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 化 记

2017-11-13甘正气

延河(下半月) 2017年2期
关键词:茶树

□ 甘正气

安 化 记

□ 甘正气

安化是湖南中部的一个小城,像其他带“化”字的地方如敦化、遵化、德化一样,并不以历史悠久著称,也不像安阳、安源、安庆那样有名,但安化还是值得一去,最好在春天。

从长沙出发,经益阳,越桃江,过敷溪,就进入了安化地界。路在长满毛竹茶树的山间穿行,一不留神,一片宽阔的河面不知何时已经奔涌到眼前,安化近了。

这宽阔的水面是资江,冲过雪峰山的重重阻隔浩荡而来,江往东行,人向西走,愈加觉得急湍,仿佛天地都被资江冲撞得更加开阔了。长天无云,江水如碧,有轻鸥低飞,岸边木槿生香,粉蕊争发,见蝴蝶戏舞,让人忍不住贪恋不走,极目远眺。

对面江边有一石塔,标志着陶澍故园所在。陶澍是左宗棠的亲家、胡林翼的岳父,曾任两江总督,他的私邸和陵墓都在资江边。但要过去,要靠轮渡。这段没有桥,正好尝尝坐船的滋味。走下渡口,抬头望,江岸高山巍然耸峙,有逼人之态,资江却不以为意,翻着白浪打着漩涡悠然远走,似乎特意为了让你看清它的底色,放慢了步子。或许只是因为渡口总选在水流不急之处吧。

江右的路更窄,山显出森严壁立的模样,前方有吊脚木楼依山水之势而建,唐家观古街到了。青瓦邃户,青石小道,小姑娘坐在门槛上不紧不慢地剥着笋子。资江不像沱江那样涓浅,能够涉水而过,这里还没有什么游人,没有凤凰城的热闹。再往西走,就到了安化县城。

这条到安化的路,人称“百里画廊”。

只见山高林密,阳光从树叶的间隙钻出,树枝从山上垂下,驱车疾行有穿林打叶之声,好像在通过一条用树枝编织的隧道。路边即是峡谷,清泉流于石上,时宽时狭,时浅时深,时而淙淙流淌,时而汩汩倾泻,随山势纡回曲折,与公路迤逦伴行,和花草互相映照,变幻碧绿、宝蓝、青灰、鹅黄的颜色,掬水细瞧,又澄明无垢。

名山一般都像遗世独立的高僧圣人,一定要让人长途跋涉,匍匐朝拜。

我曾用了一天时间去看安化的云台山,原以为绰绰有余,没想到只是以管窥豹。

云台山山脚有溪,山腰有园,山腹有洞,山头有祠。从山巅的真武祠往下眺望,只见墨绿色的小溪两岸大屋小楼密密麻麻。溪也名副其实,叫“潺溪”,那块聚人而居的平地是“潺溪坪”,坪上的居民多以种茶为生,山腰的茶园就是他们的产业。

茶园散布在半山,在一块块花白的石灰岩中开垦出来。只见一人多高的石灰岩耸立在一垄垄茶树周围,仿佛有人特意搬来为茶树遮风避雨的。这里时至五月仍有人烤着炭火取暖,麻杆粗细的竹子像蒺藜一样倒伏在地上,似乎怕冷蜷缩着,丝毫没有井冈翠竹的挺拔劲直。但茶叶却长得好,宽大厚实,阔如手掌,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大叶茶”。也许,从石灰岩的缝隙中长出的茶树本就生性刚强吧,它把乱石当成画屏,把山峰当成玉栏,把凛冽寒风当成和煦春风,与淙淙清泉为伴,跟满天星斗同眠,远离山下的市井喧嚣与山顶的香火缭绕,对气温、地势和季节都鄙夷不理,甚至还要用浓雾来遮挡窥探的目光,不求闻达,不慕荣宠,自顾自地努力生长。不少茶树上蛛网纵横,白色的蛛丝上麇集着透亮的露珠,如果茶树有灵,它可能连蛛丝都不会拂去。

山腰还有烈士陵园,一座高大的安化烈士纪念碑矗立其间,直指苍穹。1935年,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长征红军曾在附近激战。现在,硝烟散去,恩仇俱泯,烈士之英赏茶云海,千秋功业任人评说。

山腹有名曰“龙泉”的溶洞,洞中有河,长达数里,深有几米,能行小船。还有十几个深不可测的天坑,我没有系绳直下去探险,只在坑口凝神谛听,在草叶荆棘织成的密不透风的绿幕下,有哗哗水声。或许,云台山的云就是从这里蒸腾而上,朝云暮雨,蔚为大观。

流经安化的资江是难于驯服的。两岸青山挟持着它,但它还是旁逸斜出、左冲右突,像精力旺盛的鸡公,在河岸这里啄掉一大块,那里凿破一小角,向湾头和豁口拓展它的领地,所以这里的桥不仅有横跨资江干流的,也有不少与主流平行的。

于是,在不到三十公里的地方,安化连修柘溪、东坪、株溪口三座水电站,才勉强制住了资江。被分而治之的资江刚从几条泄洪道跑出,就立马汇成一片,似乎痛感于水坝耽搁了它的黄金时光,着意加快速度飞快向洞庭湖奔去,白浪越过青波,后浪盖过前浪,激水超过缓流,暗潮涌出江面,江面被高高拱起——像成精的草鱼挺起背鳍在水下游又像有巨鲸作势浮出——迅疾又被向前重重掷下,它恨不得跳着前行。资江像韩信忍受少年的挑衅一样接受水坝暂时的拦截,只为奔涌出更加壮丽的行程。

资江中的鲢鱼洲也狭小局促,上面的树木都纤细稀疏,一副向资江俯首称臣的可怜样,似乎资江格外开恩才让它在江面露出头来吹吹风,不像湘江上的橘子洲扬眉吐气。资江对苲草、水藻倒还通融,在河床宽阔处,它们柔媚无骨,随波飘荡。

梅城镇原是化外之民聚族而居的地方。《宋史•卷四百九十四•列传第二百五十三》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其实,镇中名胜古迹非常多,没有半点蛮夷之地的样子,只需看看一阁、一庙、双塔,就可见当地的崇文之风。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梅城就是这样的。

小镇东边现有两层粉白的魁阁,祈文运;镇西尚存黄瓦红墙的文庙,祭孔孟,大殿、厢房、泮池俱在,还收藏了古籍善本八千余卷;联元塔位于镇南青葱的笔架山上,屡经雷劈犹自屹立,三元塔遭逢浩劫毁而复建,在镇北隔着盈盈洢水与联元塔遥遥相望。《说文解字》释“联”字:“连也”,这两座塔应该是为祷求本镇学子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特意修筑的,俗称“南宝塔”、“北宝塔”,文化意蕴失色不少。

1917年的夏天,不满24周岁的毛泽东同志进行了一次“斯巴达式之旅”,全程徒步不带分文,靠写对联换取食宿,用一个月,行九百里,游五座城,就到过这里。兴许是意犹未尽,时隔八年,他再次来到梅城调查研究。传说他题写了十六个字描绘梅城风物,从文采看,似乎不像出自这位熟读《韩昌黎集》的文章高手笔下。

现在,他造访过的阁、庙、塔早已不是昔日模样,老县衙、永兴庵也如太阳下的冰山烟消云散,行政区划更是大有变动,这个曾是800年安化县治(从宋代到1951年)的小镇从政治和地理上都不再是该县的中心,它会不会有几许落寞?我想起宾夕法尼亚的费城,它是《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诞生地,也做过美利坚的首都,它是否会因华盛顿特区成为新都而花径不扫、朱门不开?应该都不会。河东河西,沧海桑田,这是自然的法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万物都焕发出各自独特的光彩,这才是世界的常态。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这个古镇,我缓缓行,静静听,倾听历史的足音。

[责任编辑:马召平]

猜你喜欢

茶树
关于安溪茶树多样性保护和开发研究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在一杯茶中缓慢度过一生
中国西南 茶树和中华茶文化的起源
茶源贵州 依据充分
山区茶树种植的有效管理措施探讨
故乡的古茶树
茶是由茶树的叶子做成的
茶的箴言
美丽的山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