一为“流俗”,一为“通变”。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流俗”派全面受到清洗。
苏轼此时,三十二岁,任职史馆,官卑位低,但他依然给皇上上万言书反对青苗法:“今陛下使农民举息而与商贾争利,岂理也哉?而怪其不成乎?……夫陛下苟诚心乎以为民,则虽或谤之而人不信;苟诚心乎为利,则虽自解释而人不服。……今青苗有二分之息,而不谓之放债取利,可乎?……今天下以为利,陛下以为义;天下以为贪,陛下以为廉,不胜其纷纭也。”他心如潮涌,甚至“警告”皇上,说:“……今陛下春秋鼎盛,天赐勇智,此万世一时也。而臣君不能济之以慎重,养之以敦朴。譬如乘轻车、驭骏马,贸然夜行,而仆夫又从后鞭之,岂不殆哉。臣愿陛下解辔秣马,以待东方之明,而徐行于九轨之道,其未晚也。”“臣窃意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陛下安静以待物之来,然后应之。”
熙宁三年,司马光外放陕西;四年,苏轼恩师、朝廷重臣欧阳修辞去一切职务,退归林泉。
这年春天,苏轼主持开封府国子监,出了一道乡试题:《论独断》——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小白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灭。事同而功异,何也?
王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苏轼遂请外放,通判杭州——算是平级调动,只不过,由中央到了地方。
莲叶亭亭。风过时,绿浪起伏;更远处,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清风袭来,新凉渐生,荷香怡人。
去年[熙宁四年(1071年)]晚冬,苏轼到达杭州;今年深秋,新出生儿子苏过满百日,苏轼于西湖边摆酒庆贺,顺便为新任太守陈襄接风。杭州众官员携其眷属,齐聚西湖边,共赏秋色。
苏轼高兴,不觉随口吟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众人齐声喝彩。
一群歌女上前献歌。中间一位年幼者,身着红衣,黄莺儿一般的清脆嗓音唱来: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呵呵”,东坡愣了一下,与妻子王闰之相视而笑。前年,王闰之刚嫁入苏家时节,晚春初夏,她带着堂姐王弗留下的孩儿苏迈,在眉州老宅园子里荡秋千玩耍:海棠盛放,杨柳新发,妻儿和乐,岁月静好。苏轼驻足,为眼前的生活和青春娟好的妻子而欢喜自足,他随口吟出此词《蝶恋花》。没想到今日,竟然由尚未及笄之小小歌女唱出,别是一番韵味。
评论摘编
浙江古籍出版社:纵观所有的东坡传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影响大,但他有一些错漏,还有就是对王安石评价不客观,有违史实。另外,书画,林语堂讲得少。本书作者不取史传,而是采以小说的叙事,一是为了增加可读性;二是从《寒食帖》开始,多谈点东坡的书画成就。
寿勤泽(浙江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吴梅影女士是我见过最为勤奋的作者之一。近年来,她勤于笔耕,成果迭出,她的新著《唯余笔墨情犹在——赵孟頫传》出版问世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春夏之交,书业界口碑极佳的“春风图书势力榜”优秀图书评选中,这部图书获得了不少网民的点赞。《唯余笔墨情犹在——赵孟頫传》书稿一交出,梅影女士马上就开始了以“宋四家”为对象的新作的创作,足见她的勤快。她的才思敏捷,她的坚韧执着,让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