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良知到大同理想:刘明华先生《唐代文学与思想文化论集》述评
2017-11-13杨理论
杨理论
从社会良知到大同理想:刘明华先生《唐代文学与思想文化论集》述评
杨理论
“出版自选集,有回顾学术经历,总结学术思想的意义”,这是刘明华先生 《唐代文学与思想文化论集·自序》(人民出版社2015年12月第一版。以下简称自选集)开篇的第一句话。诚如其言,读者诸君只需稍稍留心一下这本自选集的目录——依次为杜甫研究、文化文体研究、思想研究成果——就不难发现,这确乎是先生三十年治学生涯的回顾,也是其学术思想精华的呈现。
一、杜甫研究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先生师从著名学者、杜诗研究名家曹慕樊先生攻读硕士研究生,从而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之旅。治杜是先生步入学术殿堂的肇基所在。先生当年的硕士学位论文即是《杜诗修辞论稿》,从修辞艺术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切入杜诗研究,先生为第一人。此文修订后,易名 《杜甫修辞艺术》,于1991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被学界誉为:“把方法论和认识论、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结合起来,特别借鉴接受美学、心理学等手段,深入分析杜诗修辞艺术,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不失为一部有特色的研究专著。”此次自选集所选 《论杜诗的对仗》《杜诗用典所体现的诗人自我形象》《论杜诗的句法》《杜诗拟人与诗人心态》等文,都是属于 《杜诗修辞艺术》的精彩篇章。这是先生非同凡响的学术起点。
此后,先生继续研究杜诗修辞艺术的同时,开始关注杜甫的思想研究,1990年,先生在《江汉论坛》发表 《社会良心——杜甫魅力新探》,并在此后几年间,将杜甫思想研究作为自己新的学术增长点,持续以社会良知的角度关注杜甫思想,在1994年写成专著 《社会良知——杜甫:士人的风格》,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此书被学界称为 “是一部视角新立意也新的杜诗学研究新著,读来颇能新人耳目”。自选集中 《论杜甫的 “民胞物与” 情怀》 《杜甫的“忠君”类型及恋阙心态》《论杜甫的悲剧命运》等,都是此书的代表章节。
二书出版后,先生持续关注杜诗修辞与杜甫思想,自选集中 《完善与破弃——对杜诗 “拗体”的思考》可为前者代表,《刻苦与创造——论苦吟》《试论移情与拟人的分野》《互文三论》等亦可纳入;《现代学术视野下的杜甫研究——杜甫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杜甫与佛教的关系及晚年心境》《杜甫的 “德义观”及现代意义》《芬芳悱恻解杜转益多师学杜——袁枚对杜诗学的贡献》 《杜甫 “以汉喻唐” 的结构及内涵》等,则是后者的继续深入。2002年,因 《杜诗修辞艺术》和 《社会良知》出版时间久远且印数不多,较难寻觅,先生又应读者需求出版《杜甫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将上述二书以及多年关注杜甫研究的成果汇集一书,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先生关注杜甫的重心所在。此书甫出,即被誉为:“运用新方法重读经典,具有极强的时代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论集论述翔实而不流于迂腐呆板,作者广阔的学术视野,也使本书具有较为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哲理意味,确是近年来杜诗学研究领域的一本着力甚深,颇多创见的学术著作”;“当代杜诗研究领域文本解读的范本”。
以下,我们从自选集中择二例子,管中窥豹。
先生的杜诗修辞研究,注重探讨修辞艺术与诗人心态及文学形象间的内在关联。试以 《杜诗用典所体现的诗人自我形象》为例。文章首谈杜诗语典,讨论杜诗用字与情景的融合,通过具体事例讨论杜甫把书语和现实景象巧妙融合的高超技艺;再论杜诗用典的断章取义之法;层层铺垫,最后进入重点,讨论杜诗用典与自我形象的塑造问题。其间又重点拈出渊明酒,谢公游——杜甫的风度与情怀;孔明志,庞公隐——兼济与独善的趣尚;原宪贫,长卿病——怀才不遇之悲;王粲悲,贾谊哀——漂泊沦落之苦等四个方面。确实,典故的使用,最能洞悉诗人的内心隐情,亦最能通达诗人内心的隐秘之处,入以用典修辞,出以诗人思想的揭示,通过用典的分析,归结提炼,先生将杜甫自我形象揭示无遗。
杜甫思想研究以 《论杜甫的 “民胞物与”情怀》为例。此文指出,作为社会良知,杜甫的民胞物与的人道主义思想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最为突出。先生认为,杜甫的民胞情怀主要体现在对同胞生命的关怀、对生活苦难的关切、对无助弱者的同情和对上层人士的悲剧性处境表示宽恕和同情等四个方面;杜甫的物与思想主要体现为其对自然界的歌咏,具体体现在:歌咏自然美;对自然界中的被损伤、践踏和遗弃的 “弱者”的同情;由仁民爱物思想而产生的人与物的对比,进而产生的对自然界的向往之情等三个方面。文章将数百年来评价杜甫的民胞物与精神加以系统的疏理并补充完善这一命题,是目前论杜甫民胞物与最为完善深刻的文字。
二、思想研究
研究对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者,使得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越来越趋于同化。特别是杜甫研究,此点更为显著。终日涵泳澡雪社会良知杜甫的忧国忧民、民胞物与、心系天下等精神,刘先生也不知不觉间具有了相似的气质与品格。他开始梳理中国政治史、哲学史、文学史中的大同理想,其研究从社会良知逐步延展到了社会理想的思考。自选集中汇集了先生这方面的思考的精华:从 1994年发表 《桃源望断无寻处——论“桃花源” 及其变体》伊始,到 《水中月,镜中花—— 〈镜花缘〉的社会理想》《理想性·神秘性·历史真实——对〈桃花源记并诗〉的多重解读》,着力点在文学世界中的社会理想;再到《大同理想对毛泽东政治理想的影响——兼论“人民公社”的悲壮实践》《大同思想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影响》,对当代社会理想的反思,着力点已然是在当下。关怀当下,学以致用,此之谓也。
姑举二例。《理想性·神秘性·历史真实——对〈桃花源记并诗〉的多重解读》〉一文,是先生的得意之作。此文从政治学、民族学、地理学、神话学等角度对陶渊明 《桃花源诗并记》进行多角度的阐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桃花源是一个典型的乌托邦。从民族学的角度考察,瑶族人民对原始居地千家峒的 “寻根”其本质是“寻梦”。从神话学的角度思考,汉代至魏晋时期流行的志怪小说以及游仙文学常常描写普通人误(幸) 入仙境,又得而复失 (出) 的故事,曲折地表现了人们对神仙世界或理想世界的一些模糊认识。这些对陶渊明创作 “桃花源”无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既是先生思想研究的代表作品,也是文化阐释的典范之作。
《大同理想对毛泽东政治理想的影响——兼论 “人民公社”的悲壮实践》一文,先生从历史理想的反思过渡到了当代社会的研究。文章对1958年人民公社席卷中国大陆的政治现象进行了理论反思。文章指出,人民公社运动实质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一场空想的实践。毛泽东之所以热衷于进行这一庞大的实验,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对他的侵润不无关系。毛泽东希望由此解决中国几千年来都没有彻底解决的农民问题,从而建立人人平等的公正社会。当然,人民公社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民众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促使公社狂潮突起的重要因素。人民公社的内核,与其说是社会主义,毋宁说是传统大同思想中的平均主义。先生从思想史、人类社会史的理论高度来审视分析这一政治运动,认为人民公社是毛泽东的一次颇为悲壮的社会实践。由古而今,从历史的反思落脚到当世的分析,其鉴戒意义相当明显:公社的解体 “表明的是新一代人的务实精神。当代中国人已认清小康的目标,这小康不是那小康——大道既隐,而是以均富作为短期目标,踏踏实实,向大同迈进”。
1999年,先生将自己多年的社会理想关怀形诸专著,是为 《大同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纵论古今中外的大同理想和乌托邦,在文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交叉视角中深刻阐释了大同梦境,“具有以往研究所不具备的开阔的视野和鲜明独特的风貌”。
三、文体研究
《大同梦》出版的次年即2000年,刘明华先生又推出已完稿多年的专著 《丛生的文体:唐宋文学五大文体的繁荣》(江苏教育出版社),这是先生文体学研究的代表作。自选集中 《文学的政治化与公文的艺术化》《试论唐诗中的“比兴体”——兼论诗歌多义性的可解与不可确解》《唐人比兴艺术与诗化人生》《古代文人酬唱诗歌论略——以联句为中心》《文体选择与文体自觉——白居易 〈新乐府〉创作之再认识》等等精彩篇章,都是先生文体学研究的力作。值得注意的是,自选集中所选的文体学论文,多发表于 《丛生的文体》问世之后。专著是宏观切入,全面阐释多种文体,难免不够深入。而自选集所选,多为先生宏观审视之后的沉潜之作,自然新见迭出。
窃以为,先生文体学研究的亮点之一,是对比兴体的持续研究。比兴体在 《丛生的文体》中,涉笔不多;在《试论唐诗中的“比兴体”——兼论诗歌多义性的可解与不可确解》中,得到了深入的探掘。先生首先梳理了比兴体与比兴、寄托手法的渊源关系,然后从 “比兴体:可解之多义”与 “兴寄与象征:不可解之多义”两个维度,勾勒了诗歌比兴一法从局部表达到整体表达的演进历程。《唐人比兴艺术与诗化人生》一文,以轻松的语调,较为深入地阐释了比兴艺术带给唐人的诗化的人生乃至诗化的政治生活。随着研究的深入,先生也不断反思,展开更为细致的考索。《〈节妇吟〉本事及异文与张籍辞聘考》,就是先生对比兴体诗歌代表作 《节妇吟》持续研究的成果,由宏入细,亦展示出先生在擅长义理的同时,还有深厚的考据之功。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自选集中还收录了先生仰慕的先贤时修的纪念文章。吴宓是先生供职大学的先贤,集中有 《吴宓文化担当的两种方式——学术论坛与大学讲坛》《吴宓教育年谱》纪念这位国学大师。曹慕樊和傅璇琮二先生,为先生师辈尊长,《博学·刚毅·睿智——曹慕樊先生印象记》《乐为仁者寿——傅璇琮先生八十寿辰纪念》二文,感念师长,文笔灵动,情意殷殷。此外,如 《假如项羽过江东》《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研究学刊〉创刊三十五周年有感》等有感而发的性情文字,文采斐然。此即为辞章乎?如是,自选集堪称为义理、考据、辞章兼具的不可多得的学术名作。
注释:
①张忠纲主编:《全唐诗大辞典》,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第1058页。
②查洪德:《杜诗学研究的新视角——读 〈社会良知——杜甫:士人的风范〉》, 《杜甫研究学刊》1994年第3期。
③周睿:《积淀、继承、出新、集成——评刘明华先生〈杜甫研究论集〉》,《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④杨理论:《求新求变论杜诗——读刘明华先生近著〈杜甫研究论集〉感言》,《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1期。
⑤ 《殷都学刊》199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近、古代文学》1994年第5期全文转载。
⑥刘明华:《唐代文学与思想文化论集》,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32-333页。
⑦尹富:《走出大同的梦境——评刘明华先生 〈大同梦〉》,《涪陵师专学报》2000年第3期。
责任编辑 潘玥
作者:杨理论,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国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400715。