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真”视角审视中日婉曲话语的婉曲化

2017-11-13金华金玉花

东疆学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日语隐喻语言表达

金华 金玉花

[摘 要]

在中日语言表达中,美化、粉饰、回避、暗示、文明等婉曲话语非常多见,是普遍的表达现象。婉曲话语主要是为了避免引起听话人的反感、不满和不快,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际或实现交际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婉曲话语不仅出现在语言表达中,有时也出现在借助体态表达的非语言手段中。但语言和非语言婉曲表达很多时候是为了追求它的“真”实性,也就是说,说话人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话语对象、不同的话语内容而选择婉曲话语,这些婉曲话语有时是真实的,有时是不完全真实的。同时,婉曲话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是,我们都可以从婉曲话语求“真”来探讨中日两国婉曲话语的异同。

[关键词]

中日;婉曲话语;“真”;婉曲化

[中图分类号] H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17

)04002206

[收稿日期] 2017-04-11

[基金项目]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6GZYB51;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6GYB032;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JGXM-MS06;2015年度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ZDXM15;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D14XWW06。

[作者简介]

1.金华,女,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广州 510640) 2.金玉花,女,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福州 350000)

一、前言

婉曲话语是信息化社会人类语言交际的必然产物。婉曲话语反映了时代发展中人们进行交流时的心理活动,话语里所蕴含的“真”可能根据说话人与听话人所需发挥的作用而不同。本文借助徐盛桓“婉曲话语”[1](323)术语,试图从语言表达的求“真”视角解析中日婉曲话语在国际化发展中的作用,并从中了解中日两国婉曲话语的异同。

“婉曲”其原语是日语“婉曲表现”中的“ennkyoku”一词,在先行研究中,中文很多时候译成委婉表达或委婉语。关于日语委婉语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颇多成果,但从求“真”“交际”“婉曲化”的角度分析中日委婉表达的甚少。婉曲话语是社会语言现象的一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上为了寻求理想的交流效果而创造并选择确切的表达形式进行的语言行为。“婉曲,指的是对于不雅的或有刺激的事物,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闪烁其词、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2](302)随着经济的发展,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外,人们精神文明也逐渐提高,越来越不太在乎话语的“真”而要求话语的婉曲,婉曲話语成为了人类交际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

笔者认为,婉曲不仅仅是对不雅或刺激的事物之模糊、概括的描述或含蓄的话语,而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在文明交流中不可缺少的语言表达的替代物,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语言随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而变得文明和委婉,这是自然规律。婉曲话语实际上越来越趋向于用婉转、文雅、文明的话语来暗示、美化、粉饰听话人所忌讳的、难堪的、反感的、刺激的话语。在当今语言交际中,由于各种缘由,对听话人不能、不便、不敢或不愿说的话语常常采取婉曲话语(不计较是否真与不真)来进行表达,以求减少听话人的反感与不悦,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婉曲话语承载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信息的特点,在中日话语表达中,表现得似乎更加明显。

二、婉曲话语的概念分析

婉曲话语可分为婉言和曲语两类,婉言不直接说出本意,故意换一种含蓄的说法。婉言也就是指拐弯抹角、不直接说出本意,特意换一种婉曲的、含蓄的话语的说法。曲语通常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通过描述与本意相关的事物来烘托本意。曲语是不直接说出真实的或是不完全真实的或是完全不真实的本意,而是通过暗示、比喻、隐喻、模糊、概括来描述与本意相关的事物,并烘托本意的话语。因此婉曲话语的真与非真具有同一性,它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同一的,但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不同表达的真正含义是让人悟得出,理解得了,最终露出“庐山真面目”,而不会使人误解或产生歧义。所谓同一性,它的特点在于含蓄委婉,从而实现语言表达的婉曲化。

婉曲话语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同一性。在社会心理素质高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际中,“婉曲”话语可以将一些不宜直说或不必明说的某事某物,用一些与某事某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虽然“婉曲”话语是一种不同的表达,但表达的是同一的某事或某物。换言之,这种表达是原语与婉曲话语的同一性的产物。其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心理因素关系十分密切。原语与婉曲话语都反映了说话人的主体意识,最终达到人际交流和表达的意向性目的。例如:徐盛桓[1](327)对于美国将“战争部”(Department of War)这一词改成“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的解释是这样的:1947年美国将沿用了一百多年(1789-1947)的“战争部”改为“国防部”是为了满足人民渴望和平、维持和平的愿望,如为稳固统治地位而采用了婉曲的语言表达。“战争部”也好,“国防部”也好,都指的是军队,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语言表达更加注重主体意向性的信念、人性化、可接受性的语言表达,因此依据两种表达的同一性,选择了大于人们可接受性的“国防部”一词。证实了时代变迁中人们的思维、认知、语言环境、信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是越来越落后而是越来越科学化、人性化、婉曲化,它突出了同一性中的普遍性、适用性。

日语对婉曲话语具有不同的解释。《国语学大辞典》将婉曲表达定义为“断定的に直接的に、また露骨に言うのを避けて、遠まわしに表現すること(即说话避免断定、直接和露骨,拐弯抹角地进行表达)”。[3](264)《日本語学キーワード辞典》将婉曲表达定义为“表現主体(話して?書き手)が、基本的には相手への配慮によって、表現意図や表現素材?内容を直接的に表すことを避けるときに用いる間接的な表現のこと(即表达主体为了避免直接表达意图、内容而采取间接的表达形式”。)[4](98)在日语对于婉曲话语的定义中,“遠まわしに表現、配慮表現、間接表現”等都体现了忌讳、避免给对方造成不快的婉曲的同一性。endprint

具有温和、间接、含蓄特点的婉曲话语,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起润滑剂的作用。日本语言学家水谷修说日语婉曲表达指的是日本共存、同一化志向、对听话人的客气(配慮)。[5](109)直塚玲子说日语的婉曲表达与日本社会、日本文化有很深的关系。[6](65~66)森本卓郎说“日本語が婉曲的な言葉である、そのような婉曲的な言葉から日本人の心理特徴、日本の文化などを窺うことができる。”(日语是婉曲话语,从日语的婉曲话语中能窥视到日本人的心理特征以及日本文化)[7](57)也就是说,婉曲话语的生成,遵循了语言表达的同一性、人们的主体意向性,因此话语是否“真”在原语与婉曲话语的同一性里已体现,在交际中无需去计较,这就是话语婉曲化更为受众接受的理由之一。

三、中日婉曲话语的特点及表达方式

(一)婉曲话语的特点

婉曲话语是通过运用诸如比喻、借代、双关、迂回、含混词语、模糊概括、低调陈述、词形变换等等的婉曲化手段生成的。这些婉曲化手段的共同特点是不同程度地利用了原用语和婉曲话语之间所具有的蕴涵性和因果性,其因果蕴涵具有同一性。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的语言生活中,都有这种现象,即说话人想要表达真正意图,但限于环境、文化等因素不能或不愿直陈其事。森本哲郎认为,这种既相互矛盾又具有同一性的思想与表达,也就是婉曲表达。[8](60)

语言随人类进步而变得文明和委婉。委婉语实际上是一种替代,也可以说是一种隐喻,即人们用比较婉转、文雅的话语来表达所忌讳的、不便直说的、粗俗的事物,可代替、可隐喻是因为代替语和隐喻语都与原语具有同一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各民族受教育的机会和跨文化交流机会的增多,人类的人文素养提升,曾经粗俗的词语不断被具有同一性的话语取代,这个话语就是婉曲话语。婉曲话语的婉曲化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和民族特色,它的使用可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减少误会、避免难堪,使人们的交流顺利进行。

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人与人之间不便、不忍,或语境不允许的话题内容。需要把“辞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话人接受。如,婉曲话语常常用于有关“死亡”“伤残”“身体部位”以及人们心理和生理“缺陷”等。对于人们生活中比较敏感事件的表达,其语用功能上婉曲话语的目的在于“利己”“利他”或“泛利”,因此利用话语同一性,在不同语境下选择更合适的表达方式,使语言表达越来越婉曲化。

再则,人都有心理边界,而心理边界的特点是对外防备而对内亲近随和。如果一方认为自己属于对方心理边界中的个体,为表示尊重,他就要拉大和对方的心理距离,以免冒犯;但如果对方是自己心理邊界中的一员,他就会采取缩小心理距离的手段以表示和对方的亲近。拉大或拉近心理距离的婉曲话语是当今信息化时代普遍的婉曲表达形式。下面通过几种婉曲表达形式,来探讨话语的同一性前提下的婉曲话语的婉曲化程度。

(二)婉曲话语的表达形式

中日两国的婉曲话语按照表达本意所需要的语言特点可分为多种表达方式:

1.讳饰表达

婉曲话语是表达不便说或使人难堪的话语的表达方式。不仅中文关于“死亡”的婉曲话语非常多,日语中与“死亡”有关的婉曲话语也多达50多种。如,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今天两点,停止了思想……。为了避免“死ぬ、死亡”等给人带来恐惧和不祥感,日语也常用“天国へ行く、他界する、永遠に目を閉じた”等婉曲表达。中日文的“停止了思想”、“天国へ行く”都与“死”具有同一性,再有“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遠に目を閉じた”等表达,说明婉曲的程度越来越高。

2.借用表达

借用表达是借用一事物或他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直接回答的表达方式。

如:我们的周总理在北京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对话:

一西方记者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

周恩来答: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

当回答涉及国家机密,又含有讥笑我国经济贫乏的问话时,总理用所有人民币面值之和来巧妙地回击了外国记者的挑衅,又没暴露国家机密。这种借用婉曲话语的表达,其妙处在于既不伤害听话人,同时也很巧妙地解除紧张的气氛,最终达到交流的最高境界。

3.曲语表达

曲语表达是用曲折含蓄的语言和商洽的语气表达自己看法的表达方式。如,《人到中年》的作者谌容访美,在某大学讲演时,有人问:“听说您至今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个人感情如何?”谌容说:“你的情报很准确,我确实还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是我的丈夫,是个老共产党党员,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尚无离婚的迹象,可见……”此番曲折含蓄的回答,告诉了对方我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始终如一,也告诉了对方自己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态度,最终达到说话人所要达到的目的。从日语婉曲表达之一的配虑表达就可以看出日语婉曲话语越加婉曲化,如拒绝说话人的请求、建议时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考えておきます”(我考虑考虑)等配虑表达来回答,而避开“だめです”(不行)、“無理です”(不可能)等正面拒绝的话语。另外,“扉が閉まります”(门自动关了),“その花瓶割れちゃったの”(那个花瓶碎了?)等善于用自动词的表达,也是人际交流中使婉曲化更为凸显的一种表达。

4.模糊表达即暧昧表达

模糊表达是运用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语言进行交际的表达方式。在语言交流中,模糊、暧昧的表达是一种必备的艺术,且含义宽泛、富有弹性。在中日文的表达中,暧昧表达非常丰富,也是让很多日语学习者掌握起来觉得困难的难点之一。例如:副词“ちょっと、少々”(一点、一会儿),模糊型接头接尾词“こ~、ひめ~、~みたいな、~的な”(小~、公主~、好像~、~类),表示数量和程度的“~ほど、~ばかり、~くらい”(大概)等等都是暧昧的表达形式。

5.替代表达endprint

替代话语包括隐喻、夸张、委婉、谚语等等手法。在多元化社会中,原用语会受到地位、语言环境、表达内容以及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心理感知的影响,选择更适合、有利于双方交流的话语。例如:少年犯/失足少年、卖淫女/失足少女等可以用“失足”委婉语替代,表达需要说话人为了达到交际的最终、最好、最有效的目的。婉曲话语往往以隐喻、转喻等方式代替不吉利、不悦或禁忌的话语。

除了上述婉曲表达外,婉曲话语还有以下三种表达手段(举日语来解释):语音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例如,数字“4(し)”和“9(く)”的日语发音是“死(し)”“苦(く)”,所以为了避开这些读音,日本人常常将其读成“よん?よ”“きゅう”。另外,在结婚仪式上,日本人绝对不会说“度々”(偶尔)、“重々”(屡次)、“終わる”(结束),因为这些词汇中含有“离婚”、“再婚”的意思,所以常常用“長々と”(长长久久)、“お開き”(开始)等话语。还有日语中的清音、浊音也要区分,因为清音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小而快又舒适,而浊音给人大而慢又不机灵且愚钝的印象。例如,在“彼の目はキラキラと輝いた”(他的眼睛如星光般闪烁)和“彼の目はギラギラと輝いた”(他的眼睛发出邪恶的寒光)中,因为清音和浊音所表达的意思不同,对主语中的男性的评价正好相反。“キラキラ”表达的是既聪明又帅气的王子,而“ギラギラ”则是凶恶的黑社会头目。

简言之,婉曲话语的研究涉及到修辞学、语言学、交际学、逻辑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诸多领域,婉曲话语的生成、因果蕴含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且各种婉曲表达均具有同一性。这种无穷的、多样的、积极的话语就充当了原用语所要表达的目的,给人与人之间最终的交际带来了积极的润滑剂效果,成为了人们交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之一。

四、婉曲话语的婉曲化

婉曲话语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婉曲话语的特点之一。例如,《礼记·曲礼》云:“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可见,同样是死,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说法有严格的区别,体现出了鲜明的等级观念。对于封建帝王之死,除了用“崩”之外,还有“驾崩”“山陵崩”“弃群臣”“宫车晏驾”“千秋万岁后”等委婉语词,而皇后、皇太后之死也可以称为“晏驾”,这些词语不仅具有专有性,而且体现了其尊贵的社会地位,往往可以显示其身份。在不同的社会场合,这些用语扮演不同的角色,语言行为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对于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死,也有不同的表述:少壮而死曰“夭”;不满七八岁而死曰“凶”;不满二十岁而死曰“短”;未婚而死曰“折”;未成年而死曰“殇”。随着社会的发展,委婉语的使用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虽然现已不是封建社会,但对社会不同地位或不同级别的人而言,死亡委婉语又呈现出一种新的语用趋势,即国家政要或相当级别的领导去世,在正式场合要用“逝世”;而一般老百姓则婉言“去世”,或直言“死”;科技文化界巨人去世,还可以用婉称“巨星陨落”等。这些委婉语反映了从古至今语言表达的婉曲变化。日语中婉曲话语的婉曲化也越加明显。例如:

(1) A: このワンピース、似合うかしら。

(这件衣服怎么样)

B: ちょっと、地味なようですね。

(嗯,颜色有点土)

(2) A: この料理いかがですか。

(这个菜怎么样)

B: ちょっと味がうすいようです。

(淡一点)

上述两句对话中,回答一方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那件衣服不好看”或“不好吃”,而是采取了“颜色土”或“味道淡”等婉曲话语,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综上可知,如今的交际过程中,人们尽量使用间接、含蓄、文雅的语言来代替那些过于直接、露骨、粗暴的语言,以此顾及听话人的感受并达到最佳的交际目的。

婉曲话语的生成,也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因果蕴含。换言之,婉曲话语不是凭空出现的话语,而是用比喻、转喻、替代、迂回、模糊概括、暧昧等手段对原用语作不同程度的变更,从而进行交际的委婉话语。对人类肢体缺陷中日歧视用语词也开始渐渐消失,证明婉曲表达越加婉曲化。比如:

中文:瘸子、瞎子、聋子等;

日文:めくら(あきめくら)、つんぼ(聾者)、どもり;

上述例语的歧视用语渐渐消失,出现了代替歧视用语的婉曲话语。再如:

中文:腿残疾、拄拐杖的人、坐轮椅的人、盲人、聋哑人等;

日文:視力障害者、目の不自由な人、足の不自由な人、耳の不自由な人、字の読めない人、文盲、口の不自由な人、言語障害者等等。

上述例语不仅使人们的语言内蕴更加丰富,更体现了婉曲话语替代了具有歧视和差别的话语的发展趋势。人类文明、人们的心理现象、社会发展与进步清楚地体现在语言表达中。造成这些替代差别的婉曲话语几乎失去了所谓的真与不真,在尊重人格的同时很好地表达了事实与现象。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语言表达的话语主体意向性信念选择也更加多样化、委婉化、婉曲化。

綜上所述,语言运用不同于物理现象,婉曲话语可以直接体现话语的意向性。从认知学角度来说,婉曲话语是替代话语。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时,常常把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通过同类或同类相似事物去认识新事物,并通过场合、话语对象、话语内容来选择替代话语或婉曲话语,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交流的顺利进行。因此,这些话语是否“真”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婉曲话语是否“真”?

徐盛桓认为,关于“真”(truth)的探讨历来在哲学研究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因为哲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求真的学问。[1](327)从亚里斯多德开始,学者们对“真”的探讨一直是众说纷纭,如主张符合论、融贯论、使用论、冗余论、等同论等等。但在人际交往中,为了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人们往往很难太多地过问“真”与否。同时,人们也不会以话语是否符合真理来与他人进行交流,而是通过语言环境、涉及的话语的意向性、听话人等来判断和选择表达方式,或者说真与不真的婉曲话语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在婉曲话语的表达中,很多人认为比起中文,日文的婉曲表达始终表(建前)里(本音)不一,作为母语为中文的日语教授,笔者也深有同感。endprint

戴维森说:“我们将‘真看作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句子的特性,而是话语的特性,或者说是言语行为的特性,或关于语句、时间和人的有序三元项特性,而将‘真看作语句、时间与人的关系,恰恰是最简单不过的。”[9](146~147)

在婉曲话语研究中,当时的因果关系是受当时的语境(context,Gon)和话语涉及的当事人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Int)制约的,所以我们拟把这一制约条件加到逻辑式里去。[10]而且在话语的婉曲化中,有些事物在不同的人群中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同一个原用语“可能”存在多于一种的阐释。例如,关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命名,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把强国命名为第一世界、先进国家、发达国家,而把落后国婉曲表达为发展中国家。1973年9月不结盟国家在阿尔及尔通过的《政治宣言》中正式使用的概念為第三世界国家。关于第三世界的命名,当时毛泽东主席在70年代对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做出了科学的划分。命名的第三世界是对落后国家的婉曲表达,这种婉曲的命名,在孤立了霸权主义的同时,对进一步加强中国同第三世界各国的团结和友好合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可能的世界理论来看,事物所蕴含的一种情景就是一个可能世界,“因果可能为真,当且仅当某物在某个可能世界上为真”。[11](117)世界上的任何语言多多少少都存在婉曲话语、隐喻、转喻、夸张语等,这些均是语言表达的替代话语方式,即替代话语。这些语言表达是人们为了更好地进行语言交流而采取的一种语言技巧,不一定非要求它为“真”,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最好的人际交流。所以,话语表达有时“真”有时“非真”,而所谓“非真”也不能定性为“假话”。无论是转喻还是隐喻活动,其目的都在于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隐喻作为婉曲话语的一种表达形式,它源于事物的同一性,这种事物的同一性给隐喻的委婉表达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使用隐喻表达,则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于同一个存在物,尤其是复杂的存在物,采用多种概念化的方式通常是必要的和有用的”,[12](98)“同一个事物可以而且必然存在多种多样的隐喻化方式,使这种方式富于表现力、感染力,这是隐喻重要的功能和目的”。[13](31)隐喻的显著特征是通过心智活动,用隐喻语代替源语,使所要表达的话语更加婉曲。徐盛桓称,隐喻是在反思意识活动中建构起来的,因此从原用语生成来看,隐喻表达在婉曲表达中是一个有序的对现实的实际社会现象作出的命名。[13](28)

因此,婉曲话语的“真”与否并不重要,婉曲话语有没有完成交际目的才是关键。随着语言科学研究的发展,很多研究通过探讨人们语言认识机制去探讨语言替代论,委婉语、隐喻表达或婉曲话语就是使用替代词来完成交际目的的。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化的进程,人类世界越来越关注语言表达与文化交际,特别注重语言表达的话语与运用的作用。克罗夫特(Corft.W.)、克鲁斯(Cruse.D.)曾经说过:目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只专注于研究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心智,而忽略了语言用于交际这一核心功能和用于社会交往的作用”。[14](329)语言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交际手段,语言表达研究如今已从词汇学、句子结构、修辞学发展到交际学、哲学(心智)等领域,说明话语交际研究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必然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徐盛桓:《因果蕴涵与婉曲话语的生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3期。

[2]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北京:商务印刷馆,2007年。

[3][日]国语学会编:《国语学大辞典》,东京:东京堂出版,1980年。

[4][日]小池清治等編:《日本语学キーワード辞典》,东京:朝仓书店,2007年。

[5][日]水谷修:《日本語の生態》,东京:创拓社,1979年。

[6][日]直塚玲子:《欧米人が沈黙するとき―異文化間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东京:大修館書店,1980年。

[7][日]森本卓郎:《日本语 表と里》,东京:新潮社,1985年。

[8][日]森本卓郎:《战争と人间》,《文艺春秋》,1988年。

[9][美]戴维森(D.Davidson):《真理与意义(Truth and meaning)》,牟博译,北京:商务印刷馆,2012年。

[10]徐盛桓:《心智哲学视域下语言研究的新进展》,“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博士工作坊,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年。

[11]刘邦凡,王磊:《科学、哲学与认知融合视域下的因果陈述逻辑》,《哲学研究》,2013年第12期。

[12]郦全民:《意向性的计算解释》,《哲学研究》,2012年第9期。

[13]徐盛桓:《再论隐喻的计算解释》,《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4期。

[14]Wilian Croft,D.Alan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剑桥:CUP,2004年。

[责任编辑 张克军]endprint

猜你喜欢

日语隐喻语言表达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爱的隐喻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